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以“研学基地”为载体的研学课程设置—以“兴文石海”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7
/ 2

探索以“研学基地”为载体的研学课程设置—以“兴文石海”为例

毛梅

四川省兴文第二中学校 四川 兴文 644400

摘要:研学旅行是面向全体中小学生,由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课程设置,通常是指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按照一定的课程理念,确定目标,并以特定的方式组织安排课程的各种要素或各种成份,从而形成特殊课程结构的过程及其产物。本研究对于“课程设置”所采用的界定为:“课程设置是指拟定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这一过程包括了课程主题的确定、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和课程评价等一系列课程行为。”

关键词:研学旅行、课程设置

  1. 研学基地”为载体提出背景

1、目前学生参与旅游形式的启发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从物质层面的追求演变为精神层面的追求,但快速的经济发展让综合素养有些跟不上,缺少契约精神、团队精神,不懂得欣赏、不讲文明的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而“研学旅行”的开展和实施让学生有了弥补这些缺陷的机会。

目前学生参与的旅游形式主要是在寒暑假的夏令营(或冬令营),存在重游轻学、随意规划、一味包办、模式单一等诸多突出问题,并没有达到在玩中学的目的,操作性和实效性比较差。因此,对于中学研学旅行课程设置与开发开发的实践这一研究还具有一定的探索。

2、“研学基地”的认识

“研学基地”是指学校选择有深厚文化底蕴、科普知识、本土文化的典型代表,成为了学校独具特色的研学旅行路线,作为研学旅行目的地,从中设置与开发研学旅行课程。

以“研学基地”为载体设置研学课程,是指在研学基地中,将研学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并进行科学的课程设置,通过编写教学大纲(包括开设研学旅行课程的意义、研学路线的设计思路、学习要求、课程目标、研学内容概述、问题思考与反思小结),完成设定的教学目标和结构教学活动程序。为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耐挫能力,树立亲近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展现学子团结友爱、勇于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搭建交流平台,全方位的强调了师生间的交流,更有利的促进学生。

  1. 研学基地”为载体设置研学课程科学化(以兴文石海为例)

1、课程设置的三阶段

在进行课程设置“三阶段”是指课前、课中、课段三个阶段,课前阶段是研学旅行的准备阶段,课中阶段是研学旅行的实施阶段,课后阶段是研学旅行的总结阶段。第一,研学作业的完成。按照研学旅行的设计,学校会在研学旅行的课前阶段布置研学作业,并在课中阶段体验、探究,回到学校后整理和按要求完成作业。第二,研学成果的展示。研学成果的展示应该以小组为单位,以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研学成果的展示实际上是一种课程评价方式,有利于检验研学目标的实现情况。研学成果的展示还可以实现研学成果的物化和延续,以提升研学的实效性。第三,研学成绩的认定。研学既然纳入课程,就应该有类似于学科课程的成绩和学分认定系统,这是研学旅行课程规范管理的需要,也是推动学生有效参与研学的重要手段。

  1. 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主要在课中阶段完成,主要内容是按照课程目标、课程资源,亲身到研学目的地进行参观、考察、体验、探究。课程实施阶段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大一统的走马观花,这是以前研学旅行实践中最大的问题,也是研学旅行课程最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的课程实施就是“旅行”,没有“研学”,而且这种旅行也是“旅行团式的”浅层次旅行,和“自助式的”深度旅行还有很大差距。

3、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研学旅行课程的第四个环节。这一环节主要在课后阶段完成,也要渗透在课前阶段和课中阶段,可以说,课前阶段、课中阶段、课后阶段都应该有课程的评价。课程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研学作业的完成、研学成果的展示、研学体会的分享、研学成绩的认定等。“三阶段四环节”研学旅行课程模型是一个操作性的综合模型。“三阶段”是按照时间顺序划分的,把整个课程划分为课前阶段、课中阶段、课后阶段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包括三项重点工作内容;“四环节”是按照课程设计实施的要素和环节划分的,确定目标、选择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环节是所有研学旅行课程都具有的共性环节。

下面以兴文石海为例来说明“研学基地”为载体的研学课程的设置。

兴文石海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属四川盆南山地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公园内石灰岩广泛颁布,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质构造环境和气候环境条件形成了兴文式喀斯特地貌,是国内发现和研究天坑最早的地方,也是研究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地区之一。

僰·苗文化风情是本土文化的典型代表,乡土资源是学校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具体而生动的重要资源。僰人文化:僰族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民族,距今已消失500余年。但公园内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僰人的遗物遗迹,如僰人悬棺、僰人墓群、凌霄古城、大小寨门、石刻符号、铜鼓等等。另外,统治者为歌颂平蛮功德而刻写的碑文也仍矗立于园区内。苗族风情:兴文有苗族同胞4.5万人,占兴文县人口的11%以上,是四川最大的苗族聚居县。园区内苗族风情浓郁,苗族服饰色泽艳丽,刺绣精美,婚丧嫁娶等民族传统习俗源远流长。景区苗寨文化中心每晚举办苗族风情表演篝火晚会,苗族每年民族活动有“踩山节(花山节)”、“赶苗场”、“芦笙会”、跳花节、高桩戏;景区每年春节举办“川南苗族风情节”,三四月举行“苗族花山节”。

要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小学和初中低年级孩子围绕“认识家乡”这一主题,带领着学生从多维度深入认识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高中学生围绕石林“科普游”活动展开,把课堂延伸到自然和社会,为每一位学生创设平等提高的机会,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科普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师生间感情和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为学生提供探索和创造的空间。如结合《地理》教学知识点,从人口、能源资源、环境生态等方面编写各种类型的科普教育题目,让学生练习,通过计算,绘制统计图,编制统计表,探讨研究有关“天坑形成”问题,进行资源教育和生态环境教育;结合《数学》(必修五)的解三角形内容:测量距离、角度、高度的方法,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测量距离、高度、角度的实际问题,开展数学建模活动:

建模背景及问题:大漏斗气势雄伟、深盆暗底、翠竹绿树、怪石林立、坐盆观天、圆天遥遥。在兴文石海世界地质公园内,有小岩湾大漏斗、大岩湾小漏斗,是我国最早发现和对天坑进行研究的地方。大漏斗长径650米,短径490米,深208米是号称世界最大的美国“阿里西波”规模的两倍。

60e5498448034_html_1675ad9cf06cc1b.jpg

建模过程:1、问题简化抽象出数学模型;2问题的解决方法;3、问题的反馈与优化。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研学课程的设置与开发上我们继续探索,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立足于素质教育、新高考、新教材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理念一致,且立足于研学旅行具体实践,遵循中学生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通过中学研学旅行校课程设置与开发的实践,与社会相关各界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优化工作机制,解决中学研学旅行实践过程中的基本问题,从而确保组织管理规范有序,安全责任落实到位,进一步提高中学研学旅行的操作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7-09-30]

②.基一司函[2016]14号.关于做好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实验区工作的通知[S].教育部,2016.

③《课堂视野下的研学旅行》

④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S].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