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诊治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01
/ 2

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诊治分析

李玉 1   马天丽 2(指导老师)

1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院, 2牡丹江第二医院  

摘要 目的:探察评估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效果。方法:抽选在医院内施行胃食管反流病症治疗措施的50位对象进行探察,时间选定范畴:2018年(12月29日)-2020年(12月29日),以乱数表法将所选人员均分于两个组别内并分别予以差异性干预措施。前者(对照组)人数数值在25位,采取奥美拉唑干预,后者(观察组)人数数值同前者,采用雷贝拉唑干预。分析探察两组人员治疗施行情况与预后情况并开展评估比照。结果:区别干预措施应用下,观察组治疗效果较好,总有效率数值较对照组结果存在明确增长,差值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胃食管反流病症对象预后情况相比无较大差异,不良反应发生率数值比较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食管反流疾病开展准确诊断与及时治疗对其恢复存在积极影响,雷贝拉唑干预下患者治疗效果有明显提升,未见严重毒副作用,应用适宜且科学性较强。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诊断;治疗效果;不良反应


胃食管反流病诱发因素较多,普遍表现为食管外症状,如烧灼感、反食反酸等[1],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及健康状态。相关研讨数据提示,早期诊断与准确治疗可促进患者恢复[2],本文基于此开展评估分析。抽选在院内施行胃食管反流病症治疗措施的50位对象进行探察,时间选定范畴:2018年(12月29日)-2020年(12月29日),以乱数表法将所选人员均分于两个组别内并分别予以奥美拉唑或雷贝拉唑干预。探察两组人员治疗施行情况与预后情况并开展比照。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选在医院内施行胃食管反流病症治疗措施的50位对象进行探察,时间选定范畴:2018年(12月29日)-2020年(12月29日),以乱数表法将所选人员均分于对照观察两个组别内,其人数数值均在25位,组间差值为0。前组择选对象男性及女性的概率数值分别为52.00%,48.00%(13位/12位);年龄选取区域内,均值为(41.8±7.6)岁,高低年龄数值分别为64岁与20岁。后组择选对象男性及女性的概率数值分别为48.00%,52.00%(12位/13位);年龄选取区域内,均值为(41.1±7.5)岁,高低年龄数值分别为64岁与21岁。上述所选人员个体资料比照具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临床诊断

择选对象均存在反流症状,胃镜检查结果判定为反流性食管炎,存在食管过度酸反流证据。以问诊、pH检测、胃镜与相关试验判定患者为胃食管反流病症。

1.2.2临床治疗

对照组对象口服奥美拉唑(H20045379,阿斯利康),每次20mg,每日1-2次。观察组患者口服雷贝拉唑(H20090091,卫材),每次10mg,每日1-2次。择选对象用药时间均在早餐及晚餐30min前,治疗时间在60d。具体频次及药物剂量需依据患者检查结果遵循医嘱调整。患者治疗期间需加强膳食指导,禁止食用浓茶、巧克力、高脂肪、高糖食物。

1.3观察指标

1.3.1治疗情况

基于择选对象基础情况与生活质量测定量表对疗效情况进行评估:指征未见异常,无胃食管反流相关表现或偶见,生活质量测定分值超过85分为显著;指征有显著改善,偶见胃食管反流相关表现,量表分值在70分以上为存在;和诸上结论不符合为未见。总有效率=(显著+存在)例数/总例数×100%。

1.3.2预后情况

观察择选对象是否有不良反应发生并予以记录。

1.4统计学分析

依照本研究: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内容施行数据统计剖析,软件应用:SPSS20.0、Excel数据库。计数及计量资料检验应用X2、t,以百分率、均数方差显示。P数值在0.05以下表明差异显著。

  1. 结果

2.1比较两组对象治疗施行情况

差异治疗方案施行后,对照组治疗效果较差,观察组总有效率数值较对照组结果存在明确增长,差值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表1治疗施行情况对比(n,%)

组别

显著

存在

未见

总有效率

对照组(n=25)

8(32.00)

13(52.00)

4(16.00)

21(84.00)

观察组(n=25)

19(76.00)

6(24.00)

0(0.00)

25(100.00)

X2

9.742

4.160

4.348

4.348

P

0.002

0.041

0.037

0.037


2.2比较两组人员不良反应情况

区别干预措施应用下,择选对象预后情况组间比照无较大差异,不良反应发生率数值比较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


表2不良反应情况对比(n,%)

组别

出现

未见

发生率

对照组(n=25)

3

22

12.00

观察组(n=25)

1

24

4.00

X2

1.087

-

P

0.297

-


  1. 讨论

胃食管反流病具表现多样、病理复杂特质,多由食管清除力降低、胃排空延迟、食管裂孔疝等因素引发[3],需给予及时且适宜的病症诊断与控制。对此范畴人员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应用胃镜及相关试验等诊断配合适宜药物干预对患者治疗及预后情况均有积极影响[4],本文予以探察。

研究内两组择选对象均经胃镜、pH测定及相关试验判定为胃食管反流病症,未发生误诊情况,证实诸上方式可作为病症诊断标准或首选方案。对照组治疗情况明显差于观察组,观察组患者指征无异常,胃食管反流相关表现消失,生活质量评估分值提升。证实在胃食管反流疾病中采取雷贝拉唑干预对患者恢复存在积极影响。其致使因素可能在于奥美拉唑作为抑制剂虽对患者病症有一定影响,但愈合食管粘膜速度较缓慢,应用效果无法达到或满足现代患者的需求[5]。而雷贝拉唑作为新型抑制剂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降低复发与预后合并症发生性。其应用下可对患者体内反流物质进行消除,使抗反流机制加强,达到有效治疗目的[6]。另外在治疗中加强膳食调整,对患者不适宜饮食习惯加以纠正,避免高糖、高脂肪食物摄入,对患者恢复及体质提升有积极影响。另外在研究中,择选对象预后情况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但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其中1例不良反应为轻微腹泻,不需特殊特殊处理,在未影响药物应用下恢复。表明雷贝拉唑无严重毒副作用,且安全性高于奥美拉唑。在相关人员研讨数据中,对照与观察组(奥美拉唑与雷贝拉唑)治疗总有效率数值分别为74.07%与96.55%,与文内数据相比照均较低,其致使因素可能在于患者选取存在差异性或外界影响不同。不过通过数据对比依然可证实在胃食管反流病治疗中雷贝拉唑更为适宜。

综上言论,胃镜、pH测定诊断方式与雷贝拉唑治疗方案应用于胃食管反流临床诊治中效果确切,无严重毒副作用且具较强适宜性。


参考文献:


[1]白兴华.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诊治思考[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19,53(01):11-14.

[2]汪忠镐,吴继敏,胡志伟,陈冬. 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多学科诊疗共识[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9,11(09):30-56.

[3]张声生,朱生樑,王宏伟,周秉舵.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7,25(05):321-326.

[4]杨铮. 李世增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李氏和降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脾虚肝郁证的疗效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

[5]顾越雷,李峰,樊强,张龙龙,杨孙虎. 胃食管反流病的基础研究进展及临床诊治现状[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6,23(11):1413-1417.

[6]王锦. 单兆伟教授诊治胃食管反流病的临证经验及回顾性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9.

李玉,20004,女,汉族,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