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学科融合

/ 2

五育并举,学科融合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初探

龙华丽

四川省宜宾市高县第二实验小学校 四川 高县 645150


主题词:劳动教育 渗透 学科融合


1987年2月国家教委《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与教育部布的《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相比,増加了重要内容,这就是大纲指出的要“适当加强劳动教育。”然而,很遗憾,作为五育之一“劳动教育”,却往往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当今大多数学生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独生子女,家长包办一切,导致许多孩子缺乏劳动意识,不愿劳动,更不会劳动。2015年习总书记提出“以劳动梦托起中国梦”,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19年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地位日益提升,教育者也相应加大了对其重视程度。为此,我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劳动教育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希望有助于教师们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劳动教育意识,掌握正确的渗透方法,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意识,提高劳动能力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意义

符合教育的社会性目标要求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劳动属性,高尔基说过“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社会,是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社会、创造了世界.每一位小学生都将成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生力军,缺乏正确的劳动观、劳动技能就会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缺乏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因此,实施劳动教育是符合教育的社会性目标要求的教育理念,是实现人类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大家都知道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发展。也就是说,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没有劳动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素质教育应该“以劳育人,以劳促体,以劳促智,以劳促素”。所以,我们应该把如何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加芳动教育”作教学研究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劳动教育是心要的,也是可能的。让劳动教育回归,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与素养,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多年来,劳动教育被边缘化,被排斥,从家庭到学校,人人都认为劳动教育与孩子成长没关系,因为考试没有它,升学不需要它。久而久之,劳动教育退出了学校教育的舞台。除非上级行政部门或有关单位来检查此项工作,学校搞点临时花样点缀一下,它的教育内容与实际功能已悄然消失。于是,一批又一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儿们成长起来了。于是,一批又一批到了而立之年的“80后”还在家务活中啃老。对于这样的状况,提出加强劳动教育是必要的,适时的。

二、劳动教育有利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学校教育的基础作用就是培养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劳动兴趣、磨炼学生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明确“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从而有利于学生劳动品质、劳动能力、劳动精神的综合素质的提升,能够为学生终身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劳动教育的第一特性就是实践性,没有实践就无法体现劳动教育的效果,所有劳动教育光说不做等于白说,光说不练等于没练。正因如此,教师和家长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的劳动项目,在实践中通过动脑、动手、动力、出汗、出智慧,最后,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才能让学生在实践合作之中体验到相互合作所带来的快乐,更能在实践中体验到成功,体验到劳动的真正价值。实践是劳动教育的最好途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每一位家长都应该让孩子在劳动实践中得到锻炼,得到成长。当然,对劳动教育内涵的理解要宽泛。

三、转变教育观念,强化劳动课程理念

《意见》提出“用3-5年时间,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中的一门课程,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对劳动教育课程的补充与完善,语文教师必须正确认识语文教学在劳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语文教学也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其次,语文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在劳动教育中的角色定位,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是承担劳动教育的一分子,因为教授语文知识其最终目标就是培养能够从事社会劳动的有用人才,如果教育出来的学生缺乏劳动能力无法参与社会建设,那就是教育的失败。因此,教师一定要树立教育必须以劳动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理念,克服“应试教育”“唯考分”“唯升学”的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真正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四、挖掘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劳动教育内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语文教师要能够熟悉劳动教育的基本任务与目标,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找到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使两者能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能够实施渗透劳动教育的文章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歌颂劳动精神的文章。这类文章主要以体现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劳动品质为主题,可以强化学生热爱劳动、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劳动情怀.比如在学习«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时,介绍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纲目»,经常不畏艰险,攀悬崖、登峭壁采集药材,还经常不顾自身安危,利用自己身体试验药效,就如同他说的“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这是多么伟大的劳动精神。第二类是歌颂劳动成果、创造幸福生活的文章。这类文章主要以描绘劳动场景、展现劳动成果、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为主题,让学生强烈地意识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投身劳动、勇于创造的劳动积极性.第三类是弘扬劳动之美的文章。这类文章主要以展现劳动技艺之美、劳动成果之美、劳动创造之美为主题,可以使学生懂得劳动的过程就是创造美的过程,从而激励学生参与劳动、创造美的劳动观。

五、习作中教给孩子劳动方法,让孩子会劳动。

写作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写作课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学习劳动技能,并通过对劳动过程、劳动体验的记述与描写,提升对劳动的感悟与理解,培养劳动的意识与习惯,增强劳动与创造的能力.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可以从三个方面渗透劳动教育内容:其一,从家庭劳动入手.可以安排学生写一次帮助父母的家庭劳动,比如洗碗、洗衣、拖地、浇花等.其二,从社会劳动入手.可以安排学生写一次有意义的社会义务劳动,比如义务植树、社区服务、志愿者服务等.其三,从学习劳动技能入手.可以安排学生写一项自己参与劳动或学习的生产、生活技能,比如养花、种植蔬菜、剪纸、刺绣等.通过有针对性的写作教学,不但充实学生写作内容,还强化了学生的劳动实践,拓展了劳动教育的途径.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必须从教师、学生、教材三个层面得到全面推进,才能够将劳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培养出具有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劳动能力和劳动精神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将劳动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中,能够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劳动、在劳动中学习,不仅增长知识提高能力,还能够使学校、家长、学生三者都能够参与到劳动教育之中,强化劳动教育的积极作用,消除劳动教育中存在的诸多薄弱环节和不良现象,从而实现人人爱劳动、人人会劳动、人人会创造的良好的社会环境.现在的孩子,由于长时间不劳动,没有劳动的意识、方法、技巧,所以,教给孩子必要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方法势在必行。劳动课和其他学科一样,要培养孩子观察、动手、动脑的习惯,最后形成劳动技能,提高素质。这里,劳动方法的学习掌握非常重要。所以,教师和家长要耐心帮助孩子掌握每一项劳动的方法,使孩子会劳动、巧劳动、动脑劳动、认真劳动、创新劳动。凡是劳动就要出力,凡是出力就会劳累,这是当下孩子最忍受不了的。怎样让孩子走出因身体不适而不想再劳动的瓶颈,是每一个教师和家长应思考的问题。要把劳动教育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孩子在劳动教育中茁壮成长起来,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教育任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