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及风险防范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6
/ 2

建设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及风险防范分析

张晓敏

身份证号: 37090219881019****

摘要:为保证建设工程施工规范化、合法化,参建各方会签订施工合同,以对实际施工进行约束,确保能够对参建各方施工行为进行约束,保证最终施工效果,意义较大,因此对工程施工合同进行管理是极为必要的。通过对施工合同管理现状的分析,挖掘价值信息,进而探索出施工合同管理模式,旨在保证合同管理质量,确保合同价值的顺利发挥。

关键词: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措施

1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合同签订和管理混乱

当前,由于国内建筑市场不尽规范,市场机制不够完善,使得在工程招标中的行政干预、地方保护、部门分割和行业垄断情况严重,明招暗投、暗箱操作、阴阳合同、幕后交易等违法违纪现象屡见不鲜;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施工队伍发展失控,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失调,形成了“僧多粥少”的供需关系,导致“恶性无序”的竞争局面。施工企业往往为了生存只能是“饥不择食”、违心地签订一些阴阳合同来取得工程项目,给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监理对合同的管理无所适从,不知按哪个合同来执行;建设主管部门更是无法监管。

1.2合同条款欠公正

一些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条款有失公正,主要存在着对发包方或业主一方有利,对承包方(施工方)不利的现象。强调的是业主的权利和承包方的义务,对业主的制约条款较少,对施工方制约的条款偏多;对承包(施工)方违约条款苛刻细微,而对业主违约、赔偿等方面的约定抽象、笼统,有的甚至不属于承包方履行的义务也要强加给承包方。这些都不利于施工合同的严肃性,其结果只能导致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引发争议,或个别承包方在实施合同时,为了使自身利益不受损失,而采取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手段,给建设工程埋下隐患。

1.3违法签订转包、分包合同

由于工程项目的建设单位在签订施工合同时留有漏洞、监理单位对合同管理不到位,使得一些施工单位只顾眼前利益或为获取工程差价,不顾有关法规,将中标的建设工程项目违法转包或分包给一些没有资质或资质低、施工能力差的施工队伍。这些转包、分包队伍缺乏对所承包工程基本的施工能力和监控手段,工程进度、安全、质量又难以达到工程的要求,于是采取偷工减料甚至再次转包的办法,最终出现豆腐渣工程或半拉子工程,给国家和社会造成损失。

1.4合同履行中的违约

首先是业主行为缺乏有效制约,导致工程隐患,压价、垫资施工和拖欠工程款等现象盛行。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不及时办理工程结算手续,甚至有的工程使用多年,仍以种种理由拒付工程款。其次,有的承包方不按规范组织施工、拖延工期,甚至出现劣质工程。这些行为不仅造成建筑市场严重拖欠工程款、拖欠民工工资的顽疾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更为严重的是影响工程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2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2.1政策法纪观念淡薄

按理来说,合同一旦签订,它就是双方当事人在一项工程施工中管理行为的法律依据。但目前建设、施工、监理没有从法律角度充分认识到合同在项目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和严肃性,没有把合同作为指导、规范施工的重要文件和管理手段,而仅仅作为施工管理中的一种形式,在履行合同中存在着主观性、随意性,在项目管理中我行我素。有的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不顾合同条款约定,用领导的意愿代替合同,致使合同纠纷不断。而监理单位没有对施工合同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束之高阁,只作为一般的施工文件而已;对施工单位提出的工期索赔、费用索赔,没有从合同角度进行审核、签认,没有起到公正的第三方作用。

2.2诚信经营意识差

虽然合同签了,协议有了,但是有的合同一方缺乏自觉履行的诚信,只是把合同作为一个牌子,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就履行;不利于自身利益就不履行。他们不是根据合同约定维护自身的权益和义务,而是利用自身的某些便利条件谋取利益,使合同打折甚至变得毫无意义。

