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及其发展前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8
/ 2

青稞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及其发展前景

扎西曲珍

拉萨市达孜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西藏自治区 拉萨市 850100


摘要:我国西部边疆地区盛产青稞作物,西部高原地区构成了种植青稞作物的最重要产区。藏族当地居民长期运用青稞来制作青稞酒与主食,因此体现了谷物类的青稞作物对于藏民日常生活的重要性。现阶段的青稞作物呈现出普遍种植栽培的趋势,农业技术人员针对青稞作物需要重点探索其生物学特性,运用因地制宜的思路做法来完善青稞栽培管理实施模式。

关键词:青稞;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发展前景


目前,现有的谷物作物范围内,青稞构成了非常关键的作物品种类型。成熟后的青稞作物可以直接被食用,或者经由加工得到青稞酒以及青稞饼干、青稞面等其他副产物。具体在种植栽培青稞作物时,种植人员必须要正确选择运用青稞播种手段、青稞田间管理手段、青稞储存与收割技术手段等,旨在严格确保青稞作物达到良好性能品质标准,全面防控青稞植株感染田间虫害与病害的不良后果。

一、青稞的生物学特性

青稞属于禾本科、大麦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植株形态具有三秆直立特征,表面部位较为光滑,植株高可达100厘米。青稞植株叶鞘光滑,两侧具两叶耳,互相抱茎,并且叶舌膜质,叶片微粗糙。青稞穗状花序成熟后主要为黄褐色或紫褐色,小穗颖线状披针形,被短毛,先端渐尖呈芒状,外稃先端延伸,两侧具细刺毛。青稞颖果成熟时易于脱出俘体[1]

青稞目前在我国西北与西南各省呈现出广泛的栽培种植现状,青稞作物适宜生长在高原的清凉气候环境中。青稞耐寒性强,生长期短,高产早熟,适应性广。青稞是我国藏区居民的主要食粮、燃料和牲畜饲料,同时也是啤酒、医药和保健品生产的关键原料类型。在谷物类的植株品种中,青稞作物占有非常关键的地位。

二、青稞栽培技术要点

(一)青稞选种与播种技术

种植技术人员对于青稞作物在实施全面种植之前,首先必须要正确运用青稞种植栽培中的整地技术手段。种植人员对于拟定栽种青稞作物的土壤区域必须要彻底清除土壤细菌以及杂草,充分确保青稞植株根部能吸收均衡营养物质[2]。在此基础上,种植人员对于青稞植株的作物品种应当正确加以选择,严格确保青稞植株的最佳种植效益得到体现。青稞种植人员对于播种青稞作物的时间点应当尽可能予以提前,确保青稞作物能够尽快达到成熟程度。

播种青稞作物的关键技术要点应当体现在合理进行青稞密植播种手段的选择与适用。青稞植株种子如果能够得到合理的播种密度控制,则有益于青稞植株的良好田间发育生长效果实现。因此,青稞种植人员对于田间播种密度必须要准确进行限定,通过实时监测青稞田间发育状态的技术手段来促进青稞产量提升。

  1. 青稞田间管理技术

作物田间管理包含多个层面的具体实施要点,作物种植人员对于全方位的青稞田间生长状态监测技术手段应当准确加以利用,旨在确保青稞植株所在的种植土壤区域能够得到均衡的肥料营养元素,并且还要满足青稞作物对于灌溉水的需求。在多数情况下,种植人员对于栽培青稞的土壤环境应当确保定期进行灌溉操作,但是需要避免表现为过度灌溉青稞种植土壤的倾向[3]。作物种植人员应当密切监测青稞幼苗的发育状态与趋势,严格控制土壤中的各种营养物质元素比例。

