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扬创新灵性 放飞个性空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2
/ 2

张扬创新灵性 放飞个性空间

肖满檄

福建省德化县第二实验小学鹏祥分校

美国心理学家马洛斯指出:创造力是人生的—种基本财富,个体一出生就具有了,但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却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创造力的火花潜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只要加以培养和挖掘,每个人的创造力都可以得到显著提高。 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渠道,教师有责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会寻找知识、处理知识、理解知识、掌握运用知识,达到一种自身的突破和超越。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 融洽的师生关系——张扬创新灵性的前提保证

陶行知说过:“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因此,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学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愉快的学习,积极主动地探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提供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导、鼓励和督促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对学困生和潜能生更要关注,多与他们沟通,不挖苦、不歧视,用真情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爱,减少他们因学业成绩不理想而造成精神上的沉重压力,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促其建立自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二、掌握学习方法——张扬创新灵性的缤纷舞台

素质教育的根本特点是:教师必须把主题精力集中在科学地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不只是“听”者、“答”者,而且是“问”者、“说”者,不仅是“学”者,而且会从“学”的领域扩展到“教”的参与。教学中,教师应该为每个学生提供五彩缤纷的舞台,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参与、成功的机会,以使每个学生的智慧得以自我展示,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掘。在如何发掘学生的潜能上,重要的是“引”,是“放”,而不仅仅是囿于一般的“给”。

1.让学生学会学习
一个人要适应未来的需要,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而人的终身学习能力主要在校期间形成和发展,学会学习是终身学习能力的核心内容。因此,让学生学会学习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基于这种理念,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以学生的学法为核心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做学习的主人,从而在教学活动中获得主动的发展,体验学习的成功与乐趣。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先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知道哪些问题?学生争着说: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这就促使学生寻求解决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途径和方法。接着引导学生对解决方法策略提出假设,从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中类推出三角形的面积可能与它的底和高有关,并通过小组合作形成,探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使学生真正会学。经常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必有长进。
2.让学生学会质疑
质疑问难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常问学生是否有疑问,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和见解。有时学生不会提问题,为了让学生学会质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完某个内容时,不妨来个“回马枪”,对学生自认为掌握的内容问个“为什么”,“如果不这样,还有其他什么方法吗?等,鼓励学生打破框框,多角度质疑,标新立异质疑,能在预习中质疑,针对课题质疑,在练习中质疑等。时间长了,也就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当学生有了质疑能力,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就会不断地产生疑问,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合格能力。
3.让学生学会发现
学习活动不仅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也是发现新问题,引发新思考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站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人才的高度,鼓励他们质疑问难,善于“异想天开”。要努力创设情景,点燃思维的火花,要给学生提供诱因,引起学生新的发现。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创新。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可创设情境,让学生用“商不变的性质”去发现。

三、有效评价——张扬创新灵性的不竭动力

多年来,考试作为唯一评价学生的学、教师的教的评价手段,已经不能客观、全面、多元性的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要改变这个局面,教师所面临的挑战很多,最大一个挑战是教师自己的评价理念的转变。

在学习过程中,要考查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需关注他们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参与程度的评价,应从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等方面进行考查。对合作交流意识的评价,应从学生是否乐意、能否主动与同学进行交流与合作,是否具有数学学习的兴趣等方面考查。对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应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随时了解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对数学的兴趣。对数学思维的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平时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灵活性,考查学生能否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时,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的认识》时,可让学生研究圆锥体的高有几条,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的不同,有的学生认为只有一条,而有的学生却认为有无数条,在这个问题上,应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进行必要的辩论,最后形成一致的认识:圆锥体只有一条高。

在评价过程中,既要关心结果,更要关心过程。比如,在有趣的七巧板实践活动中,应放手让学生参与利用七巧板拼图的活动。在学生展示自己所拼的图形时,既注意让其他学生说说他是用几块板拼成的,拼成了什么图形,也注意让学生介绍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拼的,对学生拼图的方法进行评价。这样,就能通过评价加深学生对于拼图方法的体会。对于一些平时动手能力和想像能力不强的学生,只要他们能按要求完成活动,都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学生因为紧张站起来后一言不发时,需要教师耐心等待,并给予热情鼓励:别急,慢慢讲或者刚才还没有想好,是吗?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膀,给学生一些善意的提示。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和培养,必须用自己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是使学生把“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潜力发挥出来”,创新能力不断得到发展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