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城市公共空间的边界模糊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8
/ 2

探讨城市公共空间的边界模糊性

王恬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天津分院 天津 300384



摘要:城市公共空间随着城市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进步,而城市空间边界区域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一种过渡地带,对于提升城市活力以及空间性和人性化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分析,从整体与细节入手,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边界模糊性进行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公共空间;边界区域;模糊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公共空间已经不是一个封闭的空间,而是同城市其他部分共同组成有机整体。公共空间的边界是城市公共区域与周边用地的中介区域,是不同种类地区的转换区域,有其自身的功能性与特殊性。而在公共空间的整体设定中,边界模糊性是当今发展的一个新的课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仔细研究。


一、城市公共空间概述

1.1城市公共空间简介

城市公共空间这一概念主要指在城市中的各建筑与实用性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能够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公共交往以及各类活动的开放型场所。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含公园、水系、道路以及园林等。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的主要活动场所以及文化载体,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城市文化建设与居民宜居程度,是先进城市发展中的一项重要环节。

1.2边界模糊性概述

美国学者认为边界是城市中的线性成分,是对于不同事物的界定,可以代表两个面的分界线。边界有闭合的特点,能够对物体空间进行划分,保障领域的完整性与独立性。而公共空间的边界模糊性可以打破各领域的限制与空间入口,提升人们对于空间的感受。

1.3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现状

我国城市建设发展速度虽在逐渐放缓,但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发展水平,现今的城市发展中因受体制与市场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关注城市的改造更新以及城市的局部设计,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对于空间视线的规划不够,空间形态感不能相互渗透,与周边空间的融合度无法达到要求,未能有引导作用;(2)设计中对于内部构造的关注度较高,但对于外部的设计以及边界精细规划远远不够,且营造手法十分单一;(3)景观设计与空间无法融为一体,略显突兀,没有人性化设计;(4)文化特色无法真正融入设计中,没有过度的空间感觉,整体气质与周边环境难以达成和谐。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边界模糊性分析

2.1遵循居民公共空间基本规律

在城市公共空间模糊性设计中,应当遵循居民的公共空间需求基本规律,对于公共空间环境的构造需要进行深入理解与有效利用。将各类空间平面化并做好空间等级的处理分析,明确不同类型空间的构建以及紧密结合。从类型上来分析,居民公共空间主要分为点线面三种,其中包含着公共基础服务设施以及过渡区、广场、建筑等各类要素。三种类型空间彼此独立但密不可分,在设计时也应遵循此项基本规律,进行设计策略的灵活运用,实现公共空间的模糊化处理。

2.2创造宽阔的边界视野

居民的视野体验也是公共空间设计中的重中之重,在公共空间边界的设计中,不良的视野会导致人们在空间区域中无法获取有效的视野体验,则此空间对于居民就无法产生有效利用与吸引。良好的视野是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因素,在公共空间的模糊化设计中,应当尽量避免障碍以及遮挡物对于视野的干扰作用,对于空间物体等进行合理搭配,保障视野的通透与流畅,并根据空间合理进行区域视觉设置以及指示性标注,为使用者带来更好的引导作用。

2.3灵活的边界形态设计

在进行公共空间的边界设计时,整齐划一的设计不利于模糊性的建立,应当结合人们的心理以及行为准则,对于边界形态进行灵活的处理与营造。比如空间边界感觉的提升能够缓解人们视觉的疲劳感。而边界区域的合理配置可以为人们提供身体与心理的依靠。但不会造成其他的突出影响。还可以对于空间边界进行分段处理,保障模糊设计与其边界的趣味性相结合。

2.4加快紧凑型城市设计

当今城市设计越发向紧凑型发展,主要变现为城市建筑相对密集且开发程度较高,此项举措有利于城市的功能整合与开发,但从城市设计而言需要了解多方影响以及布局,从城市公共边界的功能等方面进行考虑,对于各项内容进行严格规划与综合考虑多方影响。紧凑型城市对于缓解人口与城市交通、生态建设等压力有着积极作用,但应进行设计的集中优化,进一步提升紧凑型城市与公共空间边界合理布局的综合效果。

2.5边界无缝化设计

边界无缝化设计也是同边界模糊化设计相呼应的一种设计理念,主要指利用空间组合形成相应景观并构建内部边界网络。在进行架构时应当体现接触性特点并改变原有的边界理念,营造开放式的边界设计模式,实现各类空间的有效对接与配合,突破与结合各类空间的界限并且构造无缝边界体系,发挥各类空间的不同作用,提供优秀的公共空间设计与环境。

2.6开放性的设计原则应用

公共空间是面向不同年龄、性别、文化背景与习惯喜好的公共区域,能为各类人群提供集体交流与娱乐场所,在其中加深理解。所以要提高公共空间边界的模糊性建设,则需实践开放性原则,对于公共空间边界进行弱化并提高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搭配,开发多种形式的空间形体搭配,使服务对象面向大众化,考虑不同居民的特点,提升受欢迎程度与开放活力度。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对于城市建设以及居民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城市公共空间的边界也不应停留在表面设计中,应当与居民的心理和特点等相结合,并与城市空间的情况相配合,共同营造合理、安全、舒适的公共空间边界环境。


参考文献:

[1]王伊倜,王雅雯,李昕阳,王振茂. 治理精细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管理实施路径[J]. 城市观察,2020(01):100-109.

[2]石仁杰. 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无障碍设计[J]. 大众文艺,2020(07):65-66.

[3]郑婷婷,徐磊青. 空间正义理论视角下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的重构[J]. 建筑学报,2020(05):96-100.

[4]汪科,邵滢璐,李昕阳,王伊倜,叶青,王雅雯. 基于城市设计体系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实施策略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2020,27(04):82-89.

[5]严晶. 走向空间正义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路径[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06):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