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析明治后期日本教科书的甲午战争记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8
/ 3

也析明治后期日本教科书的甲午战争记忆

王晓伟 杜小军

山西大学 山西省 太原市 030006

摘要:明治后期,尤其甲午战争发生后,日本从小学至高等学校的教科书中,都出现了与甲午战争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一方面有客观记载战争真实史实的成分,但另一方面,有抹黑中国和朝鲜,为军国主义侵略扩张行为辩护,歌颂日本官兵勇武精神,以加强对学生群体的军国主义、国家主义教育的成分。对当时和其后,日本学生群体及日本人的甲午战争记忆及评价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甲午战争;明治时代;教科书;历史记忆


中日甲午战争一直是中日关系史研究的重点之一,相关史料的发掘整理及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研究视角亦日趋多元化。日本相关研究方面,日军参谋本部编的《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战史》(东京印刷株式会社,1904)、日本海军军令部编《明治二十七年海战史》(东京春阳堂,1905)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陆奥宗光所著《蹇蹇录》(岩波书店,1941)则披露了大量日本高层在甲午战争期间的外交决策内幕,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亦是研究甲午中日战争的不可或缺的资料;国内研究方面,首先,《日清战争实记选译》(《中日战争》丛刊续编,第8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等译著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专著方面,戚其章主编的《中日战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第8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是研究甲午中日战争的代表性著述。相关论文方面有吉辰的《〈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战史〉编纂问题再考——兼论日本官修战史的编纂》等。就有关甲午战争的教科书编纂问题的研究也有一些成果出现,但仍有进一步探究的空间。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掘新的史料,对明治后期日本教科书中的甲午战争记忆作一专题考察。


一、明治后期小学教材中的甲午战争记忆

文部省编的《寻常小学读本·冲绳县用》在述及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时称“我国(日本)与清国自古以来亲善交往。明治二十七年,清国违反两国间条约,作出无礼举动。故此,我国大举出动陆海军,对彼进行征伐”[1]。对于战争的进程,该教材只简洁记载“我海军先在朝鲜近海的丰岛海面攻击彼之军舰取得胜利,继而在黄海与彼海军激战数小时,我方最终击沉彼方四舰,烧三舰;于是,彼方海军知晓难与我海军相敌而退往威海卫…自是,敌方势力大为削弱,我海军乘此机会,与陆军合力进攻威海卫,击沉其军舰,攻取炮台。于是,清国舰队力尽,悉数降服。辽东半岛及支那近海皆被我陆海军占领。”[2]

学海指针社编《小学修身训:高等科教员用·卷三》也将甲午战争的起因说成是清政府“作种种口实,要求日本从朝鲜撤军”“对我国动作做各种各样的妨碍”。[3]述及日本宣战问题时,该教材记载“清国皇帝于7月28日下诏讨伐日本国。受到伤害的我天皇陛下也于8月1日下大诏,为了惩罚无礼的清国,仰赖人民一致,尽力而为。闻之,日本国民皆振奋而起,鼓起勇气。士兵皆迫不及待地要出征”[4]。就战争的进程,该教材记载“我军(日军)无论在海洋上,还是陆地上,都毫不犹豫地持续作战,兵士也大胆战斗,在陆地上攻取平壤,在海洋上则进行了黄海大合战,击沉或驱散清国的军舰。海、陆两军合力攻陷旅顺口,夺取威海卫,进而突入北京。清国海军已然全亡,陆军将校也前后相继讨死”[5]

此外,小学教育的从业者还专门为少年儿童设计了与甲午战争相关的游戏。例如其中之一的具体做法是将参加游戏的少年们分成人数相等的己方和敌方两队,每两个人中间隔一步距离,成两列对立。列和列之间估算时间,在适当的时间内,由己方利用柔软的大橡胶球,向敌方进行出其不意的投球攻击,而作为敌方者则要尽量妨碍对方,避免被球击中[6]

二、明治后期中学教材中的甲午战争记忆

甲午战争之后,中学生历史教科书也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这一时期的中学国文读本或国语读本有关中国的记述,都直接或间接的涉及到甲午战争。例如《国文读本·卷三》中的“平壤攻击”一节用了两个课时的篇幅着重介绍;《中学国语读本·卷四》的“黄海之战”更是用了长达三课时的篇幅详细阐述。例如描述日本舰队凯旋的场景:“每艘军舰奏着凯歌回到了根据地…在这场战役中,我国士兵的忠勇震惊了世界”。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作为战胜国,激动及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样描述的目的就是让中学生受此鼓舞,提升其民族自豪感,鼓励他们日后也能为国舍生忘死,奉献自我[7]