青稞作物只有得到了充足的根部营养元素,才能维持稳定与良好的作物生长状态。因此种植人员需要确保均匀施加尿素肥料、磷酸二铵、硫酸钾以及其他种类肥料,通过适当补充农家肥的技术手段来维持青稞良好的生长发育趋势。近些年以来,农业种植人员针对青稞作物的种植生长全过程正在积极探索施肥优化对策,确保将农家肥与其他类型肥料进行混合处理,并且合理控制各种类型营养元素在施肥土壤中的比例数据。农业种植人员对于青稞栽培区域的杂草应当定期加以铲除,防止由于杂草过多而导致青稞幼苗必需的营养元素被争抢。种植技术人员结合农业综合防治和药物防治进行防治杂草。一般在早春,实行“京玛蘖”(25-30天左右)进行除草,当最低气温上升到2摄氏度,地面解冻时浇水,待田间湿度适宜时,浅耕细耙,为野燕麦等田间杂草萌发创造有利条件,诱发杂草大量出苗,待长到2-3片叶子时进行深耕,将杂草翻入土中,从而达到综合治理杂草的目的。应当保证在杂草长到两叶到三叶之间喷洒除草农药,例如大膘马、爱秀、千里寻等(注意:油菜田不能使用爱秀,因为喷洒爱秀使油菜花而不实)。由于此时杂草最敏感,因此喷洒药物的除草效果最好,也可在作物分蘖期和抽穗期之间喷洒除草剂。

  1. 青稞储存与收割技术

青稞作物一旦达到了成熟程度,则农业种植人员必须要对其实施收割处理,否则就会引发作物根部腐烂等不良后果,影响到青稞种植的产能与效益提高。具体在收割大规模种植的青稞植株过程中,关键就是要确保全面收割成熟的青稞籽粒,避免田间青稞籽粒被遗漏[4]。农业种植人员对于收割青稞作物的最佳时间段应当准确进行选择,防止由于过早或者过晚进行青稞收割操作,从而造成青稞作物减产的后果。

农业种植人员在储存青稞籽粒时,应当保证将其储存在背光与阴凉的空间环境中。在脱除青稞籽粒时,可以借助机械化的脱粒机手段用于提供辅助。种植人员对于脱除操作完成后的青稞籽粒应当充分实施晾晒处理,防止表现为青稞籽粒受潮或者发霉等不良现象。此外,种植人员需要运用因地制宜的合理措施思路来控制青稞植株的病虫害感染扩散风险,更多倾向于选择生物防控以及物理防控手段来消灭田间害虫,确保青稞种植的综合产量达到良好程度[5]

三、青稞栽培技术的发展前景

近些年以来,种植栽培青稞的农业技术手段已经得到完善与转型。高原地区的农业种植人员在积极引进青稞机械化种植模式的前提下,对于青稞种植产量实现了明显提升效果,同时也有力促进了青稞栽培种植环节的经济成本降低。但是不应当忽视,青稞种植栽培的各个阶段环节仍然存在技术运用弊端。某些农业种植人员针对青稞作物没有实施正确的种植品种选择,从而导致青稞品种存在较差的土壤与气候适应性。此外,农业种植人员对于青稞田间管理的推进实施过程没有严格加以监测控制,那么将会明显增加青稞感染田间虫害或病害的风险等级。

青稞栽培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向集中体现为机械化栽培管理模式的推广适用,充分确保青稞植株的最佳生长状态得到体现,促进青稞栽培的总体产能与经济利润提升。农业种植人员针对化学杀虫剂应当谨慎加以选择,积极探索生物防控手段用于控制青稞田间虫害。并且,农业种植人员应当善于将网络智能化平台运用于监测青稞生长状态,准确预测青稞植株感染各种病害的风险因素,据此给出合理控制与调整田间施肥量的决策根据。农业种植人员对于传感监测装置应当布置于各个田间种植区域,确保实现全面性与综合性的青稞种植环境监测预警效果。

结束语:

目前,青稞作物已经被普遍种植于高原农业区域,进而带来了青稞种植栽培产业的优良综合效益。青稞作物本身表现为耐寒性与较短的作物成熟期,并且具备丰富的作物用途功能。农业技术人员在广泛种植青稞的实践过程中,基本完善改进思路应当体现为防控青稞病虫害,合理选择运用青稞播种技术、青稞田间管理技术以及青稞储存收割技术,促进青稞栽培种植的总体产能效益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廷辉,杨开俊,朱华忠.青稞新品种康青1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大麦与谷类科学,2020,38(02):58-59+62.

[2]王宾娥,杨占福,李亚楠.青海省青稞产业地方标准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标准科学,2021(04):77-82.

[3]杨天赐,刘国一,康朝麒.播期、播种密度及肥料运筹对青稞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J].大麦与谷类科学,2020,38(01):12-16.

[4]张华国.西藏山南隆子黑青稞性状表现与丰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20(01):290-293.

[5]拉巴穷达.高寒春青稞新品种“喜马拉23号”栽培技术要点[J].种子科技,2020,38(19):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