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语言视角下双宾语结构的格理论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6
/ 3

跨语言视角下双宾语结构的格理论分析

孙帆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 北京市 100083

【摘要】:跨语言视角下双宾语结构的格理论分析是生成语法学在双宾语语法结构中的研究热点。对双宾语结构的格理论分析还在探讨阶段。本文试图从跨语言视角出发,结合多语言环境下的语言事实,研究与整理不同学者对跨语言视角下双宾语结构的格理论分析,以期找到破解这一研究难题的突破口。

【关键词】:跨语言;双宾语结构;格理论

【引言】:双宾语结构中的格理论分析是语法研究的重要焦点之一。双宾语结构对格理论提出的挑战推动学界学者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的解释方法以努力解释各种语言环境中的双宾语结构中的格理论问题。

  1. 跨语言视角下的双宾语结构

在双宾语结构中,句中的谓语动词之后连用两个宾语。例如英语中的“He sent me a bag.”汉语中的“我给了他一个包。”就是典型的双宾语句。双宾语是多种语言环境之下常见的语法句式。在双宾语句式中,离谓语动词近的宾语为近宾语,又叫间接宾语。因其为与事对象,因而又叫与事宾语,在句中一般指向人。离谓语动词远的宾语叫远宾语,又叫直接宾语。因其为受事者,因而又叫受事宾语。直接宾语一般指向事或者物。例如,在“He sent me a bag.”中,“me“是近宾语,又叫间接宾语或者与事宾语,”bag“为句中远宾语成分,又叫直接宾语或者受事宾语。“我给了他一个包。”中“他”为近宾语,为与事成分是间接宾语,“包”为远宾语,为受事成分是直接宾语。双宾语结构有其特殊性。双宾语结构能够通过移位变换的方式转换为被动化移位结构,即我们所说的与格结构。双宾语与与格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跨语言视角下运用格理论分析双宾语结构能够探究不同结构句式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动学界发现语言转换、演变的规律。

  1. 跨语言视角下双宾语结构的格理论分析概况

格理论试图揭示语言中的普遍性原则。格理论转换生成语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格理论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解决深层语法结构中格的确定以及表达问题。格理论的运用能够从语义层面上,通过运用格标记规则和格原则对语法句式中的名词和短语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形态格和抽象格是格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抽象格则指向主格、宾格、所有格等格的概念义。例如,在英语中,“I”、“me”、“my”分别是主格、宾格、所有格。英语通过运用不同的词的形态表现不同的格的语法概念,这就是格语法之下的形态格。

格理论秉持着句子结构中所有具有语音形式的名词短语都拥有各自的格位,否则不能认为这个句子符合语法标准。然而,双宾语这一句式结构向格理论提出了挑战。格理论认为一个格只能被授予句子中的一个名字短语。那么根据格理论的理论内容,动词应当只有一个宾格,但双宾语却存在两个宾格,那么按照格理论,双宾语句中当有一个名词成分为无格成分,则双宾语句式在格理论的背景下应当是一个不符合语法规范的句子?那么如何让双宾语结构中的两个名词短语都获得格?该如何运用格理论对双宾语结构中的格进行解释并确定?这些都是是生成语法在运用格理论分析双宾语结构时需要讨论的焦点问题。

