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频率与乳腺癌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的关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1
/ 2

健康教育频率与乳腺癌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的关系

付雁 王艳秋 通讯作者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辽宁省大连市, 116027

【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癌病人改良根治术后健康教育频率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2016-2017年240例行改良根治术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健康教育时间分别为1次/3个月、1次/6个月、1次/1年,观察3年后两组发生上肢淋巴水肿的情况。结果: A组有7人发生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8.7%,B组有9人发生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11.2%,C组中有19人出现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23.7%,A组与B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和B组分别与C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每6个月进行1次健康教育为最合理的健康教育频率,在增强患者自我保健意识、减少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的同时,也能够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

【关键词】随访;乳腺癌;上肢淋巴水肿;护理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肿瘤之一,每年全球乳腺癌新发病例达100 万以上,约占女性恶性肿瘤的20.0%[1]。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乳腺癌进行综合治疗后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术后并发症仍然较多2]。上肢淋巴水肿是乳腺癌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其发病机制复杂。在本文中,笔者从健康教育频率的角度探讨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的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早中期女性乳腺癌患者240 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74岁,平均年龄( 51.28 ± 1.81) 岁;临床分期:Ⅰ期114 例,Ⅱ期91 例,Ⅲ期35 例。入选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中乳腺癌Ⅰ、Ⅱ、Ⅲ期的诊断标准,进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预计生存期大约3年;意识清晰,言语表达正常,能与研究人员正常沟通; 本研究中所有患者签知情同意,并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排除标准:双侧乳腺癌、复发、有远处转移者;患有严重精神障碍、认知障碍者;有心源性、肾源性或营养不良性等疾病引起水肿症状的患者。

1.2 方法

记录并分析240例患者的发病年龄、肿瘤大小、肿瘤位置、临床分期、腋窝淋巴结清扫数量、腋窝淋巴结清扫范围、放疗、化疗及内分泌治疗的具体方案;术后上肢功能锻炼情况等。将240例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健康教育时间分别为1次/3个月、1次/6个月、1次/1年。记录患者术后3年患侧上肢淋巴水肿发生情况。

1.3 判断标准

1.3.1 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判断标准4]患者主诉有酸痛、沉重、患肢肿胀等不适感,患肢较健侧肿胀增粗 ( >2.0cm) 。分级标准:Ⅰ级:上肢呈凹陷性水肿,肢体抬高则水肿消失;Ⅱ级:上肢组织有中度纤维化,肢体抬高水肿不消失;Ⅲ级: 上肢象皮肿。

1.3.2 双上肢差值的测定 所有乳腺癌患者术后3年测量双侧腕关节、腕关节上5cm、肘关节下5cm、肘关节、肘关节上5cm、肘关节上15cm的臂围,并计算双上肢差值。

1.4 健康教育内容

术后避免用患侧上肢提取重物,不要在患侧上肢测量血压、行静脉穿刺,减少感染发生。制订个性化的功能锻炼来有效预防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教育患者定期测量不同部位双上肢周径,发现上肢水肿及时就诊。

对已经发生上肢水肿的患者,教育并指导其按摩护理:使用多层绷带对病患进行加压包扎(18 d~8周):在病患患肢下垫置棉垫或高密度泡沫,并缠绕多层低伸缩性绷带对病患进行持续包扎(绷带层数由手腕至肘肩逐渐减少以实现压力的逐渐减小),防止出现淋巴液体倒流。

1.5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 23.0 软件进行分析,对比采用χ2或Fisher's确切检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乳腺癌术后3年,A组有9人发生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8.7%,B组有7人发生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11.2%,C组中有19人出现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23.7%。A组与B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8),见表1。A组和C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0),见表2。B组和C组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37),见表3。


表1 A组与B组比较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

健康教育频率

无上肢水肿(%)

上肢水肿(%)

P

1次/3个月

73 (91.3)

7 (8.7)

0.598

1次/6个月

71 (88.8)

9(11.2)



表2 A组与C组比较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

健康教育频率

无上肢水肿(%)

上肢水肿(%)

P

1次/3个月

73 (91.3)

7 (8.7)

0.010

1次/1年

61 (76.3)

19(23.7)



表3 B组与C组比较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

健康教育频率

无上肢水肿(%)

上肢水肿(%)

P

1次/6个月

71 (88.8)

9(11.2)

0.037

1次/1年

61 (76.3)

19(23.7)





3 讨论

近年来,乳腺癌已成为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每年新发女性乳腺癌病患高达12.6万人,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手术治疗是乳腺癌综合治疗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但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率居高不下。研究者认为,约1 /5 的乳腺癌患者术后会继发上肢淋巴水肿, 45% ~ 60% 淋巴水肿在术后6 个月出现,而70% ~ 80%的患者手术后1 年以后发生。对病患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压力影响病患的生活质量。

上肢淋巴水肿是由于淋巴生成过多或淋巴清除系统受损而引起的,手术对淋巴系统的清扫、肿瘤组织对淋巴管的阻塞以及放疗引起的淋巴管纤维化, 都能导致淋巴水肿的发生。健康教育能有效地减少水肿的发生。

本研究显示: 3个月和6个月进行1次健康教育相对于每1年进行1次健康教育更能有效的预防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而每3个月和6个月进行1次健康教育对预防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无显著影响(P=0.598)。因此,每6个月对患者进行一次健康宣教和随访,不仅能够减少不必要的人力和财力,也能够帮助患者及其家属形成正确积极的康复观念,提高患者依从性,减少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



基金项目:大连市医学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612023

作者单位:116027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乳腺外科

通讯作者:王艳秋,Email:1007242168@qq.com


参考文献

1. 杨杰, 高明. 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危险因素的临床观察[J]. 浙江创伤外科, 2015(1):114-116.

2. 丁玎, 张勃, 谢瑛,等. 综合康复对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疗效[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5(1):88-90.

3. Taradaj J, Halski T, Rosinczuk J, et al. The influence of Kinesiology Taping on the volume of lymphoedema and manual dexterity of the upper limb in women after breast cancer treatment.[J]. 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 Care, 2015.

4. 朱倩男, 夏添松, 王水. 逆行腋窝淋巴示踪技术预防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J]. 江苏医药, 2015(1):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