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艾灸技术在中医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30
/ 1

浅谈中医 艾灸技术 在中医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高会荣 张文瑞

华亭市第一人民医院 甘肃华亭 744100

摘要:目的:了解近代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探讨应用中医艾灸技术在临床中的疗效及护理体会。方法:对2015年以来,我科开展艾灸技术以来的回顾性分析、实施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艾灸治疗方法,探讨在胃脘痛,尤其在脾胃虚寒性的胃脘痛的护理中治疗效果尤为明显。结果:经过艾灸技术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结论:采取中医技术治疗,具有实际性的意义,能够缓解患者的疼痛、增强患者的满意度,增强其战胜病痛的信心,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关键词:中医护理学;中医适宜技术; 艾灸技术;用法
中医护理技术历史悠久,但是由于时代的因素,我国护理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护理的影响[1]。解放后初步形成了中医护理学理论体系和教育体系。然而,中医护理的教育体系西化倾向严重,导致中医护理科研目标模糊,学习内容减少,近年来,我科以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为指导,以患者为中心,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运用护理程序实施中医护理技术,取得了患者及其家属一致好评效果[2]。艾灸技术使用艾绒直接灸的基础上,应用磁疗方法、微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共热不燃烧为特点,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穴位,达到了治疗保健的目的,应用艾灸技术是在中医理论知识基础上实施辩证治疗。人们可以在新鲜空气的环境中接受治疗,而不受烟熏火燎燃烧的艾绒灼伤皮肤之苦。充分享受价格低廉、疗效显著的治疗,在这种环境中接受治疗,患者能够体验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与现代医疗技术的完美结合,给患者在促进康复的过程中不断增加保健知识。
我科应用艾灸技术够治疗各种风寒型疼痛疾病、颈椎病、腰间盘突出、肩周炎、静脉炎、末梢神经炎、关节炎、腰腿痛、腹痛、腹泻、扭伤、红肿疼痛、面神经麻痹、中风、半身不遂、高血压等疾病。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科30例慢性胃炎(尤其是脾胃虚寒型)的患者,男15例,女15例,年龄28-70岁之间,其中有20例出现腹痛、腹胀,10例出现胃寒、反酸、恶心。
1.2材料:艾是一种中药,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叶似菊,气味芳香,辛温味苦,容易加热,效力温和,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治病、保健的作用,它除了具有易温、易热的特点外,还具有一些显著的药物效应。
2艾灸部位、方法及护理
2.1部位的选择:应遵循先上后下、先阳后阴的艾灸治顺序,先应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再灸下部,也就是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依次进行,选择的穴位有神阙、气海、关元、中脘、脾俞、胃俞、双足三里、双天枢、双侧阳陵泉、双三阴交等常用的穴位。
2.2方法:将艾绒点燃放在所选的穴位部,专人观察,根据艾绒燃烧程度,不断调整艾绒的温度,每次30分钟,10天为一个疗程。
2.3护理:由于患者体质和症状不同,开始施灸可能引起发热、疲倦、口干、等反应,一般不需顾虑,继续施灸即能消失。如果不慎温度过高,时间过长,出现水泡,任其自愈,水泡过大,用已消毒的细针刺破,放掉水液,待其愈合,过饱、过饥、酒后不宜立即施灸,风热感冒发烧,待症状解除后,才能实施艾灸疗法。
3结果
治疗结果:用艾灸治疗可同时对多个穴位施灸,将艾灸与磁疗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温度、时间可控,缓解胃寒性腹痛、腹胀、恶心、反酸有效率达80%左右,从疗效上真正体现了“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的古训。
4讨论
艾灸应用范围广,尤其对脾胃虚弱、胃脘疼痛、呕吐、失眠、乏力等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古人做过的灸法抗癌研究表明,艾灸可使皮肤组织得到活化,从而起到抗癌的作用,艾灸疗法是药物和物理的复合作用,它使用艾绒放置在体表穴位处加热、烧灼,虽然艾叶进行了加热,但药性尤存,药性通过体表穴位进入体内,渗透诸经络,艾灸特别能通过腧穴深入体内,作用于腧穴,不仅影响穴位表层,还可深入体内,影响经气,渗透筋骨,脏腑以至全身,发挥整体调理作用,从而达到治疗作用,艾灸可通过皮肤呼吸进入机体,起到调和气血、醒脑安神、保健的作用。对位于体表的外邪还可直接杀灭,起到治疗皮肤病变和预防疾病的作用,激发并提高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其机体的抗病能力。使其感到舒适,有效的改善患者腹部疼痛、失眠、呃逆、恶心等不良症,使其感到舒适,艾灸疗法对脾胃病患者有调理作用,能有效改善患者各种临床症状,即安全又简便、经济,也减轻了患者的就医之本。
参考文献
[1]邱洁芬.胡遵荣试述艾叶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19187,446
[2]陆涛康.刺法灸法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