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术甘汤在脾胃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02
/ 2

苓桂术甘汤在脾胃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周轶 陈雨舟

温江区中医院 四川成都 611130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 级九年制李斯炽班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目的:探讨苓桂术甘汤在临床脾胃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采取数字随机法将我院收治的96例脾胃病患者分成甲乙两组各48例,分别给予其常规西医治疗与苓桂术甘汤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甲组治疗总有效率与疾病复发率分别为75%、6.25%,同乙组的95.83%、0%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乙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甲组(P<0.05)。结论:针对临床脾胃病患者情况,给予其苓桂术甘汤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脾胃病;苓桂术甘汤;生活质量;复发率

在临床上,脾胃病为一种多见消化系统疾病,如胃下垂、慢性胃炎与便秘等,若临床干预不及时,造成病情逐步恶化,将直接影响到患者生活质量,乃至生命安全。针对该类患者,临床多采用西医治疗,虽能较好改善患者胃肠功能,获得一定治疗效果,但伴随治疗时间的延长,后期疾病复发率较高,整体预后效果不是很好。故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苓桂术甘汤在该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与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8年9月-2020年11月收治的98例脾胃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均经临床诊断确诊,无药物治疗禁忌证,未合并其它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对本次研究药物过敏者;伴有肾脏或肝脏等功能疾病者;伴有精神或意识障碍者;采取数字随访法将患者分成甲乙两组各48例,甲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均在34-70岁间,平均年龄为(48.9±3.4)岁;乙组,男30例,女18例,年龄均在33-70岁间,平均年龄为(49.3±4.1)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比较,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甲组被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即每次口服20mg艾司奥美拉唑肠溶片(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产出,国药准字字号H20046379),每日1次,口服0.6g枸橼酸铋钾片(丽珠集团丽珠制药产产出,国药准字号H10900084),每日2次,口服10mg吗丁啉(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产出,国药准字号为H10910003),每次3次[1]

乙组则在此基础上被给予苓桂术甘汤应用,药方:砂仁与甘草各6g,生姜与枳实各9g,陈皮与半夏各10g,厚朴12g,茯苓与乌贼骨各15g,太子参与桂枝各20g,白术30g,所有药材加水煎煮,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200ml,于早晚服用。两组患者均在连续治疗4周后观察治疗效果。

1.3观察指标

根据患者胃脘部隐痛、反酸、食欲不振或上腹部、背部畏寒等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加以判定,若患者胃部症状完全消失,且精神、食欲良好,经胃镜复查提示胃黏膜炎症完全消失,且黏膜恢复正常,则为治愈,若胃部症状显著缓解,而精神与食欲好转,经胃镜复查提示胃黏膜炎症显著缓解,而黏膜大部分恢复,则为显效,若患者胃部症状相对缓解,且经胃镜复查提示胃黏膜炎症相对缓解,且黏膜部分恢复,则为有效,若患者临床症状无好转,经胃镜复查提示胃粘膜炎症未好转,则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同时采用SF-36量表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情况加以判定,总分100分,分值越低表示生活质量越查。此外,两组患者均随访半年,观察疾病复发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用(60b719d38d797_html_453d562c10d0fe.gif±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代表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分析

甲组治疗总有效率与疾病复发率分别为75%、6.25%,同乙组的95.83%、0%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分析[n/(%)]

组别

例数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复发率

甲组

48

10

15

10

12

36(75.0)

3(6.25)

乙组

48

18

20

8

2

46(95.83)

0(0.0)

x2

-

-

-

-

-

10.849

7.939

P

-

-

-

-

-

<0.05

<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分析

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对应治疗后,评分均显著增加,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分析(分,60b719d38d797_html_453d562c10d0fe.gif±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甲组

48

71.6±5.4

82.1±3.2

乙组

48

71.2±4.9

89.8±3.6

t

-

0.839

6.394

P

-

>0.05

<0.05

3.讨论

在中医学中,脾胃病被划分在“嘈杂”、“胃脘痛”与“痞满”等范畴,病因复杂,且以脾虚痰湿证最为多见,而脾胃虚弱则是患者发病的关键所在,故本次研究中,乙组患者被给予苓桂术甘汤治疗,方中,茯苓、白术、桂枝有温阳化饮与健脾利水之效,而砂仁有健脾化湿之效,太子参有益气健脾之效,乌贼骨有抑酸祛湿之效,厚朴与半夏有燥湿化痰与降逆止呕之效,枳实与陈皮有调理益气之效,诸药合用,共奏补中益气、利湿化痰与振奋中阳之效[3]。同时,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该药方还能较好抑制幽门螺杆菌,进而起到促进机体胃肠动力、强化机体胃运动节律、减少胃液潴留、调节机体免疫力、提高胃黏膜抗病力等效果。故正如本次研究所示,乙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5.83%,显著高于甲组的75%,且乙组患者复发率更低,生活质量改善更明显。

综上所述,针对临床脾胃病患者情况,在给予其常规治疗同时,可采取苓桂术甘汤治疗,以更好改善患者症状与生活质量,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松峰.苓桂术甘汤在脾胃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09):133-134.

[2]张超.加味苓桂术甘汤治疗脾胃病的效果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06):90+129.

[3]路伟伟.苓桂术甘汤在脾胃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9(02):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