基于单元统整的有效课堂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4
/ 3

基于单元统整的有效课堂探究

汪伟钢

杭州市富阳区东洲中心小学 浙江杭州 311401

摘要:单元统整是基于新课改背景下而衍生的一种更为科学、有效、完备的教学体系与策略,其在目前已经被广泛运用至各学科教育教学领域,且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与充分认可。尤其就数学学科的特性而言,借助单元统整策略开展课堂教学,更具有其实现性与科学性。一方面,就知识构架而言,现行小学数学教材所涉及的知识、内容等基本都以单元的形式呈现,而且每一个单元所选用的概念、公式、定律之间都具有一定的衔接性与关联性,更利于单元统整教学方法的开展与应用。另一方面,就学科特性而言,数学是其他各学科学习的基础,以单元统整为辅助的教学方法运用,可以为学生思维、认知、能力培养提供更为系统化指导,有助于有效课堂的打造与学生发展的实现。因此,教师在落实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时,应该以单元统整为辅助,就不同单元的知识、内容等予以综合与加工,使学生在更具针对性、实效性、系统性的教学驱动下获得认知迁移,实现发展满足。

关键词:单元统整;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课堂;探究

所谓单元统整教学,主要指教师以教材单元为载体,就每一个单元内所涉及的课文、知识、内容的予以归类、整合,开展集体备课,设计教学活动、教学目标、教学问题,运用教学资源、教学工具、教学素材,促使学生系统性对某一单元的知识开展整体性学习,为提升教学效率,推动学生发展而提供保证。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单元统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更具有其实效性、科学性、针对性,且必将诱发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学革命。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借助单元统整方式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必须以单元为辅助,以学生为基础,充分考量、研判、探究学生的认知特性与学习现状,就单元知识、活动、资源等深度整合,切忌脱离教材、脱离学生而对于知识与问题进行堆积,以影响学生发展、冲淡教学主题。

一、单元统整教学的特点分析

与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相比,单元统整教学更具有其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其既充分兼顾了学生的认知特性,又切实满足了有效课堂的需要。而且,更利于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课堂生命力、影响力、感染力的释放。

1.单元统整具有整体性特点

教师在借助单元统整方式开展教学指导时,必须就单元内容整体把握、系统掌控,进而探寻出某个单元内不同知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其予以加工、重构、整合,并对一些辅助性资源、素材等进行整合,以确保教学中就不同知识整体性呈现,引导学生开展整体感知、探究、学习,切实提升教学的整体性、针对性、科学性。

2.单元统整具有连贯性特点

为了切实提升同一单元内不同知识之间的连贯性、衔接度,教师必须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对教学内容灵活呈现,使不同的知识点、重难点、关键点等有效反馈至不同教学环节,并帮助学生在知识之间的过渡、迁移、转化中深入理解其内涵与特点,既确保了教学的延续性,又增强了课堂的生命力。

3.单元统整具有拓展性特点

由于同一单元内不同课文之间既具有各自的特点,又具有一定的关联,使得学生在开展数学知识学习时,认知视域更加宽泛,避免了针对单个知识学习而制约学生兴趣培养的不足。而且,学生在系统性学习同一单元内的不同知识时,获得体验、感知、收获更加丰富,既拓宽了学生的认知体验,又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其学习兴趣自然会更加浓郁。

二、单元统整教学在小学数学有效课堂中的运用措施

针对小学数学学科特性与小学阶段学生实际,教师在借助单元统整教学落实教学指导时,必须以学生与教材为基础,就某一单元的知识、问题、活动、内容、资源等有机归类、科学整合,使学生在单元统整教学的驱动下积极投身认知实践,为确保有效课堂打造而提供助力。

1.借助单元统整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帮助学生在单元知识学习前对所涉及的内容、问题、活动、课文等获得深入理解,教师应该以单元导学为辅助,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切实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使学生的短时间内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开展“长方形和正方形”知识单元统整教学时,教师可以以问题为引导,教师可以就本单元内相关知识予以加工、整合、归类,重构教学目标,使教学内容主要包含如下元素:认识四边形,了解其特征,理解周长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周长相关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引下,根据教学目标,开展自学、探究、交流、研讨,实现对于四边形的特征、周长、应用等三个层面教学目标的达成。

2.利用单元统整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为了切实凸显单元统整教学的作用,教师可以就教学活动与方式予以肢解,由学生自行根据认知需要,选用本单元内自己最感兴趣的知识开展自主学习,进行自主性耽搁知识点学习,由点到面,由面成体,在突破某个知识点的基础上为开展整体知识系统学习而铺设道路。为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的满足提供了保障。这一教学设计方式,虽然打乱了单元内知识之间的先后次序,但更加贴近学生认知特性,也势必会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此时,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用属于自己的方式开展知识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反思数学教学的原因、目的、教学的意义等。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实际行动解决这些疑问,从而体现数学教学的目的性。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对教学活动进行分析和思考,针对有问题的教学环节进行统整,让整个课堂活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知识拓展,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内容,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例如,学生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学过程中教师询问学生:“现在老师有8个橘子,还有4只盘子该如何摆放?”学生回答:“每个盘子当中放2个橘子。”然后教师:“可以将摆放分配的算式写出来出来吗?”,学生写出:8÷4=2。然后教师继续询问:“现在老师手上有9个橘子,还是每个盘子摆2个,该如何去摆?”学生回答:“还是摆四个盘子。”这时教师:“那有没有摆完呢?”学生回答:“没有,还剩一个。”教师:“那如何计算?将算式列出来。”紧接着引导学生学习相关内容。