(一)固有格假设及其争议

在格理论的构建上,乔姆斯基区分了结构格与固有格这两个格概念。乔姆斯基指出,结构格体现的是句子中语法成分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主要指向主格与宾格。句子中的名词词组若想获得结构格应当同时满足相邻原则与格理论中的管辖条件。固有格则一般指向与格、属格以及部分格。乔姆斯基指出,只有在满足固有格赋予成分给名词短语指派了题元角色这一具体条件时,该成分才可以给名词短语赋予格。那么根据乔姆斯基的结论,双宾语结构中的直接宾语能够从句子成分中的谓语东西获得固有格,而间接宾语则是通过满足相邻原则与管辖条件获得了结构格。双宾语结构可以通过移位的的方式转换句式结构,但是保留一样的语法意义,从而形成“双宾语结构”与“与格结构”的结构转换。乔姆斯基的固有格假设理论能够有效解释特定句式结构中名词短语赋格现象和移位等句法现象。但是固有格假设在理论和经验上都仍旧有所争议。一方面,乔姆斯基的固有格分析收到了学姐学者的质疑。在另一方面,学者也相继提出“动词、名词也能够赋予格”、所有词汇类中心语都可以赋予固有格,所有功能语类中心语都可以赋予结构格、所有格与属格之间有一定的区别等。乔姆斯基认为应当从双宾语结构中课题元的指派出发确定句子结构中固有格赋予的对象。乔姆斯基认为在句子结构中,间接宾语应当被赋予结构格、直接宾语则被赋予固有格。在双宾语结构移位变化下产生的相应的被动结构之中,之所以会产生间接宾语移位到句首从而获得主格身份的语法现象,是因为被动化移位机构中的被动语素获取了句子动词中结构格的赋予能力。句子中的直接宾语则因为未收到相关影响而仍旧被赋予固有格,留在原位。但是在语言事实中,乔姆斯基的分析并不能够完全成立。例如:

  1. 小明送了小李那本书。

  2. 小李被送了那本书。

  3. 那本书被送给了小李。

在以上例子中,小李满足了管辖条件与邻近原则,按照乔姆斯基的理论分析应当为句中的结构格。然而在句子变换的过程中反而是直接宾语被提至句首,完成了被动化移位的结构转化。那么按照乔姆斯基的固有格理论分析,句子中的直接宾语应当是结构格,从而导致出现了悖论。这样的例子在德语中也能够找到语言事实的支撑。除此之外,在卢旺达语中,句子中的名词短语在没有被指派课题题元的条件之下,可以由句子中的被动动词给相应的名词短语赋格。这也使得乔姆斯基的固有格假设难以站稳脚。同时,在韩国语、内兹佩尔塞、希腊语中存在将直接宾语显性地标记为宾格的语言形式。诸多跨语言的语言事实也对乔姆斯基的固有格假设提出了一系列挑战。那么双宾语结构中的格理论到底应当如何分析?

  1. 结构格分析法

全峰、韩景泉通过分析多种语言背景下的语言事实资料,讨论了间接宾语的赋格原则。他们认为,宾语结构中的直接宾语与间接宾语都被赋予结构格。他们提出在跨语言视角之下,双宾语结构中间接宾语的所有格或者与格都应该被赋予结构格。两位学者还提出并且探讨了结构格分析法。全峰、韩景全认为结构格分析法能够有效解释以往的格理论解释法难以解释双宾语结构被动化移位转化问题和相关结构现象。两位学者还提出认为结构格分析法能够从有效解释与格结构中“致使拥有”义的语言现象。两位学者提出固有格分析法仅适用于个别语言现象,具有局限性。后有学者针对性提出了局域性解释法,然而该解释法存在理论与经验上的问题,难以合理解释汉语双宾语结构的被动化移位转换问题。全峰认为双宾语结构句式中直接宾语与间接宾语都应被赋予结构格。他也认同被动语素能能够附着于vAppl和little v并且吸纳二者的结构赋予能力。此外,该学者也认同施用动词能够赋予双宾语结构中直接宾语赋予结构格。在全峰的跨语言研究中,他运用结构格解释法,着重探讨了多种语言环境下双宾语结构的不对称被动化移位模式。全峰运用结构格解释法,得出在英语等语言中,只有间接宾语才可以被移位至句首。然而在希腊语和荷兰语等语言中,只有当双宾语结构中的间接宾语实现双重附着,双宾语结构中的直接宾语才能移位至句首实现转换。另外,在研究中,全峰吸收了学者Miyagawa认为是EPP特征引发了挪移现象的观点,推导得出荷兰语、希腊语等语言中双宾语结构的被动化移位现象应同汉语的双宾语结构一样具有同样的推导模式。全峰在研究中指出,在希腊语、汉语等多种语言中,正是因为被动语素通过附着于句中的施用动词之上导致该施用动词失去其本身拥有的赋格能力,从而使得直接宾语能够被移位至句首,呈现出双宾语结构的被动化移位现象。然而,在卢旺达语等语言中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的被动化推导模式,在不同的情况下,卢旺达等语言中的双宾语结构会采用不同的移位转化模式。当语言转换时被动语素附着在动词成分上时,该语言中的双宾语结构能够根据英语中双宾语结构的被动化移位模式进行结构转化;当被动语素附着于vAPPL上时,该语言中的双宾语结构则能够根据希腊语、汉语中双宾语结构的推导转变模式发生结构转变。因此在卢旺达语等语言中,直接宾语与间接宾语都能够移动至句首从而实现双宾语结构的被动化转变。全峰提出的四种双宾语结构的被动化移位模式能够合理解释某些语言中的被动化移位转换现象的问题,解决了固有格解释法与局域性解释法在运用过程中所面临的分析难题。该学者所提出并倡导的结构格分析法方法一定程度推动了跨语言视角下双宾语结构中格理论分析研究的创新发展。

