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气压治疗的应用频率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01
/ 2

脑卒中患者气压治疗的应用频率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

杨金叶 杨金支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山东滨州 256600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脑卒中患者气压治疗的应用频率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方法:以62例脑卒中卧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19年-2020年7月),随机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以常规治疗为基础联合气压预防),两组人数均为31例,评价对比组间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DVT发生率,观察组6.45%(2/31)明显低于对照组19.35%(6/31),即p<0.05;下肢肿痛9.68%明显低于29.03%,即(P<0.05);接受干预前组间下肢周经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1、2周组建间下肢周径较干预前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更大(p<0.05)。讨论:气压治疗可在预防脑卒中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及严重程度中均具有积极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脑卒中;气压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应用效果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D的发生与发展均可能导致患者生命安全遭到威胁,因此在大型手术中降低及规避DVT发生风险是一项重点护理工作。DVT最初的无明显的或特异性的临床症状,但病情发展极快且可诱发肺栓塞,最终短时间内导致患者死亡,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高凝状态是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因此,如何通过临床评估和护理干预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已成为临床护理的重点和难点[1] 。在本次研究中,将下肢深静脉血栓疾病的预防措施作为中心,分析气压治疗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的影响,具体研究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62例脑卒中卧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19年-2020年7月),随机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以常规治疗为基础联合气压预防),两组人数均为31例。本研究经医院理论委员会审批,对照组内男16例,女15例,年龄62-85岁(75.26±2.26)岁,卧床时长12-39h(22.10±2.12)h;观察内男17例,女14例,年龄62-84岁(75.24±2.23)岁,卧床时长12-38h(22.78±2.13)h,组间资料数据差异不大(p>0.05)。

纳入标准:①符合临床诊断为脑卒中的患者;②个人及家属了解基本情况,同意参与并签知情协议书。

排除标准:①并发其他严重实质性脏器功能损伤;②伴有严重免疫、凝血功能异常,并发严重传染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疾病;③伴有精神障碍或智力障碍。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治疗: 入院后快速测定血糖、检测患者氧合及心电图监测、测定GCS、协助患者调整心肺复苏位置、使用双腔鼻导管供氧,面罩供氧,吸痰或为不自由吸吮者建立口咽气道。用0.9% 氯化钠溶液冲洗静脉通道,用BD套管针穿刺肘正中静脉,测量颅内压,用20% 甘露醇控制颅内压,进行心肺复苏和气管插管,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用脑保护剂稳定脑组织,以及给予吡拉西坦注射液(重庆药友药业有限公司,标准中药H50021691) ,用10% 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250ml,每日2次,每次4-6g。

观察组-以常规治疗为基础联合气压预防:医生将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开具气压治疗的医嘱,由专科护士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气压治疗在预防下肢静脉血栓中的价值及操作过程,1次/d,每次15min,连续干预2周为一个疗程。

1.3评价标准

组间DVT发生率及DVT患者干预前后的下肢周经对比(干预前、干预1周、干预2周)。

1.4统计学方法

采集的数据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数据以(x±s)表示(t检验),以百分比表示计数数据,经χ2检验,组间数据对比有明显差异则用p<0.05表示。

2结果

2.1干预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对比

DVT发生率,观察组6.45%(2/31)明显低于对照组19.35%(6/31),即p<0.05;下肢肿痛9.68%明显低于29.03%,即(P<0.05),详见表1数据分析

表1干预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对比(n/%)

组别

例数

下肢肿痛

DVT

观察组

31

3(9.68)

2(6.45)

对照组

31

9(29.03)

6(19.35%)

X2

-

8.235

5.264

P

-

0.000

0.000



2.2组间DVT发生率及DVT患者干预前后的下肢周径对比

接受干预前组间下肢周经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1、2周组建间下肢周径较干预前均有所降低,观察组干预1、2周(34.25±2.16、32.01±1.07)明显低于对照组(35.08±2.09、34.04±1.06)(p<0.05),见表1。

表2组间下肢周经对比(x±s,mm)

组别

干预前

干预1周

干预2周

观察组(31)

36.96±3.02

34.25±2.16

32.01±1.07

对照组(31)

36.75±3.11

35.08±2.09

34.04±1.06

t

0.865

3.004

4.020

p

>0.05

<0.05

<0.05


3讨论

3.1导致下肢DVT的高危因素

脑卒中患者因为肢体运动受到限制凝血状态及血液浓度升高,血小板计数增加,血小板聚集引起的高凝状态,同时术前禁食,术中失血过多及术后液体补充不足均可导致脱水和血液浓度升高。其二为血管内皮损伤,手术的开展易损伤血管壁,促进血小板聚集和降低纤溶能力,使患者出现下肢DVT发生风险增加。第三为长时间卧床后血流缓慢,下肢血液循环受阻。

3.2气压治疗在预防静脉血栓中的价值

气流通过气管流入肢体气室,大面积挤压按摩肢体,压力可以达到深部的肌肉和血管,推动积聚的淋巴回到血液循环中,使肢体静脉回流加快达到降低血栓发生风险的效果,同时提高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使渗出物吸收效率得到改善,使病理产物代谢及排泄加快,进而降低炎症因子周围受体形成的刺激,有效缓解疼痛,清除肿胀,预防血栓形成。本次研究结果显示:DVT发生率,观察组6.45%(2/31)明显低于对照组19.35%(6/31);下肢肿痛9.68%明显低于29.03%;接受干预前组间下肢周经对比无明显差异,干预1、2周组建间下肢周径较干预前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更大。与周丹静[2]等研究结果相一致。表明了气压治疗在预防及缓解脑卒中静脉血栓中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气压治疗可在预防脑卒中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及严重程度中均具有积极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朱京敬. 气压治疗仪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 双足与保健, 2018, 027(020):81-82.

[2] 周丹静, 郭清海, 郭荣霞,等. 人性化护理联合气压治疗在脑卒中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护理中的应用[J]. 临床研究, 2020(5):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