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信息化建设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5
/ 2

国土空间规划信息化建设研究

张然 赵巧兰

金田产业发展(山东)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 济南 250102

摘要:在国土空间规划方面,新技术在空间编制、城市规划和监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利于智慧规划研究和决策。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相对较晚,大数据的挖掘和应用还不够成熟,无法为规划决策提供足够的数据支持。随着智慧城市进程的加快,网络信息化已成为该领域创新和研究的重要工具。通过整合各种政策和制度,创建和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制定生态与智能类型相结合的规划方案。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信息化建设

1智慧国土空间规划的具体含义和理论基础

简单地说,国土空间智能规划就是在信息化背景下,利用信息技术对规划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完善规划方案,建立监控和管理。地域空间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系统,是由不同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为了正确理解地域空间的概念,需要详细分析要素的构成,明确粗糙空间的格局,从时空状态检测方面入手。随着近年来该领域研究的逐步深入,从生态价值和土地功能两个方面对国土空间规划有了新的认识,并进行了新的评价,提出了优化重建路径。目前的主流观点是,人的尺度是衡量土地空间规划的主要标准,应以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为规划依据,加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认知能力和技术的限制,人们还不能科学、准确地全面理解领土空间。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更容易建立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客观反映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为规划提供参考。

国土空间主要反映人与土地的关系,是指在特定区域内,由人、自然资源和土地资源耦合而成的复杂生命有机体。移动信息技术的出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产生了流动的时空观和位置,迫使人类和地球不断重建。网络信息技术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大脑,合理构建的系统是分析评价、规划决策、优化配置、监控管理等的技术支撑。国土空间的重要构成“三生”在智慧社会中发生了改变,交通与信息技术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实现了国土空间承载活动能力的最大化,需要重新规划布局。国土空间的功能循环系统是由资本、能源、技术交通等要素流构成,运用信息手段智能化模拟要素,有助于实现国土空间的科学规划。

2信息化背景下对智慧国土空间规划思路的探索

2.1更新理念

在规划过程中借助信息技术,有助于促进相关数据的获取、星系资源共享、规划和平台建设等,是实现国土空间智能化规划的源动力。国土空间智能化规划仅靠信息技术的使能不能完全实现,这需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全面使能。

目前,信息通信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这不仅扩大了土地资源数据的采集范围,也丰富了数据的类型,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具体功能如下:第一,从多维度、多尺度、多角度动进行态监测,为人地关系的分析、诊断奠定夯实的基础。特别是出现的有关人的行为和活动的数据,可用于制定“三生”空间的划定和布局,满足人对国土空间的基本需求。第二,坚持科学性原则使用信息数据。利用计算机帮助分析制图和建模,发挥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知识的优势,为决策规划、评估、监测预警等提供技术支撑,力求实现数据驱动、算法和人工智能相结合的决策制定办法。由此可见,集成应用全面赋能国土空间规划全流程是帮助智慧国土空间规划实现重要手段。不断创新的信息技术是构建规划制度体系的重要保障。在大范围采集国土资源数据时,整合数据资源信息、分析建模和应用服务的难度较大,需要参照技术标准体系和指标、平台、知识库等数据管理内容。要不断调整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的机制和体制,以社会全员参与的方式广泛接收专家、公众的建议,主动邀请高新技术企业共建,通过协作创新使国土空间规划更加科学。

2.2智慧国土空间规划思路

(1)总体思路。智慧国土空间规划中的智慧是指“生态文明、以人为本”,这需要具体的技术应用和制度创新,这也是智慧规划的整体框架。作为智慧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规划设计应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遵循人、社会、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规律,以保护生态空间为规划的前提,统筹国土空间开发利用,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规划应在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的基础上,明确开发潜力和规模,优化自然资源利用,恢复原有生态系统,科学控制土地空间开发强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规划的各个方面都要把人的需求、情感活动融入到规划中,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以技术应用和制度创新为支撑,构建以智能技术为辅助的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流程。

(2)技术框架设计。结合总体框架设计和具体规划内容,构建智慧国土空间技术框架,主要可分为信息化建设(基础)、业务建设(核心)、制度规范建设(保障)。信息化建设是国土资源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整合遥感影像是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包含土地使用状况、动态监测、地域地理信息等信息,打造集规划、审批、执法等多项功能于一身的综合监管平台。主要强调采集和运用不同类型的多源数据和构建规划监测、评估、预警体系。智慧国土空间规划的信息化建设可分为4个层次,即感知层、信息资源层、应用支撑层和平台层。

(3)制度和规范建设。在规划编制、审批和监管过程中,要坚持多主体参与、共享创新的制度理念。基于资源共享平台,完善协商合作机制,打破部门间的协调限制,整合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等不同领域的知识,建立定量分析模型。在规划的各个环节,要积极听取和采纳各方意见,确保公平、公开、公正,努力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优势,建立双向沟通渠道,体现智慧国土空间规划的公共服务功能。

建立数据资源、平台建设等标准规范,确保各级规划有效衔接。其中,数据资源系统主要用于指导数据库和信息平台的建设,应从数据格式、空间参考、范围等方面包含标准。制定规划监测、评价预警等综合指标体系,明确指标项目、元数据、健康状态值等内容。平台系统建设标准包括系统组成、要求、运行环境、运维等。

2.3智慧化编制规划

智慧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要以传统规划方法与技术为基础,以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为支撑,推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全过程的智慧化。在此阶段,应充分发挥传感器、摄像头、无人机、智能移动终端等现代技术的优势,全面地感知与采集多源数据,如地理国情监测的数据、城市运营数据、网络共享数据等,再通过数据融合、集成、建库,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应以《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等文件为参照选择重点编制内容和制定编制流程。第一,对国土空间的资源承载力和适宜性进行评价;第二,根据评价结果界定生态红线,划分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第三,对不同空间进行具体规划,优化空间结构、完善空间功能。

综上所述,智能国土空间规划将生态因素、人为因素、社会因素和信息技术因素纳入规划考虑,是一个结合动态监管的连续过程。结合当前的技术能力和发展背景,对国家空间规划智慧总体规划进行了详细分析,强调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及体系和技术创新作为推进国家空间规划智慧的驱动力的独特性,构建国土空间规划整体智慧框架,充分发挥数字化、信息化功能,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信息化体系,提升规划能力。

参考文献

[1]杨端,万强.北京门头沟王平镇河北村:国土空间规划智慧管理平台助力人口管控防疫工作[J].北京规划建设,2020(2):1061-1063.

[2]张鸿辉,洪良,罗伟玲,等.面向“可感知、能学习、善治理、自适应”的智慧国土空间规划理论框架构建与实践探索研究[J].国土资源城乡规划,2019(6):1018-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