2.3违法违纪思想作怪

合同双方当事人,在订立施工合同中故意设下圈套“套牢”对方;有的甚至蓄意钻合同管理的空子,设置合同履行障碍,从中谋取私利。这些情况虽然并不普遍,但其社会影响很坏,同时给国家、集体和个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3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优化措施

2.1建立健全合同管理体系

工程参建方要摆正态度,要对合同管理工作予以高度关注,要对现行合同归档工作进行调整与完善,并要对合同签订授权与审查实施全过程监管,应对现存管理问题进行明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健全的合同管理机制[1]。同时要对现行管理制度进行补充与强化,要按照相应标准规定要求,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管理工作。此外要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素养以及管理手段培训,要组织其定期对一段时间内的合同管理工作进行总结,不断对管理工作进行改进,保证管理工作落实效果。并要对合同拟定过程中存在的各项问题进行预估,要制定出相应解决方案,写入合同条款之内,以为合同高质量执行做好铺垫。

3.2完善风险管理与制度管理策略

企业在对风险控制手段以及制度管理进行完善时,要对各个阶段的合同管理特征进行深度研究,要按照企业内部综合管理能力与建设工程施工实际需要,构建起完善的合同管理机制,并要在此基础上,对合同管理职能进行强化。同时要对内部风险评估与防控机制建设予以高度关注,要对施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并要通过成立风险管控小组的方式,对项目风险管理落实效果进行保证,以实现理想化合同管理模式[2]

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一方面要对报告管理制度进行完善。管理部门要运用书面形式,对报告管理与签发制度进行规范,要实施报告制定化模式,可以通过日报、月报以及周报等形式,对合同执行情况进行上报,并要对报告内容与上报流程进行规范,要对工程施工中出现的各种不利因素,都记录到报告之中,以便后续进行管理,要保证所有合同变更与指示等行为,都可以拥有书面形式,以保证合同管理规范性;另一方面要对风险评估机制进行优化。实施风险评估的目的,就是为了对施工合同管理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与处理,保证管理工作开展质量,确保各项管理风险可以得到及时处理,以为整体工程施工保驾护航。

3.3改革合同造价

实施合同管理与投标管理的前提,就是要保证市场定价制度和施行量价分离。由于工程造价是按照物资市场均价以及社会平均生产力所制定的,是会随着相应因素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的,而施工合同就是投标文件与招标文件的组成产物,相对较为静态,与实际施工管理高标准需求存在一定差异,与施工单位预期并不相符,因此部分企业会在施工过程中,被迫放弃招标。所以有关部门要对合同造价进行改革,要创新造价定价依据施工合同定价模式,实施动态化造价管理,应在进行量价分离后,按照业主或投资方委托,按照工程施工设计对整体工程价值进行计算,明确整体工程量与基本造价成本,进而科学进行造价。

3.4实现合同签订审核规范化

合同签订、审核是合同管理重要内容之一,管理人员需要在进行合同管理优化过程中,对合同签订审核进行规范,应参照以往合同签订经验以及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对整体合同审批流程进行调整与优化。同时要对合同条款完整性以及真实性进行重点审核,要保证条款与相应法律法规的一致性,并要对合同实施风险与注意实现进行明确与标注。同时要对条款中存在的不合理内容进行纠正与调整,并要对缺失内容进行补全,防止合同落实时所出现的各种违约与纠纷问题,降低企业经济损失风险发生概率。并要对合同管理组织机构进行建设,要对管理工作进行定期总结与反思,不断健全整体合同管理模式,确保最终建设工程成本控制与经济效益效果。

4结语

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是一项极具系统性的工程,只有建设工程施工企业将自身合同管理意识有效树立起来并辅以完善的合同管理体系才能确保合同管理各项措施的顺利实施,使建设工程施工企业有效规避其中风险,在降低企业合同管理成本的同时令企业从工程项目中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王友刚. 关于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的几点探讨[J]. 建材发展导向, 2019(2):306.

[2]程克. 对工程项目建设施工合同管理的探讨[J]. 今日财富, 2019(1):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