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卷Ⅱ42题解析及备考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29
/ 2

2020 年全国卷Ⅱ 42 题解析及备考策略

倪增添

陕西省镇安中学 陕西 镇安 711500

在持续的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推动下,从注重知识到注重能力再到注重素养已成为共识。特别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颁布以来,学科核心素养就成为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与考查要求,而近年来文综高考试题全国卷Ⅱ中的42题这种有限开放性试题正是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集中体现。高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它既具有人才选拔功能,又具有教学导向功能,本文以2020年高考全国卷Ⅱ第42题为例进行解析,以提出备考的策略与建议。

2020年全国卷42题解析

试题如下: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有学者将欧洲联盟的结构列为三大支柱,如图12所示:

60dae5b30ea6d_html_571a9f40c966679d.jpg

图12 欧洲联盟的神殿式结构

——摘自(法)法布里斯•拉哈《欧洲一体化史(1945—2004)》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三列支柱中各选取一点,三点之间要有相互联系,展开论述。(要求:明确列出三点,联系符合逻辑,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该题型被称为有限开放性试题,注重综合能力与素养的考查。自2011年首次出现以来,就获得了各界一致的好评与认可,此后便成为历年高考全国卷的固定题型,即便是在新高考下,该题型也被山东卷与海南卷继承了下来。从题材来看,十分广泛,已出现的有文字型的如2018年全国卷Ⅱ,也有图表、图示型的如2019、2020年全国卷Ⅱ,还有地图、图像类的,文字类的则包括文献摘引、观点介绍、目录摘抄、“公式”等,纷繁多样。从设问方式看,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观点评述(析)型,一种是自拟论题型。

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既要注意限定性要求,即从三列支柱中选取的三点之间必须要有比较强的逻辑关系,不能是在三点之间强行建立某种联系,又要注意到提示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尤其对材料的准确解读十分关键。材料以图示的方式呈现了欧盟的三支柱式神殿结构,这就可以运用部分与整体关系的原理,从欧盟静态架构的角度提出论点。若再细分析,第一支柱“欧洲共同体”属于经济领域的合作,第二、三支柱“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司法与内务合作”则属于政治领域的合作,恰好呈现了欧盟从经济一体化发展到经济政治一体化这一更高程度的双重性质组织的演变趋势,这就找到了提出论点的另一种角度。在答题格式方面,第一步先把自己选取出来的三点罗列出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论点,第二步具体分析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论证论点,第三步回扣欧洲联合这一主题,升华欧洲联合的意义。

备考策略

核心素养背景下持续的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向我们发出了挑战,特别是今年教育教学出现新的变化,先行选课走班的实践状况,《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都是明年甚至于今后一段时期高考面临的新情况,如何迎接挑战、复习备考呢?

(ー)关注高考政策导向,注重高考的引领作用
2019年12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正式发布,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必将对今后的考试评价以及教育教学产生深远影响。鉴于此,无论是考试评价还是日常教育教学,都应该关注这一评价体系的纲领性作用。在国办《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试大纲的背景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无疑成为新高考命题与备考的重要依据。所以,要研究近几年高考题的特点与新变化,要关注高考政策的新动向,以此引领复课工作。

(二)总结题型特点与解题思路,搭建学生解题的脚手架

笔者没有拿到今年高考各省考生对42题解答的统计情况,但在平时的模拟训练、月考中,学生对于此类题型的解答情况不如人意,从形式上看,答题不规范,不熟悉此类题的一般解题思路与步骤,从内容上看,不会提观点,论证不力的情况在较大范围内存在。针对这样的问题,老师应专题的讲解该类题型的特点、一般解题思路与答题框架。就拿今年高考的42题这种题型来说,要教给学生三步法的答题框架,即第一步亮明论点,第二步多角度论证,第三步综上所述,回扣升华论点。这里面第二步的分值较大,所以教给学生要多角度论证,要依据史实,向论点方向论证。那么怎么提论点呢?一般既要从材料主题出发,又要考虑问题中的限定性要求,可以从史学研究常用的角度,如原因、过程、性质、特点、影响等角度提出,且是一句完整的判断句。学生有了不同题型的解题思路与答题框架,解答就可以从模仿到独立、从借鉴到灵活运用,从而提高学生面临新情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既关注静态的“点”,又注重动态的“线”与立体的“网”

单个点上的历史史实是相对孤立的,历史的发展则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的,高考的能力要求则指向了动态的“线”与立体的“网”。高三复课如果仅着眼于单个史实的记忆与理解,那就不仅制约学生历史知识建构能力的培养,而且还降低了历史学科的品位和魅力。42题对于走向联合的欧洲的考查,正是这样,考生不仅要熟悉法德和解、欧洲煤钢共同体、欧共体、欧盟等单个孤立的知识点,还要把其看成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并且要掌握不同阶段之间、同一阶段不同领域之间的立体知识网络。在高考复习中,既要以时间为主线,破解历时性历史,建构的知识才是系统的、灵动的;又要突出空间联系,破解共时性历史,建构的知识才是联系的、整体的。如此,学生才能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史实中洞悉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规律,体会历史学科的借鉴功能和独特魅力,提升素养与应考能力。

  1. 既要识记史实与结论,更要注重由具象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美国心理学、教育学家杰罗姆·布鲁纳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学习者必须主动地让新知识与已有的经验和认知结构发生联系,在好奇心的驱使和成功的愉悦中学习新知。把这借鉴到复课中,就要遵循从具象到抽象、从已知到新知、从经验到能力的思维过程,为学生的复习创设知识产生的相似结构与境遇,为学生的现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能力之间搭建联系的桥梁,这样就帮助学生完成从注重“是什么”到“为什么”及“怎么样”的华丽转身。对于42题欧洲联盟的复习,就从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57年《罗马条约》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67年的欧共体、93年欧盟、99年欧盟单一货币这些具象出发,认知其从经济领域的合作到经济政治军事等诸多领域的合作,从而自然的得出其性质从单一的经济组织到经济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这一结论。正是在这样的复习过程中,学生的能力与素养得到了提高,老师的复课效果与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新形势下,高考将带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还有待于广大同行见仁见智。若此,才能更好的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的,为社会主义培养和选拔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