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同伴交往情况的观察与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03
/ 2

幼儿同伴交往情况的观察与分析

冉粤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幼儿园 贵州省铜仁市 565300

摘要:通过心理学的研究能够发现,幼儿阶段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高速时期,这一阶段,人们的语言发展十分迅速,并且肢体也逐渐的变得更加协调灵活,自我意识不断提升,因此,开始出现与人交往的兴趣。在幼儿同伴交往过程中,需要首先确保幼儿与同伴之间能够保持着平等互助的关系,才能更好的促进交往情况的完成。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对于幼儿的今后社交能力以及日常生活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与家长都要加强对这一阶段的运用,多多给幼儿提供与人交往的机会,使幼儿具有更加丰富的社会经验。

关键词:幼儿;同伴交往;平等意识;心理健康

前言:

现阶段,我国的独生子女的家庭数量越来越多,而独生子女是家里唯一的孩子,所以,从小就只能与父母长辈在一起,很难拥有跟其他伙伴交往的机会,所以就会导致幼儿阶段,许多幼儿的交往能力较差,并且出现一些自私或者孤僻的性格特点,对幼儿的成长以及性格养成十分不利。因此,需要在幼儿阶段,不断观察与分析幼儿的交往能力,并且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幼儿克服困难,学会与伙伴正常交往,使幼儿能够朝着社会性的方向发展,促进幼儿的身心都能够健康的发展。

一、幼儿同伴交往情况的现状分析

(一)存在着过于自私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幼儿有许多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所以在家里,家长给了幼儿所有的关爱,导致幼儿不懂得如何与伙伴交往,并且经常会出现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只看自己高不高兴,丝毫不会在意他人的感受,也不会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导致幼儿经常会出现一些自私的问题,无法体验的与人交往带来的快乐和与人分享的乐趣,从而对幼儿的整体身心发展,都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例如:幼儿园中,有许多幼儿在和伙伴交往的时候,都会表现出过于自私,不愿意与人分享的问题。在幼儿园的游戏过程中,一个小朋友想要玩小红的玩具,但是小红却直接拿起玩具,推了另一个小朋友,并且大声的说到:“这是我的玩具,我不愿意给你玩”。然后,就自己玩起来。这种情况就是由于幼儿过于自我,不懂得与人分享的主要表现,会对幼儿的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幼儿在交往过程中,出现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较为典型的社会行为,也是人们在社会之中常见的一种错误行为。这种行为的定义就是由于自身的一些有意识的错误的行为,导致他人的身心收到伤害的行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在日常与人交往过程中,对他人做出一些十分不文明或者推搡,踢人以及骂人等等一些错误行为。通过调查分析可以得知,在我国的幼儿园中,大部分班级的幼儿都曾经出现过较为显著的对他人进行攻击的行为。这种行为除了会对他人产生伤害,实际上也是属于幼儿自身的身心健康出现问题的一种表现。

(三)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过于孤僻

在幼儿园中,经常会看到有一少部分幼儿在集体活动中,表现出不愿意与人交际,不合群的状态,主要就是幼儿日常经常出现不愿意说话,较为孤独,没有伙伴。在实际的观察过程中,这一状态的幼儿,经常还会伴随着性格较为喜怒无常,并且十分敏感的问题。在班级的生活中,教师组织集体活动,幼儿经常会自己待在一边,不愿意参加,也不希望别的伙伴与自己接触,更不愿意主动去与他人交际。而这种问题,会导致幼儿的性格越来越孤僻,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会产生极大的危害,导致幼儿容易出现偏执以及孤傲的性格,除此之外,对幼儿的情感发育和智力发育,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培养策略

