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设课堂情境的重要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1
/ 2

浅谈创设课堂 情境的重要性

林琴

江西省宜春市第九小学

【摘要】情境教学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结合实际情况,创设与文本内容相适应的氛围,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情感的体验与共鸣。所谓情境,就是指“情”与“境”的交融。它包括情感与环境两方面的内容。情境教学法是一种生动、具体的场景,是注重学生情感和体验的教学方法。将情境教学法运用到教学当中,能够改变传统语文课堂上枯燥的教学模式,将课文当中的实情、实境展现出来,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提高想象力与创造力,进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情境教学;语文教学;兴趣

我国清代教育家王筠曾说过:“人皆寻乐,谁肯寻苦?读书虽不如嬉戏乐,然书中得有乐趣,亦相从矣。”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要想在语文课堂上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上好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关键看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在教学中如果能为学生创设生动有效、恰如其分的情境氛围,既能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文本,提高教学效率,又能陶冶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智慧,净化学生的心灵,促进孩子们心理机能的全面和谐发展。对处于薄弱地区的孩子来说,学习基础堪忧,阅读面狭窄,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要创设情境,否则,学生的视野与思想被禁锢在教室里,语文将会显得索然无味,黯淡无光。因此,创设有效的情境,很值得我们薄弱学校的教师去研究。下面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是如何创设情境的几点看法:

一、问题导入,巧设情境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句话不仅道出了提问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而且强调了巧问,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精心设疑。前不久,参加“滕王阁之秋”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上,李祖文老师在讲六年级课文《在柏林》时,李老师就设计问题贯穿课堂学习。一开始出示六张关于“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六张照片共同的主题是什么?这些照片都是描绘“战争”的什么?“战争”所具备的条件是什么?紧接着,在讲述课文时,又机智地发问:这篇课文算不算是对“战争”的描写?从而让学生明白这种对场景,对人物外貌、心理和行动以及语言的直接描写就是正面描写,而从其他有联系的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主要对象,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的就是侧面描写。课讲到尾声时,李老师又巧妙地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思考:作者叙述的顺序是什么?他本应该先交待什么?为什么要放到最后?从而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学,体会作者的独具匠心。在教学《再见了,亲人》时,我板书课题后提问:题中的“亲人”指什么人?哪些人是你的亲人?从血缘关系看,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是不是“亲人”?根据学生回答,再拎出理解全文的“提纲”。再如,在教《桥》时,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课文仅用一个字“桥”做题目,作者会写些什么呢?这又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这样就能引起学生去探讨课文的兴趣。

二、多媒体运用,创设情境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也是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它可摆脱时空的限制,能将静态课本知识转变成动态的音乐图像,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化枯燥为生动,使其在学生的大脑里留下鲜明的形象。如果能合理运用多媒体,就可以直接触及小学生的心理认知以及情感活动,烘托出与课堂相适应的气氛,使得学生如临其境,能更快、更深地掌握课堂内容。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能适当地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那将会收到意想不到时的效果。

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在指导学生弄明白“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和“中部凿井法”时,我先课件出示居庸关和八达岭的山势特点,接着动画演示铁路工人“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方法”和“中部凿井法”,通过形象生动的演示,变抽象为具体,学生能直观认识和感受什么是“两端凿进法”和“中部凿井法”。在认识“人字形线路”时,由于现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以前的那种火车路线已不复存在,学生在刻板的文字说明中是很难理解课文内容,为了平缓教学坡度,突破教学难点,我运用多媒体设计动画教学环节:一列两个火车头的火车向北前进,前面的火车头拉,后面的火车头推,过“人”字形线路的岔口便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火车轻轻松松爬上了陡峭的山坡。学生对于“人”字形线路的了解更加直观,更加形象,更加深入地体会到詹天佑超人的智慧和杰出的创造精神。可见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可使教学难点变得浅易,能让抽象变为具体,能让学生跨越时空间来认识和理解问题,从而达到了有效教学的效果。再如:在教学《观潮》这一课时,大部分学生没有亲眼看见过钱塘江大潮,只凭老师乏味地讲解和学生单一地朗读,是无法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气势磅礴,很难唤起学生对这一伟大奇观的向往和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所以,在上课伊时,我便播放钱塘江大潮的实况录像。学生听着岸上人声鼎沸,江上闷雷滚动,而后变成如同山崩地裂的巨响;看着一条白线横贯江面,继而又如同千军万马,齐头并进的磅礴气势。孩子们陶醉、震撼于这动人心魄的浪潮之中,他们不但在兴趣盎然中整体感知了课文大意,而且对新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自己有效地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语言烘托,设计情境

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例如:在教《老人与海鸥》时,我在引导学生感悟老人形象的时候,配乐深情讲述“海鸥老人”的故事:他叫吴庆恒,昆明市民亲切地称他为“海鸥老人”,老人生前孤身一人,海鸥是他唯一的寄托,每当海鸥驾临,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风雨无阻。当时的老人每月只有三百零八元的退休工资,但是,他却用了一半以上来给海鸥买食物。为此,他自己平时几乎舍不得花一分钱,可是,老人知道,海鸥最喜欢吃鸡蛋饼干,他就买来鸡蛋和面粉亲手给海鸥制作,从1985到1995年,这一做就是十年啦,如果不是1995年的一天,老人突然离世,相信他还会一直做下去。十年,二十年,就在老人去世后的第二天,大家在帮助老人整理遗物时发现,在老人家里,最值钱的只有六个鸡蛋,在场的人都明白,这六个鸡蛋是老人第二天准备给海鸥喂食用的……通过这样的情境设置,我发现学生都陷入伤心难过的情景中,孩子们低着头,双眼噙着泪花。

赞可夫曾指出:“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语言是教学情境创设的依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语言烘托气氛创设情境,可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从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产生情感的共鸣。当然,不同的场景我们要运用不同的语言,有时可以幽默风趣,有时可以深沉凝重,有时可以慷慨激昂,有时可以含蓄舒缓……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创设情境已成为我们小学语文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语文教师要创设灵活多样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有效提高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要用心,我相信,语文教学定能达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魏然《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课程教育研究

2、郭振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

3、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