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朗读中学会朗读——谈谈我的朗读指导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1
/ 2

在朗读中学会朗读——谈谈我的朗读指导观

徐艳丽

济宁孔子国际学校 272121

朱熹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我们的孩子读书中存在的问题是眼到了(当然,有的眼睛也没到,诸如一目十行之类),口没到,心更没到。所以,表面上看,现在的孩子们读书越来越多了,但是实际上朗读能力却没有提高多少。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这的确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

知其妙,爱上朗读

朗读有哪些好处呢?这个问题必须让孩子们先知道,就好像我们知道“良药苦口利于病”的道理就不会排斥生病吃药一样,懂得了朗读的好处之后自然而然也就喜欢朗读了。

你可以这样告诉你的学生: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你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有助于你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你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体验文章的情感意蕴;是对你的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更让你学会在朗读的时候进行思考。

朗读还可以形成语感、提高记忆力、塑造性格、开发右脑等,语文教育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我想,这样的一波操作下来,孩子们怎能不爱上朗读?

定其标,明确方向

一般情况下,每篇课文的要求都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朗读的普遍要求,也是朗读能力的培养目标。

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要告诉学生,读书要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这也可以说是朗读的基本功,记住了这“五不”,也就能知道自己该怎样读书。同时,“五不”也可以作为检测学生朗读能力的标准,有了这五个不,学生自己也能判断自己读得好不好。当然,这“五不”是最基本的要求,是读书的起步标准。

“有感情”是朗读的终极目标,也是最高标准。阐述如下:声调抑扬顿挫,表情神采飞扬,动作自然到位。如此朗读自然让人感觉有味,令人回味!声调抑扬顿挫也就是声音该高的时候就读高,声音该低的时候就降低,该停顿的时候必须要停顿,该舒展的时候气息就要缓一缓。比如“喊”,声调就要扬起;“他压低了声音”,此时就要压低声调……

如何做到表情神采飞扬?最重要的莫过于要有“代入感”,要把自己想象成文中角色,爱其所爱,恨其所恨,痛其所痛,感其所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读出文字里蕴含的感情。

有示范,榜样引领

何为范读?简单来说就是给学生示范读,就是给学生打样,让学生知道应该读成什么样。所以说范读至关重要。

课堂教学中,充当范读者的多数情况下是老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或视频也是非常好的方式,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有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请班里朗读水平高的同学现场展示读,这些都是范读,都能起到为学生引路的作用。

范读的运用很广,预习时可以先让孩子们听课文录音,练习跟读;初读课文时,可以由老师范读,现场示范,训练学生听读能力;在品词析句环节,老师入情入境地范读更是可以将学生带入到文本中,从而有效指导学生的有感情朗读。“说一千道一万,不如榜样来一遍。”

讲技巧,方法指导

任何事情要想做好,除了有扎实的基本功之外,技巧更是必不可少的。朗读的技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语调。语调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很大,像“啊”这个字,念的长一点、短一点、高一点、低一点、重一点、轻一点就可以表达出种种不同的情态。

其次是语速。课文的内容特质决定了朗读速度的或快或慢。庄严、沉痛、平静、悲伤的内容要读得慢一些,紧急、热烈、愉快、兴奋的内容往往读得快一些。当然,即使是在同一篇课文中,随着行文的变化,朗读速度也是有变化的。否则,通篇一个速度读下来,让人感觉也是很不舒服的。 

第三个方面就是重音了。重音一般是把声音加强并配合音节的延长来表现的,有时为了突出某些词语还要一字一顿的读。也就是说,在表达感情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要读得重一些。

还有一种与之相反的情况,一般在表达极为复杂而细腻的感情时,往往用减轻音量的方法,将重音低沉地轻轻吐出,以此达到“此时轻声胜有声”的效果。 这种方法我们在日常与人交谈时也会自觉不自觉地用到。

第四个方面要注意的就是停顿。常见的停顿指的是按照标点符号来停顿,一般地说,句号、问号、感叹号的停顿比分号长些;分号的停顿要比逗号长些;逗号的停顿比顿号长些;而冒号的停顿则有较大的伸缩性:它的停顿有时相当于句号,有时相当于分号,有时只相当于逗号。

有时我们还可以不按标点停顿。在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时,为了增强感染力也可以变化停顿时间。如《金钱的魔力》老板的那段独白,语词之间的停顿就要适当缩短,读出连珠炮一样的语速,以此来表现老板见钱眼开的丑恶嘴脸。

节奏也是我们需要格外注意的一点。低年级的儿歌往往充满童趣,多采用轻快型节奏来读,上扬、轻快,有时有跳越感。例如:我爱看天上的一片云,那片白白的、会变的云。瞧它一会儿变成只小黄狗,摇着尾巴,追着太阳跑;一会儿变成只小灰羊,在草原上撒欢儿跳高。

中高年级描写景物的文章比较适合采用舒缓型节奏来读,语速较缓,语势平稳,声音轻柔,常常用来描绘幽静的场面和美丽的景色,例如《记金华的双龙洞》《草原》等。

以上这两种节奏类型运用得最多,也最常见。我们要把着力点放在这里,重点训练学生去掌握。

此外还有强疾型、沉稳型两种节奏类型,前者语速较快,多扬起,声音强劲而有力,常用来表现紧张急迫的情形和抒发激越的情怀;后者语势沉缓,多平抑,常用来表现庄重、肃穆的气氛和悲痛、抑郁的情感。

一句话,朗读的技巧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读”似看山不喜平。


重展示,活动促进

我们经常说:活动育人。语文学科活动对于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无疑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让更多的学生有交流的平台,有展示的机会,以此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我仿效中央电视台的“朗读者”栏目,在班级内开展“朗读者”活动。活动分为三个层次:

朗读者日赛。按照学号顺序,每天安排两个同学为大家展示朗读,每周评出两个朗读优异的同学参加月赛。

朗读者月赛。除了日常的点滴工作,每月举行一次班级“朗读者”活动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周赛中胜出的八个同学登台展示,评出月赛冠亚季军,进行表彰奖励,并对当月诵读活动进行总结,明确问题,总结经验,指出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朗读者学期赛。临近学期结束,将一个学期以来坚持朗读并且卓有成效的同学组织起来,为全班同学举行朗读者学期大赛,这既是一次终极大赛,也是一次展示,一举两得。

除此以外,我们要把语文课堂利用好,这才是我们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主阵地,我们要多挖掘文本中隐藏的资源,给孩子们创设分角色朗读的机会。也就是说,活动必不可少,但是日常细节也不可小觑,滴水穿石,往往能够化腐朽为神奇。

巧借力,资源在手

网络时代,海量资源,所以,我们要教会孩子们充分利用资源,为我所用。

一种是学习资源,现在网络资源非常丰富,学习机会无处不在。像网易、喜马拉雅等,都有专门教朗读的公开课,只要愿意,孩子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朗读的学习。这些海量资源完全可以“借”过来,为我所用。

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各种展示资源。各种手机诵读APP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如全民诵读、为你诵读、寻声朗读、朗读大师、朗读者等,都是非常好用的诵读平台。手机下载之后就可以进行每日诵读。孩子们诵读之后,可以将其分享到QQ空间、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让更多人听到自己的声音。

朗读能力的提高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的,它需要持之以恒地练习、脚踏实地地去干,相信我们的孩子最终将会口吐芬芳,舌绽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