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食地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8
/ 2

可食地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

李巧玲

舟山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舟山, 316000

【文章摘要】

  美丽乡村建设是促进乡村复兴的重点内容,本文强调运用可食地景理念应用于美丽乡村建设,提出可食地景基于生态性、特色化、模块化的基本原则应用于乡村建设中,针对不同尺度的空间提出相应的营造路径,发挥其可食可赏、自然生态、绿色健康的独特优势,以期为可食地景在乡村建设中的深入应用提供思路和指导。

【关键词】可食地景;美丽乡村;农业景观


1 研究背景

近几年,借着乡村振兴发展的大趋势,美丽乡村建设途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乡村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积极寻求转型,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而可食地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实践是实现产业转型的有效途径。可食地景在城市景观中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并运用,但在乡村景观营造中却常常被人们所忽视,村庄绿化存在过于城市化,缺少特色的问题,另一方面乡村内部存在大量闲荒地,田地处置过于粗放,景观效果难以保证。将可食地景推广应用于美丽乡村建设中,对于乡村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2 可食地景概念

在19世纪80年代,园林设计师、环保主义者Robert Kourik创造了这个术语“可食景观”(Edible Landscaping),它象征着园林设计与农业生产的融合1】。可食地景是用园林景观的设计手法将可食用的蔬果作物进行配置,以蔬菜、果树为主代替代传统的园林植物,经过特定的规划、设计、实施和维护,通过改变环境、美化空间使绿地、庭院、田园更具吸引力及生态经济价值。

3 乡村可食地景设计应用

3.1设计原则

(1)生态性原则

乡村可食地景应用要避免照搬城市模式,要使乡村的传统风貌和自然野趣得以延续,所选可食植物和搭配的景观植物都应当满足当地乡村地域性要求,优先选用适应力强、易于养护、成活率高的乡土植物,最大限度保育生态系统。

(2)特色化原则

可食地景兼顾生产实用性和观赏美化作用,在种植可食植物时结合景观设计手法,融入相应的设计要素,配以相适应的特色景观设施小品,改变人们对农作物种植的刻板印象,对可食植物与景观植物以形态、色彩、生长周期等为依据进行合理配置,充分凸显植物特性。

(3)模块化原则

可食地景设计应当考虑适用性和经济性,基于实际情况,包括现状水文条件、气候条件、周边土地性质等作出相应的模块组装,对细节进行调整提升,通过模块化设计可以达到节约成本、易于操作和养护的效果,有利于大面积复制和推广2】

3.2乡村可食地景应用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可进行可食地景实践的空间类型可归纳为这几类:大尺寸的成片农田、休闲农业观光采摘园、宅间闲荒地、菜园、农居庭院等,针对不同尺度的场地,可食地景的应用方式也不尽相同4】

3.2.1大尺度应用

成片农田、林地等构成了乡村大尺度农业景观,其功能多以生产为主,观赏休闲为辅,整体以大块面连续的作物种植为主基调,并根据实际需求布置相应路径与设施。近年来,借着乡村振兴的机遇,多地乡村不断探索农业与旅游三产的深度融合模式,例如,舟山马岙拥有“中国海岛第一村”、“海上河姆渡”之美誉,具有深厚海上农耕历史文化积淀,通过农旅结合的发展,可以满足稻作文化的传承发展。马岙现有耕地面积8535亩,山林面积16192亩,通过别具一格的田园大地艺术景观提升品牌影响力,季节性的作物成片成规模种植,例如油菜花与镶嵌其间的稻田及青山绿水相互掩映,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农作物发挥更大的经济价值。

3.2.2中小尺度应用

乡村中小尺度的可食地景应用范围主要包括乡村公共绿地、道路两侧、宅间闲荒地、宅前屋后菜园等,以提升居住环境品质、降低绿化养护成本、凸显乡土生态特色为目标,既能为村民提供食物补给,又能达到美化环境效果,也为游客提供了采摘体验场所。

