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蓝图式”规划与动态发展矛盾的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23
/ 2

基于高校“蓝图式”规划与动态发展矛盾的初探

肖鹏飞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510641

摘 要:“蓝图式”规划可在初始阶段为校园的规划提供明确的发展指引,且具有权威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读人数的增多、教育模式的转变、新兴学科的产生等等,传统的校园空间难以满足动态发展的各项指标需求,亟需在有限的空间以一种高效的更新策略来消解该矛盾,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简单探讨。


关键词:高校;“蓝图式”规划;动态发展


一、引言

“蓝图式”规划作为我国高校校园建设普遍适用的开辟方式,能在初始阶段即提供具象且明晰的图底关系、校园建筑风貌以及预留分期建设的发展用地空间。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我国高校在急速扩张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世界第一的教学指标,如:师生比例、班级授课规模、学时课时数、必修课比例等,这直接导致高校的硬件资源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面临着“僧多粥少”的问题,即现有的办学规模已难以消化日益增多的指标。目前校园的更新改造大部分依据“蓝图式”规划当中的分期建设和预留弹性用地来解决此类问题,但是对于已没有预留用地和分期建设规划的老旧校园,却没有做出能动的更新,当新校园随校园的发展和时间洗礼后逐步变成“老旧”校园,该矛盾会依然存在。因此亟需以一种动态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校园规划来解决该矛盾。动态式、可持续性“蓝图式”规划的内涵包括校园风貌整体性、文化独特性以及时代赋予的创新性,它会随着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以及校园的实际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会结合校园现状、大学实际需求和高校发展战略等多方面的变化进行评估和调整,实现校园的可持续生长与成长。

二、“蓝图式”规划
  1. 何为“蓝图式”

狭义的规划蓝图可简单理解为高校初始的校园总体规划文件,校园图底、各学科组团和软硬件配套等设施会清晰的表达在图面上,并在施工阶段落实。更深层次的规划蓝图机制,是参与校园总体规划文件修编的团队与其运作过程,另包含着校园建设的决策者对于整个校区发展规划的把控与愿景。
  1. 传统“蓝图式”规划模式的矛盾

国内有学者认为:“校园规划就是把高等教育的功能要求以一种与过去、现在和未来相协调的空间形式表现出来,保证学校发展的系统性、合理性、经济性,从而创造出一个高效率的、舒适优美的校园环境。”[1]

传统“蓝图式”描绘出的校园,是校园规划师的设计策略和决策者思想的直接体现[2],但校园是一个整体,其组成是建筑、文化、教育理念和师生等诸多要素联结在一起的融合体。无论是从校园规划到建筑设计,从教育模式的变革到教学空间的创新,从整体建设到织补更新,外在与内核都应该是协调统一[3]。传统静态的蓝图往往难以描绘出抽象的校园动态发展历程,从而难以做到高效能动的更新。

  1. 可持续的“蓝图式”规划

传统“蓝图式”规划的文件一般包括对未来校园空间形态和建筑面貌的细致描绘,能够遇见该校园规划实施后的建成图景,但是随着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的更新,校园的实际需求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传统的“蓝图式“规划”需要结合校园现状、大学实际需求和高校发展战略等多方面的变化进行评估和调整,进而达到动态式、可持续性的“蓝图式”规划”,最终实现校园的可持续生长与成长。

可持续的“蓝图式”规划的内涵既要涵盖校园风貌整体性与文化独特性,又要凸显时代赋予的创新性。

校园历史风貌的维护,在高校原有校区的改建、扩建过程中,甚至是新校区的建设中,是必须重视与解决的问题。校园风貌整体性指的是在校园规划改造的过程中,积极引用自然环境条件(现有的地形地貌、周边环境等)和历史建筑环境条件(当地的地域文化特点、传统建筑风貌等),关注场地环境条件带来的难题,解决各功能体量组合关系,完善校园空间格局。文化的独特性指的是在新的设计建筑活动中应厚植文化情怀,校园文化的独特性是学校师生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源泉,通过相对“有形”的物质空间设计来承载和表达相对“无形”的校园场所精神,在高校发展规划中赓续历史文脉。时代赋予的创新性指的是例如在“双一流”建设的理念下,可持续性的蓝图式规划要侧重在校园功能区的设计中容纳大型团队式科研和创新交往空间,进而实现学科间的相互交叉,优化特色学科的培育力度,促进高校实现内涵式的高质量发展。[4]

三、动态发展

新时代的中国校园要积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融入在高校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注重高校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在校园规划可持续设计中充分考虑绿化景观再造、资源的节约与再利用、空气环境的控制等因素。

创新可理解为“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5],高校的“创新型空间”也更加强调各类型空间的有机组合,高校创新型空间形态的产生,往往会左右其学术氛围。动态发展背景下的高校更新主要是通过空间的改变,适应现代教育理念,培养复合型人才,增强学科间的相互交叉,促进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进而激发更多探索的可能。譬如目前较多校园运用连廊、平台、公共空间的嵌入体以及“簇群”等多种组合形式,将不同功能模块进行融合。对于功能不同的建筑采用化整为零的手法,再内部切分功能板块,隔而不断,各空间相对独立但并不孤立。

当代大学校园向社会化发展趋势日益显著,校方也越来越推崇将适度的空间开放给社会,校园开放性与交往性发展是校园与城市交融共生的重要基础,也会在其相应的空间形态做出改变,如一些校前区逐步由尺度巨大的广场或闭塞的隔断构筑转变成更加舒适宜人的可停留空间,将部分裙楼功能更新为产业基地、创业谷等,采取主动开放的手法消除与城市的隔阂。

杨·盖尔曾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提出了不同布局模式的大学来源于不同城市的规划思想[6],高校与城市需协同发展,无论是何种类型的高校,都需要考虑到专业的研究方向与现实的匹配,以保证“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在科学技术力量快速发展的推动下,社会步入产业转型升级阶段,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高校作为科学技术研发的中坚力量,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日益显著。在教学区与城市之间宜预留适度的弹性空间,鼓励学校的特色专业性学科发展出自己的对口产业,创建学生的创新创业中心、高科技产业园等既能满足学校教学科研活动需求,提供给学生掌握熟练地理论实操基础,同时可为社会输出更先进的技术与更高平台的产业基地,甚至与吸引他校优秀毕业生前来就业,从而实现该学科的多元化发展,担当与城市进行资源共享的角色,实现大学与城市的互利共生。

四、小结

动态的“蓝图式”规划,要求规划文件和更新思想在保持总体的结构模式,兼顾时代发展,结合校园具体情况对之前结论做出适度的优化更新,需多方合作协调,从而让高校校园永葆活力。




参考文献

  1. 何人可,高等学校校园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卢倚天,基于规划文件分析的当代美国大学校园动态更新规划设计方法初探[D].华南理工大学,2016.

  3. 何镜堂,生长与成长:可持续的校园[J].当代建筑,2020(07):5+4.

  4. 牛凡超,“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建设“何去何从”[J].现代经济信息,2019(15):454.

  5. 李晓溪,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研究[D].上海大学,2014.

  6. 胡靓,大学与城市的互动空间[D].同济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