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型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30
/ 3

轻型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周映伶 覃维明

岑溪市人民医院 广西 岑溪 543200

摘要:目的 探究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静脉溶栓的效果。方法 按要求选择我院近一年收治的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1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并分别采用阿司匹林、氢氯吡格雷单用或联合抗血小板和阿替普酶或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NIHSS评分、mRS评分和预后。结果 比较可知,治疗后研究组患者NIHSS评分和mRS评分显著较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且该组患者的致残率更低(P<0.05)。结论临床选择静脉溶栓治疗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预后的改善都极其有利,建议在临床积极推广应用。

关键词:阿替普酶;尿激酶;轻型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

脑卒中患者的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病死率均较高,且该病往往都是急性起病,所以临床一般都倾向于早期静脉溶栓,有溶栓禁忌症或溶栓失败可以手术取栓治疗。对于那些动脉溶栓和取栓条件不足的基层医院,通常都会选择在时间窗内积极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近些年相关医学研究也证实,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如果未能在早期及时接受溶栓治疗则发展为进展卒中的患者会占到1/3,即使临床积极采取抗血小板聚集,强化降脂,清除自由基等治疗方法,但部分患者仍然会无法避免的发展为完全性卒中。许多研究报道也指出,早期对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可使其预后大大改善,出血风险也得到良好控制[1]。本文选择我院符合研究要求的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对其采用不同药物溶栓的效果分组进行了对比,具体报道为: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文在研究中选择的是我院收治的41例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标准为:与临床诊断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标准((NIHSS评分≤4分)相符合;有机会在时间窗内溶栓的轻型患者;可有效配合治疗的患者,收治时间为2020年1月—2021年3月,男女患者分别为30例、11例;年龄均值为(61.52±7.31)岁;病程均值为(4.16±0.64)h。按随机数表法把这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个组别。统计学代入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数据,差异不明显(P>0.05),可以参与对比。

1.2方法

入院后对所有的患者都进行常规的脑卒中治疗,如自由基清除剂、他汀降脂稳定斑块等。对照组患者按照每日100mg的剂量服用阿司匹林,研究组根据患者发病时间确定用药(发病4.5h内用阿替普酶溶栓,4.5-6h用尿激酶溶栓),阿替普酶用药方法为:按照0.9mg/kg(最大剂量为90mg)进行静脉推注和恒速泵静脉注射,最初1min内先静脉推注10%,剩余的再用恒速泵静脉注射,控制时间为1h;尿激酶的用药方法:选择100-150万IU和100-200ml生理盐水充分混合,静脉持续滴注半小时。溶栓时注意观察监测患者的病情和生命体征,并合理使用制酸药和胃黏膜保护剂,可防止胃出血[2]

1.3观察判断指标

(1)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与评分成正比;(2)治疗三个月后采用mRS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价,分为良好(0-2分)和不良(3-6分),并比较两组住院时间;(3)比较两组治疗后致残、发生出血和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本文在研究中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20.0分析和处理相关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表示为(60dc0e910aba6_html_750b8fe2c91598d9.gif ±s),计数资料的表示单位为百分比(%),分别用t和x2检验,P<0.05表示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比较治疗前后两组NIHSS评分

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在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都明显降低,研究组患者的降低幅度更大(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NIHSS评分对比(60dc0e910aba6_html_750b8fe2c91598d9.gif ±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20

3.71±1.05

2.43±0.45

研究组

21

3.65±1.04

1.20±0.32

t值


0.241

15.450

P值


>0.05

<0.05

2.2比较两组住院时间和mRS评分

比较可知,研究组患者住院用时更短(P<0.05);两组患者都分别接受三个月的治疗后,研究组患者mRS评分比对照组明显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住院时间和mRS评分对比(60dc0e910aba6_html_750b8fe2c91598d9.gif ±s)

组别

例数

住院时间(d)

mRS评分(分)

对照组

20

5.16±0.53

2.19±0.41

研究组

21

4.24±0.52

1.60±0.35

t值


8.126

7.458

P值


<0.05

<0.05

2.3比较两组治疗后致残、出血及发生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情况

比较可知,研究组患者的致残率比对照组明显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都未出血情况,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概率也无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致残、出血及发生再发性缺血性

脑卒中的概率对比[n(%)]

组别

例数

致残

出血

再发性缺血性

脑卒中

对照组

20

4(20.00)

0

1(5.00)

研究组

21

1(5.00)

0

1(5.00)

X2


5.265


0

P值


<0.05


>0.05

3.讨论

当前脑卒中以其高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已经成为对国计民生造成严重影响到公共卫生问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较大压力。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指的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症状较轻,尽管其致残率不高,预后也相对较好,但其存在较高的发病率和复发率,一些患者可能会遗留后遗症,所以早期进行溶栓治疗可使患者预后较大改善,尽快恢复健康。当前临床已经公认早期实施静脉溶栓治疗是临床转归的最佳时机,临床许多研究也证实,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阿替普酶或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效果显著。作为一种糖蛋白,阿替普酶可把纤溶酶原激活转化成纤溶酶,通过静脉给药,在循环系统中药物会表现出非活性状态,药效在结合纤维蛋白后会被激活,是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的主要诱因,使纤维蛋白和血块降解和溶解。尿激酶是一种可使循环中纤维蛋白酶原被激活的类似胰蛋白酶的丝氨酸蛋白酶,进而对血栓自身产生作用,并快速向其中渗透,通过刺激激活血栓纤维蛋白溶酶原,使梗死灶的体积逐步缩小,达到有效溶栓的目的[3]

通过本文研究可得,两组NIHSS评分在治疗前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降低更明显(P<0.05);对照组和研究组住院时间分别为(5.16±0.53)d、(4.24±0.52)d,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P<0.05);接受三个月的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mRS评分和致残率相对更低(P<0.05),且两组再出血和发生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情况则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两组治疗后恢复情况可知,患者不会因静脉溶栓而加重出血和发生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情况,致残情况也得到有效控制,临床治疗中获得良好的反馈。

综上所述,临床选择早期静脉溶栓治疗轻型缺血性脑卒中,对其神经功能缺损和mRS评分的改善及致残率的降低都起到良好的效果,患者颅内出血的风险也得到有效控制,临床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时间合理选择使用。

参考文献:

[1]黄翚,陈浩扬,杨勇,等.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9,16(05):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