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多角度传播红色基因的可行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6
/ 2

全方位多角度传播红色基因的可行性研究

李伟峰

哈尔滨市第六十九中学校(哈西校区) 150086

摘要:“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数十年的探索与奋斗中精神成果的凝结,包涵着中华民族最为优秀的高尚品格。积极传播红色基因,能够后代牢记民族使命,在正确的道路上永不迷失方向。因此,红色基因的继承与传播成为了时代的重大课题,本文主要针对全方位多角度传播红色基因的可行性研究。

关键词:红色文化;红色基因;传播

红色基因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少年强则中国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在回顾红色历程中传承红色基因,在触摸红色记忆中赓续红色血脉,为青春插上真理的翅膀、锚定奋斗的方向、树立追随的榜样、积聚前行的力量、争当红色传人,有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然而,当前红色文化教育还存在针对性不强、形式陈旧及教师红色文化知识素养欠缺等问题,下面笔者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强青少年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当前学校全方位多角度传播红色基因的阻力

(一)红色文化教育的针对性有待提高

当前,部分学校没有认识到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不强,课程和教材体系不够完善;在如何结合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促进红色基因传承等方面,理论和实践成果还不够丰富,对教学的支撑力有待增强;有的学校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只是简单地看看革命题材影片、参观游览红色教育基地等,红色育人途径单一、措施不多,针对性有待提高。

(二)校园网红色文化建设有待加强

网络是高效的传播途径,但有的校园网红色文化内容太少,有的甚至没有;有的内容陈旧,表述方式单一,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红色文化精品比较缺乏。

(三)教师红色文化相关知识储备有待提高

加强红色文化教育,教师队伍是关键,教师特别是思政课和德育课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红色文化知识储备。但是,各校在开展教师培训时,在这方面开展的培训比较少,教师对红色文化知识的掌握不够系统,部分教师难以适应新时代加强红色文化教育的需要。

三、全方位多角度针对学生传播红色基因的可行性策略

针对红色文化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融入的主渠道作用和教育活动渗透的主阵地功能,加大传播力度、拓展传播渠道,确保青少年学生红色文化教育扎实有效。

  1. 着力推动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学科课堂

课堂教学融入是红色文化教育的主渠道,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并将其创造性地转化为铸魂育人的教育资源,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以青少年学生为主要群体,促进红色文化融入教材建设和课堂教学中。

  1. 融入教材建设。教材是教育教学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内容,是保证教学方向、提升教学水平的指南。要善于挖掘、利用身边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收集、整理有关资料,不断开发、完善课程资料包,充分利用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实践基地以及当地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编写多层次、成体系的红色文化教育普及读物。

  2. 融入课堂建设。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华文化相结合的历史积淀,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史等内容。要加强红色文化融入课堂的建设,结合实际,将红色文化教育内容特别是党史教育内容与人文学科或主题活动进行有机整合,融入现有课程体系,促进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学科课堂的建设。例如德育、语文、历史、政治、音乐、美术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同时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达到“铸魂育人”的目标。

(二)充分发挥教育活动渗透在红色文化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教育活动渗透是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对于创新红色文化教育方法、增强红色文化教育实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是利用环境感染法进行教育活动渗透。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自红色文化教育的育人目标,使其依次递进、有序过渡。利用校园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将红军、党旗、国旗、军旗、队旗、党的生日、国庆节、建军节、抗战胜利日等红色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景观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在学校环境的布置、文化氛围的营建中注意突出党史故事和红色文化,使青少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红色文化教育。要充分利用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先锋营、人才学院、学生骨干培训班、红色宣讲团、红色理论研究等,将红色基因融入党课团课、党团活动、社团活动等特色活动中,提升红色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以在校园广播电台开辟“红色之声”等节目,播放红色故事、红色音乐等,将红色基因融入学生血脉,营造红色育人的浓厚氛围。

二是利用主题活动法进行教育活动渗透。坚持把红色文化教育融入主题活动育人工作体系,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规定相应的学时、学分,完善主题活动教育教学体系,积极开发主题活动课程。开展党史主题班会、党史故事传讲、党史故事绘画、观看党史专题片、童心讲党史、诵读党史故事、“唱支山歌给党听”等具有育人价值的主题活动。还可以通过榜样激励的途径充分利用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发挥其各自优势及在“传讲党史、弘扬精神”方面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三是利用社会实践锻炼法进行教育活动渗透。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域应注重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校可以积极加强与地方党史部门、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等的合作,建立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保证红色文化教育有平台和依托,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加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组织活动的密切联系,促进家校合作,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组建以传承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团队,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生产劳动和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热爱集体,培养积极向上、诚实勇敢、勇于担当的优秀品质。

(三)大力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基础保障建设

基础保障是学校开展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保证和基石。红色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与学校红色文化教育教学内部运行直接相关,也与学校外部保障息息相关。要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保障。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确定好红色文化教育的授课教师,如具备红色文化教学能力的政治、历史等学科教师。对承担红色文化课程教学的教师,学校可在工作量计算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专职的红色文化师资队伍。为保证红色文化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适时组织红色文化课程教学骨干教师培训,促进教师对红色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教学水平提升,并通过组织授课教师成立课程教研小组等,抓好教学计划制订、教学研讨、集体备课等课程建设工作。

2.健全制度保障。各学校要从加强“顶层设计”出发,制订推动学校红色文化教育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创新教育机制,进行通力合作。要充分发挥教育系统科研课题的研究优势,深入研究红色文化教育的意义和价值、目前的现状和问题、科学的内涵和要素以及实践创新研究的途径,为红色文化教育教学提供理论支撑,将红色文化教育工作作为学校常规管理、教育综合督导等重要内容,加大督促、检查和指导力度。同时要建立并完善相关考评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检查评估,确保青少年红色文化教育取得实效。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各国文化不断交流冲击的当下,红色文化传播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教育教学角度尤为重要,学校与教师应肩负起红色基因传播的历史使命,全方位多角度的开展红色基因传播工作,让红色文化融入课堂,发挥教育教学红色基因传播主阵地作用,大力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基础保障建设,脚踏实地完成红色基因传播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忠庆. 新媒体背景下红色文化传播与红色基因传承路径研究[J]. 新闻传播, 2020, No.383(14):25-26.

[2] 全英杰. 全方位打造红色基因传承新模式[J]. 江淮, 2018, 000(010):P.29-30.

[3] 周金堂. 把红色资源红色传统红色基因利用好发扬好传承好[J]. 党建研究, 2017, 339(05):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