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在白内障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01
/ 3

临床护理路径在白内障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观察

史小燕 马玲

石嘴山市宁夏第五人民医院五官科 75300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在白内障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筛选2018年11月-2020月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白内障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对患者进行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包括患者焦虑情绪的改善;患者对相关健康知识掌握度和治疗依从性状况;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焦虑情绪的改善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对相关健康知识掌握度和治疗依从性状况比较,观察组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白内障患者开展临床护理路径干预,能够提升临床护理管理质量,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增强患者的疾病治疗依从性,从而能够提高患者疾病治疗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白内障患者;临床护理路径效果观察

白内障是临床一种高发的眼科疾病,且在中老年群体中发病率最高,该病的发生与老化、遗传因素、免疫功能、外伤、中毒、辐射、局部营养障碍以及代谢异常等多种因素有着密切关联。发病后若病情得不到及时控制,会严重损伤患者的视力功能,严重者甚至会造成失明,从而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1]。而在临床治疗中发现,由于多数患者受病情影响,心理状态极差,加之缺乏对医学知识的认知度,进而在治疗期间会降低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信心,从而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力功能恢复效果。由此可见,加强对白内障患者治疗期间的干预力度,最大限度提升临床护理效果,是减轻疾病对患者健康威胁的关键。为此,本文分

析了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在白内障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具体内容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中病例筛选为2018年11月-2020月11月期间我医院收治的白内障患者6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患者,男性16例,占比53.3%;女性14例,占比46.7%;患者的平均年龄值为(54.5±3.5)岁;对照组男性17例,占比56.7%,女性13例,占比43.3%,年龄均值为(55.0±3.6)岁,组间患者基础资料数据对比差异值显示为(P>0.05)临床可比性存在。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管理,管理内容主要包括发放疾病健康手册、给予患者用药指导、告知合理饮食的重要性、日常生活中相关注意事项等常规管理。

观察组患者则采取临床护理路径干预,

1.2.1入院当:详细记录患者病情、年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认知程度以及自我管理能力等,根据评估结果以及临床经验制定管理计划,建立个人档案。

1.2.2手术前一天:组织患者进行学习白内障疾病的诱发因素、手术方法及效果等,并耐心告知患者术前准备工作、注意事项、术后眼部护理方法、日常相关注意事项、合理用药方法以及积极配合护理治疗的重要性等,提升患者对疾病的重视度、认知度及配合度;同时每日在睡前指导患者进行放松疗法,给予患者播放舒缓音乐,提高患者身心舒适度和睡眠质量。环境护理:为患者提供干净整洁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病房内播放舒缓音乐,提升患者的身心舒适度。同时要做好家属的情绪安抚工作,以便提高家属的配合度。

1.2.3手术当天:护理人员要通过交流引导方式及时掌握患者的情绪变化,给予患者更多的鼓励安慰,帮助患者建立对抗疾病信心;并合理控制手术室温度,患者进入手术室后,要给予耐心的心理疏导安慰;告知患者手术过程中不可喷嚏以及咳嗽等,若有任何不适症状需及时告知医生暂停手术;手术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给予患者语言及手势鼓励,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并协助医生迅速完成手术,最大限度减少手术创伤性;

1.2.3术后第一天:完成手术后对患者的术眼做好包扎处理,并将患者安全送回病房,并嘱咐患者采取平卧位。同时避免弯腰低头以及用力挤眼揉眼等动作,避免发生感染情况。同时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告知患者饮食要以清淡易消化为主,杜绝辛辣刺激性食物。

1.2.4出院前:告知患者避免患眼进水引起感染。并遵医嘱给予患者使用抗生素及人工泪液眼药水,同时要将正确滴眼方式告知患者;并且要杜绝剧烈活动,避免过度震动增加眼内出血并发症。

1.3观察指标

1.3.1通过汉密顿焦虑量表,对两组患者的焦虑症状进行评分对比,评分指标项目为24项,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焦虑症状越严重

1.3.2运用调查问卷方式,调查两组患者 对健康知识掌握度、对治疗的依从性,每项指标总分值为10分,分数越高表明指标越好。

1.3.3运用调查问卷方式,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调查内容已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标准进行,总满意度等于非常满意加基本满意例数。

1.4统计方法

本文使用的统计软件为SPSS20.0,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采用x²检验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使用(x±s),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焦虑情绪的改善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两组患者计量数据指标对比详情(n=3060b5ee7dbbd54_html_4b6de43e75c9e3db.gif ±s)

焦虑症状/分

组别

护理前

护理后

观察组

84.5±2.6

48.3±1.2

对照组

84.8±2.8

67.5±1.6

T

0.4300

52.5813

P

0.6688

0.0000

2.2两组患者对相关健康知识掌握度和治疗依从性状况比较,观察组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两组患者计量数据指标对比详情(n=3060b5ee7dbbd54_html_4b6de43e75c9e3db.gif ±s)

健康知识掌握度/分

依从性/分

组别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观察组

6.3±0.4

9.4±0.6

6.6±0.5

9.1±0.6

对照组

6.2±0.3

8.3±0.4

6.5±0.4

8.2±0.5

T

1.0954

8.3551

0.8553

6.3115

P

0.2778

0.0000

0.3959

0.0000

2.3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n%)

组别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护理总满意度/%

观察组

30

25

4

1

29(96.7)

对照组

30

18

6

6

24(80.0)





4.0431

P





0.0443


3讨论(根据结果进行讨论)

白内障是临床眼科一种高发疾病,发病后会导致患者出现视物模糊,且视力会随着病情发展逐渐下降,因此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当前临床针对该病主要采取手术治疗,尤其是近年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进步,白内障手术技术也不断提高,因此能够最大限度满足患者恢复视力的需求。但由于手术依然存在一定风险,加之多数患者缺乏对疾病和手术相关知识的认知度,导致患者会存在过度焦虑恐慌情绪,从而也会增加临床手术难度。所以需要加强临床良好的护理配合,才能最大限度提高手术效率及安全性[2]。为此,在本篇文章中对白内障患者治疗期间开展了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最终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通过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后,患者的焦虑情绪得到及时改善,健康知识掌握度和依从性均得到显著提升,最终获得的护理满意度也较高。该护理措施主要是通过入院当天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及时掌握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并建立个人档案,确保了临床护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手术前一天对患者开展认知教育,最大限度提升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度和重视度,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临床护理治疗;同时加强对患者的环境护理,提升患者的身心舒适度;手术当天加强对患者的情绪安抚,最大限度缓解患者对手术产生的过度恐慌情绪,从而减少手术中的应激反应;并通过加强术中的护理配合以及对患者的鼓励安慰等,最大限度提高手术效率,降低手术风险。术后通过加强对患者的监护力度、健康指导、饮食管理以及并发症预防等,从而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术后康复效果,减少术后因护理不当所引发的并发症,最终使患者的视力功能得到良好恢复

[3]

从上文可得,对白内障患者护理治疗中及时开展临床护理路径干预,能够获得较好的临床护理干预效果,最大限度提升临床护理管理质量、患者依从性和疾病治愈效率,显著提升患者的视力功能恢复效果,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芳.临床护理路径在眼科白内障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81):237-238.

  2. 张菊芬.临床护理路径在眼科白内障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20,015(014):183-185.

  3. 金顺海.临床护理路径在白内障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47):228+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