而从其中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及评价,更可以明确的看出官方对于国民的舆论导向倾向。《国文读本·卷一》、《中学生国语读本·卷二》的“我国尚武之风”小节都这样写道:“最近的甲午中日战争一事实为无奈之举,是出于保护东洋和平考虑”。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让中学生们认为这场战争是合理的,同时也暗喻中国该为甲午之战负有最大责任。还有一些课文直接对当时的中国加以抨击、诋毁,比如在“威海卫的陷落”(《国文读本·卷三》)小节中写道:“满清政府皆为顽固愚蠢守旧分子”;“国家兴衰”(《中学国语读本·卷九》)小节中谈到“现在的清国相当之腐朽不堪”;“两国国体的异同”(《中学帝国读本·卷九》)小节评论“‘支那’的缺点在于过度的保守和复古主义”

[8]

当时中学历史教材关于甲午战争的历史记忆,可作为代表的是桑原鹫藏的《中等东洋史》。这是当时最权威的历史教科书,使用率最高。江华岛事件、台湾事件、甲申事变到中日甲午战争,以及三国还辽等等,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与邻国之间的每次重大军事冲突,在《中等东洋史》中都有详细记载。桑原鹫藏一方面批评英、俄、法等欧洲强国对亚洲的侵略,尤其将俄国描述为威胁东亚和平的最大敌国。另一方面, 则将明治政府效仿西方列强进行的军国主义侵略扩张行为描述成正义行为。就甲午战争的起因,桑原指出是由于 “清国蹂躏天津条约,( 日本) 最终愤而宣战” ,将日本摆到维护合约不被破坏的正义之师的地位[9]

在音乐课本上也出现了渲染甲午战争的倾向。当时日本学校“唱歌”被看作熏陶“忠君爱国精神”的途径之一,文部省于1893年(明治26年)确定《君之代》、《敕语奉答》、《一月一日》、《元始祭》、《纪元节》、《天长节》等八首歌曲作为全国性节日和纪念日必唱的歌曲。军歌作品《讨清军歌》、《妇人从军歌》、《勇敢的水兵》、《露营之梦》、《旅顺口之战》、《元寇》等也受到大力提倡。这些歌曲一改日本一贯歌颂国家大好河山以及抒发个人情怀的内容,更多的将歌曲与国家意图结合起来。八首全国性节日必唱歌曲,大多是歌颂天皇丰功伟绩,以及伴随《教育敕语》的颁布应用而生的歌曲,从小学开始到中学就被学生作为每日课前必备活动而进行,可能小学生对歌曲中蕴含之意还不甚知其意,但到中学当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每日吟诵将对学生思想熏陶产生潜移默化,不可小觑的影响。而后面的军歌作品则将日本政府鼓舞士气及激发学生从军报国的意图展露无遗,《讨清军歌》、《妇人从军歌》和《旅顺口之战》,从歌名我们就可以想象到当时日本在日清海战胜利之后的嚣张气焰以及提倡全面参军的热情,将这幅场景用歌曲表达出来,使得对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正确的思想导向具有相当消极的作用。



三、明治后期高校教材中的甲午战争记忆

当时东京专门学校政治经济科教师中村进午编的讲义《近世外交史》第十一章专章讲述中日甲午战争。该讲义在谈及作为甲午战争背景的朝鲜与日本、中国清政府及俄国的关系时,就中国与朝鲜的关系,及中国是否有干涉朝鲜的内政外交的权力的问题时指出“朝鲜奉清国为正朔,年年派朝贡使,从这一点看,朝鲜好像是清国的属邦。但从实际上全然放任其自主自治这一点看的话,朝鲜又像是独立国。如果其果真是独立国家,内政外交的责任当然就应该由朝鲜负担。如果是属邦的话,清国的责任就不能免除。当时的外务卿副岛种臣赴清国,向总理衙门询问朝鲜是否为清国属邦,总理衙门断言朝鲜的内政外交完全放任其自主自治。故此,清国不负担其责任”[10]