(一)家长要辅助教师帮助幼儿提升同伴交往能力

1、引导幼儿主动与人交往

家长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引导幼儿与人交往。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多多给幼儿创造和伙伴交往的机会,比如:周末或者生日的时候,家长可以邀请一些家长带着孩子来做客,这样就能够让幼儿多多与伙伴交往。或者,家长可以多带幼儿去一些儿童乐园以及游乐场等等场所,让幼儿多多接触同龄伙伴,并且主动与人交往。除此之外,家长在生活中,也要多多观察幼儿与伙伴交往的情况,对幼儿一些错误的行为,比如跟其他幼儿发生矛盾时,家长不能一味的帮着自己的孩子,而是要首先要让幼儿平和心情,然后,了解事情的实际经过,引导幼儿自己认识到自身的错误,然后再对幼儿进行教育。并且,家长还要多多帮助幼儿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让幼儿的性格正确发展。

2、让幼儿从小养成规则意识

家长要从小给幼儿灌输规则意识,在幼儿做出一些不符合规则的行为时,家长要及时对幼儿进行规劝与引导,在幼儿能够遵守规则行事后,家长也要及时给与幼儿鼓励,让幼儿形成正确的规则观念。家长还要帮助幼儿逐渐认识自我,控制自己的言行,根据研究可以得知,很多伙伴交往中存在问题的幼儿都是经常会出现无法与人交往所以长期处在一个较为封闭的环境中,并且,家长也会经常批评,导致幼儿无法正确认识自我,出现了行为异常。所以,家长要多多了解幼儿的生活情况,给幼儿更多的耐心和理解,帮助幼儿解决问题,建立信任,让幼儿逐渐正确看待自我,打破自卑心理,不断的培养幼儿的与伙伴交往的能力。

3、使用民主型教育模式

想要帮助幼儿解决与人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就需要首先了解到幼儿存在的实际问题,以及幼儿的心理想法。所以,幼儿在出现交往问题时,不能一味地批评教育,而是要逐渐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例如:在得知幼儿不愿意与伙伴交往时,家长可以首先跟幼儿了解幼儿园的生活,讲一讲有趣的事,然后再引导幼儿说出不愿意跟人交往的原因,根据问题原因,帮助幼儿解决问题。

(二)教师要引导幼儿提升同伴交往能力

1、教师要起到带头作用

幼儿的模仿能力较强,所以,教师需要通过自身的带动作用,给幼儿传输一些与人交往的技巧。比如: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要积极热情的对待幼儿的家长,并且多使用一些文明的语言。在幼儿具有良好交往能力时,教师要及时给与幼儿表扬,让幼儿再接再厉。

2、使用教育活动开展幼儿交往技巧教育

教师可以在幼儿园内多多开展一些教育活动,比如:朋友描述,朋友留言树等,从而对幼儿的交往技巧进行教育。教师可以在活动中,让幼儿首先说出自己的好朋友是谁,他有什么样的优点,有哪些事情地自己有帮助,从而使幼儿之间更加拉近关系。其次,教师可以让幼儿说出自己最想要跟朋友说的话,幼儿会说:“谢谢你帮助我”“我们要永远做朋友”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就能够帮助幼儿更好与伙伴交往。

3、通过游戏提升幼儿交往能力

游戏是幼儿很喜欢的活动。并且,也是提升交往能力的方式之一。教师可以再幼儿园举办情境扮演游戏活动,让在幼儿活动中提升交往能力。比如:教师可以让幼儿扮演老奶奶和小朋友的角色,老奶奶坐公交车,这个时候车上没有位置了,所以小朋友就给老奶奶让了座。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促进幼儿之间的亲密度,还能帮助幼儿形成尊老爱幼的良好意识。

结语:

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根据不同的幼儿的实际情况使用不同的方法。因此,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多多研究幼儿日常交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帮助幼儿解决心理障碍,让幼儿愿意主动与伙伴交往,并且使用各种方式开展幼儿伙伴交往能力的培养,使幼儿能够不断提升交往能力,养成良好的性格,使幼儿的身心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蒋盈,邓惠明,林华帧等.闽东地区幼儿情绪和行为问题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21,48(03):447-450.

[2]夏腾.角色游戏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J].教育观察,2020,9(36):39-41.

[3]杜才飞,武元丽,吕苹.混龄走班游戏中无结构小组对幼儿同伴交往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20(04):7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