这样的教学活动,教师看似可以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通过引导让学生积极参与有效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但在教学活动分析过程中,教师依旧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学生也只能按照教师的指示进行学习,思考问题的思路依然会受到教师的影响,这样的教学活动,并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无法真正的体现学生的主体体位作用。因此,教师在对教学活动进行重整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大胆放权,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让学生在掌握了整数除法的知识之后,可以积极自主的参与学习,实现学生所学知识的迁移,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内容。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从而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内容。让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3.教学内容的统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的改革以及数学教学内容的精细化分析,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环境下,数学课堂教学的比兴之路。数学教师在探讨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要逐渐转变自己在课堂中的灌输者角色,要成为学习者和探究者。详细的了解数学教材当中的教学内容,从教学的大纲和教学要求出发,联系学生的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实现教学重整。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促进数学课堂的不断进步和持续性发展,让学生在不断地学习中获得进步。

首先,将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效联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直接目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所存在的数学问题。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需要建立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且让学生联系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理解数学知识概念,并掌握那些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内容体会其实际意义,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和运用。例如,学生在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商场购物的情境,然后导入一些教学道具作为商品,并标明商品价格,让学生通过商品价格认识小数。并了解小数所表示的含义。然后教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超市商品价格的图片,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小数在实际生活当中的运用和意义。让学生学会用小数据表示,物体的长度、物品的质量以及物品的价格等,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

其次,数学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互结合。学生在进入小学学习数学知识之前。通过实际生活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所积累的经验转化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领悟和理解,已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教师在设计数学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经验和所学知识,有效结合理解数学知识内容,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并不困难。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数学学习。

4.依托单元统整增强课堂教学效率

待到本单元内所有知识学习完成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开展整体性回顾与总结,借助单元系统训练、单元综合实践等方式,就自己的学习收获与技能本领的予以展示、反馈,使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更强。而且,在回顾中,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一起总结本单元学习内容的规律与特点,并就不同学生的学习问题、疑虑、困惑等一一解答,使学生的认知视域获得进一步拓展。也可以组织学生之间通过合作交流、互动探究等方式,就自己的想法、认识、思考等开展辨析,实现了对有效课堂的深度打造。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四边形、周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等相关内容进行统整。设计单元主题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探究系统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之间的有效联系,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数学知识内容。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分析,寻找就学热点,以此为教学中心,有效实施教学。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引导学生在积极思考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通过教学方法的统整,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实际作用,让整个教学顺利进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5.单元的类比教学

单元同城教学不只是对单元教学内容的简单组合,重视教学的整体把握,不仅需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知识中所表达的思想和内容更要根据不同单元的特征来阐述教学内容,探讨教学形式和技巧等。单元之间的类比就是同主题的教学内容在学习过程中结合不同的单元进行对比教学。也就是说,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单元的相同教学主题,通过学生的对比分析对不同知识的深度和学习要求有所了解,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例如学生在学习统计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一年级所学的《数一数》、《比多少》,这一阶段让学生通过简单的活动形式对所给出的信息进行整理,学生从中了解感兴趣的内容。而学生进入二年级阶段之后学习的《找规律》就是对随机事件运用符号的形式进行表示,从而了解有意义的数据,这是对之前所学知识的整理。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年级阶段与统计相关知识的了解,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回忆,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巩固,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 组织单元教学活动

单元教学活动是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通过活动实现学生思维的初步感知,到深入感悟以及扩展升华,可以集中把握单元主题,有利于知识的渗透。将所学知识内容融入于活动之中,实现学生所学知识的升华,调动学生情感因素,让学生更加积极自主地参与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态度,形成价值观念。例如,学生在学习《认识图形》之后可以设计七巧板活动。学生在学习了《克和千克》这一内容之后,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学习了《认识人民币》之后,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导入课堂,让学生学得更加轻松,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体会。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创设商场购物的情境,将教室变成热闹的超市,整个班级是一个大型的购物场所,给学生提供各种道具,组织学生进行购物活动,让学生用手中的“人民币”去购买自己需要的物品。虽然活动看似简单,但学生却非常投入,表现的非常积极。有的学生甚至模仿商场的叫卖,让整个活动显得更加生动。通过丰富有序的活动形式,结合教学设计,给学生创造更多实践体验的机会,从而更好的实现教学目的。

三、结论

总之,基于单元统整的有效课堂构建,既然符合学生认知特性,又顺应课改趋势,且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学生发展的实现,都会产生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借助单元统整教学方法落实小学数学教学指导时,应该以学生与教材为基础,就单元知识、活动、内容、问题、训练等有机整合、科学归类、重新构建,以确保每一个学生在符合自身认知特性的视域内更好学习数学知识,逐步提升数学综合素养。使单元统整教学的作用、价值、功能有效呈现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领域,为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推动学生数学综合能力培养而给予保证,奠基铺路。

参考文献:

[1]何杰,席爱勇.深度学习视野下小学数学单元整体设计维度与注意问题[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18(04):365-368.

[2]杨永红.基于统整理念的低年级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8(16):71.

[3]张富华.统整理念在低年级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中的尝试[J].甘肃教育,2018(10):60.

[4]陈旸.试论五年级数学课程统整的实施探寻[J].读天下,2016(1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