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测量原理与技术》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8
/ 2

《精密测量原理与技术》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


郭世忠


西安文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65 ,

摘要: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教育的重点,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关注学生的成绩,也要关注学生成长,让学生对学习满怀期待。《精密测量原理与技术》课程与思政相结合,有利于达到双向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本文对《精密测量原理与技术》课程思政的意义进行分析,提出《精密测量原理与技术》课程思政教育模式,为思政教育的顺利进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精密测量原理与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作为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路径,对学生三观的正确塑造具有重要影响。现阶段,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教育不仅仅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同时也注重专业教育与思政课程同步进展,在协同教育下,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针对课程特点,应当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并巧妙融入课程体系,探究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对教学模式进行及时调整,实现价值引领及能力提升的统一,培养具有能力及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一、《精密测量原理与技术》课程思政的意义

《精密测量原理与技术》课程作为一门理科课程,对计量学及精密测量基础知识进行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长度及角度、微观层面的经济测量技术,学生在特定的条件下对解决方案进行分析,掌握测量系统的设计方法。在《精密测量原理与技术》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结合光、电、控知识,并联合其他基础课程,包括传感器或者机械参数知识等,根据测量技术要求拟定测量方案,对处理结果进行分析,完成整体过程的综合测量,具有科学的解决能力。《精密测量原理与技术》课程特点在于多个学科交叉,其中涉及机械与材料、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等内容,课程整体应用性较强,其中涉及新技术及新方法,课程内容与工业生产具有较强关联。在过往的《精密测量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以专业技术教学为主,观察学生对测量知识的掌握情况,忽视学生精神层次的教育。轻视思政问题在高校较为严重,导致学生职业意识淡薄,民族自信心不强,三观不正确,对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融入思政内容,有利于提升双向教学成果,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助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二、《精密测量原理与技术》课程思政教育模式

该课程联合思政教育应当将教学大纲作为依据,对教学方案进行精心设计,并融入思想政治内容。对课程教案及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两者紧密融合成一个整体,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对此,还需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分析,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并找到思政教育的切入点,潜移默化的完成思政教育。思政教育中蕴含大量的爱国主义内容,对课程中的育人内容进行挖掘,转化为社会主义价值观,根据学生接受能力,达到层层渗透目的,达到德智双向教育目标。

(一)课程教学,渗透爱国主义内容

讲解精密测量技术相关内容时,可融合我国的重大科研项目,比如,两机专项、天琴计划、天宫一号及北斗导航等,此类项目的价值在于让学生关心我国的发展,关注时事政治内容。讲解计量学发展相关内容过程中,侧重我国的发展历史及获得的成就,古代史中通过“布手知尺”等方法完成计量统计,在讲解过程中渗透其中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的光辉历史。讲解秦始皇统一货币及度量衡过程中,涉及长度及容积等基本物理量,体现出我国古代在测量上的重大成就,度量衡统一为工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这种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讲解“长度与角度测量”过程中,通过大禹治水的案例,让学生思考测量方法解决工程问题,并引入大型工程的误差计算方法,实现教育及教学的双向整合。

(二)课程内容,关注文化自信

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较为丰富,学生思维跳脱的特点,容易发生意识形态意外,比如,我国个别学生崇尚欧美文化,对中华文化认识存在缺失,甚至导致我国传统文化大量丧失。对此,在授课过程中,针对我国的传统节日可作为思政教育内容,为学生讲解一些节日的来源或者典故,比如,5月20日是国际计量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计量与能源为主题进行教育,通过多媒体工具让学生参观古代及民国计量厅,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在教育过程中也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达到理想的教育成果。“长度测量”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入中国古代计量内容,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及时攻坚克难,形成团结精神及战斗精神。

(三)课程引导,关注法治教育

在《精密测量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关注学生正确的三观,包括人生观及世界观、价值观,对课程中的法治教育内容有深入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在《精密测量原理与技术》课程中涉及《计量法》及《计量检定规程》等内容,介绍这些法律及规定,也能让大学生树立法治意识,遵循有法可依的理念,树立守法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依法行事,避免在大学生涯中走入歧途。课程思政对学生综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精密测量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关注教学引导,以情景代入内容,以内容引导学生,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意识。

结束语

《精密测量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认识到该课程作为一门理科课程,培养学生技术能力,让学生对各项技术有深刻的理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但该课程教学中往往忽视思政教育,对此,本文在该课程进展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法治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曲超,卢安. 计算机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探索——以“算法与数据结构”为例[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04):74-76.

[2]杜福洲,文科. 大尺寸精密测量技术及其应用[J]. 航空制造技术,2016,(11):16-24.

[3]杜宇波. 一种新型三针法角度精密测量仪的原理与结构[J]. 机械设计与制造,2011,(11):198-199.

作者简介:郭世忠(1984-),男,吉林桦甸,博士,讲师,西安文理学院,研究方向:智能控制与功率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