  1. 从跨语言视角下解读双宾语结构中的格理论分析的必要性

语言理论的建立应当不断经过语言事实、经验的检验。一些语法理论在提出初期能够反应一定的语言事实,但往往存在片面性。一种语言事实的建立应当不断接受语言事实的检验,从而不断革新、发展,不断靠近真理。不断丰富、扩充、积累有关的语言事实、不断获得语言经验以及新的语言认识等都能够推动语言事实不断发展自身。学界以往对双宾语结构的格理论分析往往只局限于几类语言,具有片面性,语言理论的普遍性难以保证,从而导致在后期研究中,该语言理论显露出不足,导致出现原理论以及方法难以解释说明某些语言环境中特殊的语言现象。从跨语言的视角下开展双宾语结构的格理论分析能够以丰富的语言事实材料为基础,推动格理论以及相关解释方法不断完善自身。跨语言视角能够为学者提供极为丰富的语言材料从而推动学者不断发现当下语言理论中的问题,并针对难以解决的细小问题开展更为深入的针对性研究切实推动语言理论不断细化、不断发展。运用格理论解释双宾语结构中的格时,学者应当在跨语言研究视角下运用大量不同语言的语言事实对研究结果进行多方证实。只有当一个语言理论能够尽可能多地、广泛地、普遍地解释多样化的语言现象,该语言理论才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语言发展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帮助我们运用已被证实的语言理论开展多种语言工作。学者在跨语言视角下开展双宾语结构的格理论研究时应当积极运用更多的语言实例论证理论的正确性。如若学者在论证过程中所发现语言理论所存在不足又将为语言研究工作的开展贡献新的突破口。语言研究道路当是一条持续性前进、螺旋式上升的、探求真理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道路。

【结束语】:跨语言视角下的双宾语结构的格理论分析仍在不断发展与完善中。学界所提出的固有格解释法、局域性解释法、以及结构格解释法都在不断推动格理论的发展。全峰、韩景泉等学者提出的结构格分析法从跨语言的视角下分类讨论了不同语言环境下双宾语结构的被动化移位变换,推动构建了其结构格分析法,并且对双宾语结构中的格进行了全面、统一的分析,推动了跨语言视角下双宾语结构格理论分析的发展,但仍有待更进一步地事实验证。


参考文献:

[1]全峰.双宾语结构被动化移位的跨语言研究[J].外国语,2017,40(5):21-32.

[2]臧付伟.英汉语双宾语结构对比研究[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08.

[3]张红芹.双宾语结构最简分析[D].河南:河南师范大学,2006. DOI:10.7666/d.y885014.

[4]何晓炜.双及物结构的语义表达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47(1):18-24.

[5]龚媛.英汉双宾语句的认知构式研究[D].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