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中学生阅读小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5
/ 1

如何指导 中学生阅读小说

邓玉君

四川省仪陇县土门初 级中学 637609

如今,中学生最爱看小说,他们领到新语文课本,往往会翻翻新选入的小说;图书室的藏书中,小说借阅率最高。这无疑是好事。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性的文学样式,它的基本任务是借助高度的艺术概括,描写各类典型人物,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中学生多读点小说,可以拓宽阅读范围,丰富自己的生活知识,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于将来走向社会,极为有益。长期以来,学校语文课只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很少引导他们选择读物;有的老师还不让学生看课外小说,这显然妨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但是,今天书刊密集,不少“杂摊”从“经济效益”出发,七拼八凑,将一些街谈巷议的男女私情、奇冤惨案、武侠神兵之类,硬拉成“小说”,颇能迎合那些低层次追求者的口味,我们的中学生正处在理性有待健全的时期,又难免不是这类小说的“追求者”。因此,如何指导中学生看小说,以引导他们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是每个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何指导中学生看好小说呢?我认为应注意四点:

一是“择”。清代学者陆世仪谈到读书的选择时说:“凡读书须识货,方不错用功夫”。中学生不加选择地读书,就可能造成精力上的浪费和思想上的迷误,作为语文老师,就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年龄特征、知识程度、认识水平等诸方面的小说来阅读。有的学生借口“开卷有益”,爱看些与自己的实际很不相符的“狭义”小说,乃至黄色小说,这好比吸精神鸦片,等于慢性自杀。这样的“卷”还是不“开”为好。

当然,老师不加分析地指责学生“只凭兴趣看书”也不尽对。须知,兴趣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能源”,我们应该积极开发、合理利用。在这方面,,语文教师可是得天独厚,他可以凭借文质兼美的小说教材,设法架起与学生“融合”的桥梁,让学生怀着深厚的兴趣去鉴赏、品味,吸收书中的精髓,并联系社会生活,对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技巧,获得一点自己的感情或体会。

二是“思”。“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如果说,“学”是“思”的基础,那么“思”就是“学”的深化和补充。学生在阅读小说时,多多思考,不只追求情节,在思考中建立起独立的见解,以备需要时的选择。当今,许多发达的国家都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思考力,以适应高科技时代,况且,多思,独立思考,能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发展创造性思维。实践证明,只有深入思考,才能在积学、长才、练识诸方面取得长足进展。现在,不少中学生虽爱看小说,但不思不想,过目则忘。即使记得书中的一鳞半爪,也是非精髓的东西。这种看小说的方法不可取。

三是“评”。一般地说,中学生能看懂的小说,都能评价。如看了《西游记》就可以跟同学或伙伴谈看法:《西游记》里写的虽然大都是神魔世界,但无一不是当时社会的折光,无一不是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的化身。小说的前七回,作者以热情的笔调,塑造了一个天不怕,地不怕,人不怕,鬼不怕,敢于搅翻蟠桃盛会,大闹灵宵宝殿的顶天立地的猴王形象。实际上,这个形象就是作者理想中的英雄的化身。作者借助于他,表现了他对帝王将相和封建统治的极大仇视和否定。所有这些。无疑都是明代社会现实的作者愤世嫉俗。要求革除时弊的思想感情的曲折反映。除了口头评,还要用笔写。几位学生写的《也谈唐僧的善》、《八戒讨厌而不可恶》等评论,就很有点内容。我有意识地安排这几位同学在“第二课堂”上谈了自己“读小说,评小说”的体会,并号召大家也这么做,确实有收效。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我校图书室有些好小说平时无人问津,由于几篇评论文章出来,向大家介绍它的“特色”,于是很快为大家所重视,有的立即扔下杂摊上买来的“小说”,径奔图书室借阅,欲先睹为快。可见“评”是促进同学们争阅小说的重要手段。至于“评”的方法,自然很多,可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四是“摘”。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许多前辈、学者都是这么做的,好处极多。我们不妨仿效。中学生看小说,手中拿起笔,身旁放个小本子,摘录些书上的优美文字,平时经常翻翻,写作时用得上。如果日积月累,坚持不懈,还将成为某种重要资料,同时,养成了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陶冶了自己的性情,充实了自己的生活,于己于社会都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