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幼儿师范院校学生师德教育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1
/ 2


“三全育人”视域下幼儿师范院校学生师德教育探索 赵文君 靖州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湖南省怀化市 418400

摘要: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综合,是教师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也可以称之为教师的专业伦理规范。近几年,由于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不断曝光,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及其对幼儿教师师德建设问题的深入思考,这给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三全育人”视域下幼儿师范院校学生师德教育探索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三全育人”视域下;幼儿师范院校;学生师德教育

引言

幼儿教师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第一棒,其师德问题直接影响到幼儿成长的“第一粒扣子”。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工作的不断重视,教育部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法规,如《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幼儿教师的后备军,其师德养成情况直接关系到我国幼儿教师的整体师德水准。

1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师德是重要组成部分

师德是幼儿园教师职业准入的基本条件,《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颁布更加确立师德在幼儿园教师专业中的重要性。《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指出“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其中对“师德为先”的诠释为:“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二、幼儿教师师德的问题

现阶段,幼儿教师在师德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一是怠于履行教师职责,日常工作中漫不经心,不认真遵守规章制度,教学活动组织及参与积极性不高,以及存在擅离职守、旷课旷工等现象。二是欠缺职业情感,对本职工作无热爱,对幼儿没有关心,仅仅是毫无情感地完成教学任务,未将幼儿教师视作理想的、受人尊崇的职业。三是职业发展意识淡薄,欠缺追求,没有日常工作中的反思总结,对各类教研活动不积极参与,教学理念不更新,教学方法没有创新等。四是道德品质低俗,职业修养不足,过于看重物质利益,存在收受贿赂、产品推销等牟取一己私利、干扰正常教学活动的不当行为。五是遵纪守法意识不强,典型的如虐童、殴打辱骂幼儿,以及其他违反法律、违反党纪的行为。师德的欠缺,暴露了部分幼儿教师个人能力及素质的低下,也会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展开,不利于幼儿园教学水平的提升,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甚至会带来恶劣的社会影响。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幼儿师范院校学生师德教育探索

(一)试行师德培育“积分制”,在考核评价机制上

实现全程育人加强和完善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师德培养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是不断提升其师德水平,确保幼儿师范院校学生师德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正在推行学生师德培育“积分制”,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师德培育档案,各系部师德规范培育中心分别对自己的学生在校内校外活动、基地实习实训以及师德考试中的表现进行打分,每学期评比一次“十大师德标兵”,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以系部所在师德培育中心为主体,进行师德培育的集体考核和单个抽查。同时,由各班辅导员把关,各党支部成员和师德培育中心及群众代表对学生师德教育理论学习效果、专业课程学业成绩、入园实习工作等方面进行多维考查。“积分制”培养模式一方面打破了不同年级、班级的限制,通过一人一积分卡,从内在驱动力层面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让作为未来幼儿教师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以实际行动为“积分卡”充值,在学习和实习中积累先锋模范分,充分预演未来职业生涯。总之,通过实现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师德培育考核评价由定性到定量的转变,推动考核依据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二)多路径的师德学习方式,建立教师师德学习共同体

在确定师德学习的内容基础之上,利用各种平台和形式,形成一个由学习和实践组成的闭合回路: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学习的路径应该是多元的,实现自我学习、班组学习、集体学习三者的结合。师德自我学习是指在师德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源于对职业理想或师德目标的追求对自我的职业道德行为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批评、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的过程。

(三)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彰显润物无声育人优势

校园文化是幼师生涵养职业精神、职业情感与价值观的精神家园。加强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为学校师生营造一种积极向上、行为规范、师德高尚的校园文化育人氛围。首先,物质文化建设方面,通过校园景观设计、文化长廊建设、校史馆建设、师德典范名人碑刻等将中华传统美德及正确教育价值观念融入其中,营造校园物质文化育人氛围。其次,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将中华传统美德融入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建设之中,紧紧围绕“师德养成”这一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活动。再次,制度文化建设方面,主要从制定规章制度、成立校园文化组织机构和队伍三方面着手进行,是中华传统美德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

(四)不断学习进步,提升自我

各行各业都会遇到困难,遇到工作中的障碍,也会有人际关系的压力,会有职业不适应的情况,以及心理上的焦虑、压抑等负面情绪。幼儿教师应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且正视这些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寻求适合自己的舒缓压力的方式,或是阅读,或是交友,或者是其他生活娱乐方式。要了解自己,要深入认识教师这份职业,对工作中的障碍有心理准备,既要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也要了解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五)分享与交流中内化师德学习,形成师德共识

师德的规范与意识的形成需要教师自身的内化。教师提升道德修养的过程,也是教师道德内化的过程。只有实现了教师道德内化,才能完成从他律到自律的升华,由内化品质到指导实践,对自身的道德修养产生自我认同。在师德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们通过“火花社”平台,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学习分享和交流,强化对教师师德内涵的理解和认识,在个人内化的基础上,达成师德共识,促进“集体”内化,制订教师师德规范,并在实践中共同遵守和践行。

结束语

以爱之名,给予幼儿关怀与温暖,建设师德,助力教师自身进步成长!幼儿教师的师德建设,不仅关系到广大幼儿的健康成长,更关乎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关系到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对幼儿教师展开师德培养与建设至关重要,需要调动起不同主体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社会公众、幼儿园的积极作用,并实现幼儿教师的自我建设与提升。只有多管齐下,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的师德素养,为幼儿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与氛围,实现幼儿教师的进步成长,才能推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淑丽.幼儿师范生师德教育问题及有效对策探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3):128-130.

[2]李河江.提升幼儿师范生师德认知水平的途径和方法探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01):243+245.

[3]鄂丽美.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20.

[4]王延冉,武忠明.民办幼儿园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发展的现状调查研究——以聊城市7所幼儿园为例[J].中华少年,2019(26):5.

[5]何义华,秦建平.浅议幼儿教师师德教育[J].读书文摘,2019(1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