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松文化对师生行为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01
/ 1

浅谈松文化对师生行为的影响

李晓闹

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第六中学 655500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志士,画以誉松,歌以赞松,诗以咏松,这源于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松树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松不怕严寒,四季常青,代表着坚强不屈,是一个真正的强者。人们将松与竹、梅一起,誉为“岁寒三友”,把松树人格化,以松比德,身体力行,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孔子家语·六本》说道“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意在告诉我们,处在良好的文化环境中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富源县第六中学结合学校实际,着力打造校园松文化,其意就是让松的品质于师生入脑入心,在无形之中有意影响师生的行为,激励师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育松,影响师生的认知行为

富源县第六中学坐落小松山,校园内有一片云南松。对我们师生而言,谈起松,一般也都只见过云南松,当然,我们还通过图片看见过黄山松。但世界上的松树不仅种类多,而且分布广,我们很难认识到更多的松。为打造校园松文化,学校引进并培植了更多种类的松,如罗汉松、黑松、湿地松、乔松、马尾松、火炬松、红松、赤松、油松、偃松,等等。老师和同学们通过观察松树的生长过程,记观察日记,已能够清楚地识别各种名称的松。在生物、地理、化学老师的帮助下,大家对松的认知更多了:一般为常绿乔木,很少为灌木,树皮多为鳞片状,叶子针形,花单性,雌雄同株,结球果,卵圆形或圆锥形,有木质的鳞片;湿润地区的松树大多适宜酸性土壤,而有些松树,如白皮松和油松,则能适应含钙量多和pH高的土壤;松树全身是宝,树干是用途极广的木材,也是优质的造纸原料,松树的脂液可制松香、松节油。

此外,通过组织师生参加植松育松活动,不但绿化美化了校园环境,还增强了师生的合作意识、爱绿护绿意识。对学生而言,他们通过测距、挖坑、植松、培土、浇水,出力流汗,既接受了锻炼、又磨炼了意志,也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了自己的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对学校而言,通过让学生获得劳动实践体验,让他们亲历劳动过程,能够进一步提升学校育人的实效性,推动学校德、智、体、美、劳等“五育”工作的协调、全面开展。

二、观松,影响师生的审美行为

深秋时节,万木凋零,唯松不枯;寒冬之时,白雪皑皑,唯松独青。松是我们民族心目中的吉祥树,是常青不老的象征。松的叶给人以清脱之感,枝干更是具有柔中有刚的特征。在中国山水画里,松树的表现占了重要的位置,已成为一个独立的题材。松树较幼时的树冠呈金字塔形,长大后,便千姿百态。无论是欣赏古人画的松,还是远眺、近观校园的松,我们都能看到:有的像虬龙,其枝干多变,直处坦率,弯曲内含,显出龙探青山之状;有的曲中有直,变化非凡,似蛟龙入海之态;有的巨臂遮天,挺拔刚毅,有拔地钻云腾飞之势也。

“松”纯粹、峻然,象征着君子风骨,极具视觉美感。在欣赏松时,我们往往会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转移或外射到松身上。看到松,我们首先想到的不是把它砍下来做成各种各样的家具,而是想到松的挺拔,不畏严寒,不屈不挠。这时的审美,不具有物质功利性,而是表现于对狭隘功利性的超越和对于生命力的追求。站如松,或许就是在对松进行审美后的一种敬礼。我们审美意识的改变,使得审美情趣和品位得到提高,审美行为实现了质的升华。

当然,为了更好地影响师生的审美行为,学校还组织美术老师带领学生开展观松、画松采风活动,让大家由观到画,画出松的美,品味松的韵。

三、颂松,影响师生的品格行为

有人说,松具有顶风傲雪的自强精神,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众木成林的团结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广迎四海的开放精神,全心全意的奉献精神。这是对松的最高赞誉。学校在打造松文化的同时,为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编辑汇总了“松”的文章,让师生诵读、品味。在反复诵读、品味中,松之形、松之韵、松之魂、松之神进入师生的心灵世界,达到“物我合一”,锤炼出了师生坚硬、坚强、坚定、坚毅的精神品格。

当师生反复诵读“郁郁高岩表,森森幽涧陲。鹤栖君子树,风拂大夫枝。百尺条阴合,千年盖影披。岁寒终不改,劲节幸君知。”(唐·李峤《松·郁郁高岩表》)“瘦石寒梅共结邻,亭亭不改四时春。须知傲雪凌霜质,不是繁华队里身。”(清·陆惠心《咏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咏松》)等等关于“松”的篇章时,文字的力量,松的精神品格将自然而然地影响师生的精神世界,他们可能会因为某一句诗而从恍惚迷离变得正襟危坐,如松坚劲,充满精气神。读诗冶情,咏松铸德,见贤而思齐焉。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松在校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夏可遮荫,冬能御雪。松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师生耳濡目染。人培养了文化,文化熏陶着人。六中校训“宽弘仁义,刚健有为”,其中必然也有“松”的元素。可以说,松文化的构建,让六中人在植松、识松、画松、颂松的同时,拓宽了眼界,提升了修养,松的精神已然变成了师生的精神、学校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