60e655ad7794e_html_7b6647f48b0cde2.gif60e655ad7794e_html_106c012f9dd82d28.png60e655ad7794e_html_7b6647f48b0cde2.gif

图2

图1

60e655ad7794e_html_94dfa021b3d88877.png 以舟山岱东镇上船跳村可食地景设计为例,阐述中尺度的可食地景的设计应用,该项目位于舟山岱山县岱东镇上船跳村,地处海岛,属于典型的海岛村落风貌。村庄和农居点沿山分布,东靠山体,西面盐田,视野宽阔。该地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适宜植物生长。可食地景设计位置处于村内一块闲荒地,面积约1865平方米,地块较为方整,设计意在打造蔬果织锦,生生不息,四时可赏,季季可食的岱山可食地景样板试验点,场地形态采用由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种植地块,四周地势低向中心位置逐渐增高,形成“万福花开”的意向,结合自然高差走向、连续种植,在区块内应当铺设宽度约0.8米园路,选用透水性良好的瓜子片、砾石、木栈道,保持土壤的透气性,每块种植面积约20平方米,二至四块地布以相同的种植模块,相同的种植模块间隔布置,以互动性强、参与度高、易栽植的作物进行轮作配置,例如A模块的轮作:圣女果-油麦菜-辣椒-韭菜-芜菁,B模块的轮作:蕃茄-生菜-芹菜-大葱-黄玫瑰白菜,C模块的轮作:黄瓜-生菜-芹菜-大葱-黄玫瑰白菜等,同时通过园林植物补足本土化作物观赏期集中、色彩单调、香味不够丰富等方面的问题,营造出具有观赏美的景观,改善人们对于传统农业生产的刻板认识。
2】

3.3植物配置设计

可食地景的植物配置以可食植物为主体,适当搭配观赏性的景观草、园林花卉、乔灌木,可食植物的选择要以本土化、易于养护、虫害少、观赏周期长的品种为主,从生长期、观赏期、色彩、质感、相生作用等方面进行组织配置。

观叶蔬菜类适宜舟山种植的种类有:生菜、油麦菜、花菜、苋菜、芜菁、黄玫瑰白菜、西蓝花等;观果类作物有:圣女果、番茄、辣椒、草莓、西瓜、南瓜等;观花类作物有:向日葵、油菜花等;爬藤类作物有:四季豆、蚕豆、黄瓜、带豆,果木类有:桃树、柿子、石榴、金桔、李树等。

4 总结

可食地景作为一种园林与农业相结合的新型景观打造方式,近些年被广泛实践和推广,在美丽乡村建设层面,出现了不同规模的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反映了大众对自然和田园的向往,并对环境与生态进行了重新审视,使得传统农业与传统绿化景观有效融合发展,在技术、生态、环保上得到创新与变革,使乡村传统农业文化得以延续;乡村闲置空间、庭院空间、街旁绿地等得以最优化利用,丰富绿化空间层次,调动民众参与积极性,提升村庄整体景观风貌。

可食地景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相信随着发展和推进,“可食地景”可以更好的同园林环境融合形成可持续、生态的“可食园林”,促进绿色无公害蔬菜平台建设,提升农产品的经济发展。休闲旅游产业与农业相融合,建设具有田园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休闲农业园区,促进休闲体验、旅游度假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形成以田园风貌为基础并融合现代时尚元素的美丽乡村田园社区。


参考文献

[1] 许学文,当代风景园林发展中的可食景观思想与实践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7.

[2] 陶羽宣,张婧娴,梁志沅.基于模块理念的可食地景设计研究[J].关注思考,2020.

[3] 林雪贞,可食地景 ——田园梦与城市绿化的融合[J].建设研究,2020.

[4] 刘舒怡,吴焱.浅析旅游型乡村中的可食地景[J].城市建筑,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