而藤冈作太郎编的《国史纲·后编》将清政府出兵朝鲜的背景说成是“当时朝鲜四方发生叛乱,屡屡打败官军,叛徒大振。韩国朝廷的权臣—王家的外戚闵泳骏向清国乞援。而驻韩国的清国使节袁世凯将此看作可乘之机,想借此展示清国的国威,使朝鲜隶属清国。故向本国报告,建议向朝鲜运兵,并扬言说这是保护属邦。”而将日本出兵朝鲜的原因说成是“愤于清国的不法处置,送兵朝鲜以保护在留的国人”[11]。关于黄海海战,该教材记述“十七日,在黄海的海洋岛附近,两国的舰队邂逅始战。我舰队由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海军中将伊东祐亨率领军舰11艘,另有武装商船一艘。清军由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领,共有军舰12艘、水雷艇6艘。激战数时,我一艘船也没有丧失。彼失4艘,大败遁去……诸国多侮我国小,不能与清国相敌。平壤、黄海的海陆大战同时而起,国人之勇武与清兵之怯懦已分明,决定了胜败的运势”。[12]

高桥光正编《历史修身谈:新体教育》就丰岛海战记述“我政府命海军中将伊东祐亨率领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舰赴仁川,7月25日在朝鲜海面与清国军舰相遇。突然,彼方放炮挑起战端,我军予以回击,相战。击沉彼方军舰广乙号,济远舰逃走。此时,清舰操江号及英国商船载清兵到达。我军予以讨伐,高升号倾覆,操江号投降。此即丰岛海面海战,实为日清战争发端”[13]。将蓄谋已久的丰岛海战说成是偶遇战,撇清了日本首先发动战争的责任,转移了人们的视线,将其视为正义一方,可谓与其官方宣传口径相一致。

结 语


上述明治后期历史教材的甲午战争记忆,不可否认有对历史事实的真实记忆,可与官兵战记、官报、官兵日记、报刊报道、回忆录等战争记忆资料相对照,

有助于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但由于教材的编辑者大都没有亲历战场,所以其作为历史记忆资料的价值要较其他可作为一手直证资料的价值要低。

比较明治后期历史教材的甲午战争记忆,不难发现,从小学、高中到大学的教材有诸多一致之处,就是与官方口径一致,将战争爆发的责任归咎于清政府对日本的侮辱与外交恐吓、意欲破坏朝鲜的独立自主等违法国际法的行为;将日本军方蓄谋已久的丰岛海战、黄海海战两场袭击战说成是偶遇战。与之相对的是将日本出兵朝鲜说成是合理合法的行为,对日军官兵的勇武大加赞赏。

明治后期教材的甲午战争记忆,直接影响了明治后期学生群体的甲午记忆,而且由于其是教材,影响比其它记忆资料和历史著作、论文关于甲午战争的记忆与评价更大,更深远。



参考文献

[1] [日]桑园鹫藏,《中等東洋史》,東京:開成館,1903年

[2] [日]文部省:《普通教育けるに於体操遊戯取調報告書》, 東京:文部省,1905年

[3] [日]加藤广吉 編:《国民体操法:一名·兵式体操法)》.森井愛之助,1896年

[4] [日]文部省:《尋常小学読本 : 沖縄県用. 巻8》,東京:文部省,1899年。

[5] [日]学海指針社 編:《小学修身訓 : 高等科教員用. 巻3》,東京:集英堂,1891年

[6] [日]鉄腕処士著:《少年必携日清戦争軍歌剣舞大全》,大阪:増進堂,1895年

[7] [日] 嚶々亭主人 著:《少年教育遊戯》,東京:求光閣,1895年

[8] [日] 中村進午 述:《近世外交史》(東京専門学校政治経済科第2回1年級講義録),東京専門学校,1898年

[9] [日]藤岡作太郎 編:《国史綱. 後編》,富士市:錦光館,1896年

[10] [日]高橋光正 編:《歴史修身談 : 新体教育》,林甲子太郎,1897年

[11] 臧佩红: 《日本近现代教育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

[12]万峰:《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教育》,《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第6期

[13]郭丽、闫广芬:《试论日本教育近代化的不彻底性—基于战争责任的视角》,《现代大学教育》,2013年第1期

[14]张卓识、徐冰:《明治末期(1 9 00—1 9 1 2)日本中学国文国语教科书中的中国记述》,《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15]邓颖:《中日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之学习领域的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王晓伟: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近现代史

杜小军:男,(1970—),山西省太谷人。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近代化及中日近代化比较、日本经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