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2
/ 2

浅谈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

陈春梅

湖北襄阳市东津新区(经开区)东津镇中心学校 441106

内容摘要

如今幼儿自理能力缺乏,依赖性强,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要训练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独立能力。

关键词:自理  掌握  方法  技能  培养  责任感  能力

参考文献:《3——6幼儿发展指南》《幼儿园指导纲要》等

当今社会中,大多数家庭都是以独生子女为主。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家庭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家长对自己子女爱护倍增,要什么给什么,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什么事都不用自己动手,特别是一些爷爷奶奶,爱孙心切,就更加溺爱了。由于这类现象,导致现在的孩子自理能力缺乏,依赖性强,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我们就要从小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以便以后长大了不会为离开父母而犯愁。

保证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具有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包括独立进餐、穿脱衣服、整理床铺、玩具收拾等方面的能力。幼儿生活的自理对他们自尊心、自信心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还不能够正确对待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表现特别突出不能够正确对待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幼儿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带孩子的过程中。因此,通过对在园幼儿的观察及家访的方式,找出家长在培养幼儿自理能力中存在的问题,让家长在"培养幼儿自理能力"上有着进一步的认识,及一些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促进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

一、生活自理能力是指人们在生活中照料自己的行为能力。主要包括自己吃饭、穿衣脱衣、入厕、洗手洗脸、刷牙、整理被褥、学洗小衣服、整理玩具、书籍、按时起床、睡觉等等。幼儿期是培养和训练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关键期,教师和家长应该抓住这一时期,让幼儿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幼儿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意义,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也曾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不仅会影响孩子现在的生活,而且对今后的学习、生活、处理事情的能力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孩子在幼儿园能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在家中,却并非如此,存在着很多问题。这样一个"双面人"的现象根本没有引起家长的重视。对此,本人以多年来在幼教工作中的观察、家访的方法了解了幼儿在幼儿园以及在家中的自理能力的情况,找出了幼儿在不同场合自理能力的差异,进而找出存在的问题。最终找到正确指导家庭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切入点。 如利用生活培养幼儿自理能力 。生活活动是一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因此,在幼儿园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就必须重视生活活动中的培养。实践过程中,我们老师利用了一切生活活动的机会,如小便、洗手、吃饭、吃点心、午睡等,培养了幼儿这些方面的能力。在这过程中我们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采用了不同的教育引导形式,如针对小班孩子年龄小,我们老师就自编了一些简单的儿歌,使幼儿在掌握儿歌的同时,掌握操作的简单步骤,从而培养了这方面的能力。而针对中大班的孩子,我们尽多的采用了示范、榜样教育、比赛等形式,让孩子在自己观察学习中掌握生活自理的技能。如:针对大班有些孩子吃饭非常慢,我们就采用比赛的方法,并给予吃的快的小朋友一定小小的奖励,因为大班的孩子已有了竞争意识,遵循了这一发展规律对孩子进行引导教育,才会促进幼儿这方面能力的发展。采取有效的家庭指导策略,达到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目的。

  二、幼儿在幼儿园与在家生活自理能力的差异状况我选择了园中两个中班共50名幼儿,就幼儿一日生活中必须掌握的几项生活自理能力内容,通过观察、与家访的方式,了解这些幼儿目前在幼儿园以及在家中的生活自理能力的状况,具体情况如下:

从幼儿在园自理能力的观察查中可以发现,幼儿各项"会"的内容能达"50%"以上,说明幼儿在园都能基本完成自理。其中,幼儿在"独立进餐"方面表现的最好,达到了"90%"以上。从家访发现幼儿在家的自理能力,除了"独立进餐"一项以外,其余各项都在"50%"以下,说明大多数幼儿在家还不能够完成自理。

  因此,通过幼儿的家园自理表现情况的对比可以看出,幼儿在园的自理情况普遍高于在家的自理情况。其次,通过对比,发现目前大多数幼儿家长对"幼儿自理能力"都已经具备了正确的认识,那是什么原因造成"具有了正确认识"的家长还不能正确的对幼儿的自理能力进行培养呢?

  三、幼儿自理能力家园表现差异的原因分析针对上述问题,我通过与家长的进一步交谈,获取资料,归结出这样几种可能的原因。

  (一)家长对孩子的自理能力缺乏信心。

  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自理能力的培养失败在"怕"字上。孩子自己洗脸、刷牙、怕洗不干净,怕把衣服弄湿,怕弄得满地都是水。孩子自己动手穿衣服、脱衣服,怕穿的不整齐,怕穿的慢了会着凉。孩子自己睡觉怕睡不着,怕会蹬被子,怕着凉了、感冒了……就这样,怕这怕那的,对"培养幼儿自理能力"正确的认识就被"怕"字给遮住了。

  (二)家长没有足够的耐心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许多家长虽然内心知道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性,但是一旦遇到实际情况,家长们由于担心时间来不急,没有足够的耐心让手脚"笨"的孩子自理。如让孩子自己吃饭常常桌上地上都是,孩子吃饭慢,认为还不如自己喂得快;有的孩子要自己洗手,结果手没洗干净,还弄湿了衣服,家长后悔没帮他洗,孩子要自己穿衣服,结果穿反了,还要重穿,耽误了上班时间……。所以许多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自己做,不如自己来做,节省时间,减少麻烦。其实,家长这种因为怕麻烦而包办代替的做法,只会阻碍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

  (三)长辈的越俎代庖的教养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

  现在的家长由于某些原因都把孩子交自己的长辈进行照顾。这些长辈又由于"隔代亲"的影响,对孩子是百般的宠爱,百般的骄惯,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自己动手。有的长辈虽拥有"正确的教育观",但是顾虑到对孩子照顾不周,父母会不高兴,以至于孩子的自理能力还是得不到很好的锻炼。

  (四)孩子的依赖心理造成孩子不会的假象。

在父母长辈一直以来的包办代替下,孩子依赖性逐步增强,而且又比较任性而懒惰。因此,他们常常自己会做或是能做的事情在父母面前就是撒娇、不肯需哦。而家长最终"战胜"不了孩子,就只好对孩子进行帮助。这样周而复始,恶性循环。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短时间教育就能奏效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生活自理现状,有的放矢地对幼儿进行教育,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高低的关键。孩子还小,只要他自己能做,自己愿意去做,我们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并在此基础上,施以言传身教,辅以耐心细致,结合家园同心,只有这样,培养幼儿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