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及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27
/ 3

呼吸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及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观察

何洋洋

十堰市太和医院 湖北省 十堰市 442000

摘要:目的:观察呼吸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和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符合标准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呼吸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助呼吸训练。然后对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量(FEVl)、峰值呼气流速(PEF)、峰值呼气流速(PEF)FEVl与FVC比值 (FEVl/FVC)评估患者肺功能,Sheikh躯干控制评分量表(TCT)评估患者躯干功能改善情况,Fugl—Meyer量表 (FMA)、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FVC、FEVl、PEF、FEVl/FVC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同一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TCT、FMA、WMFT、MBI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运动疗法的基础上补充呼吸训练能进一步促进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和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其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运动疗法,值得临床推广推广应用。

关键词:呼吸训练;肺功能;上肢运动

1引言

吸气训练是指在对训练对象在其呼吸过程的吸气相给予一定阈值的吸气阻力,进而使以隔肌为主的具有吸气肌功能的肌肉得到训练,以增强吸气肌肌力和耐力, 增加吸气肌携带氧的功能,使吸气肌工作时间延长,避免短时间发生呼吸肌疲劳,从而提高人体肺的呼吸功能,使机体运动能力得到进一步恢复。呼吸训练在临床上开展越来越普遍。其针对要改善呼吸肌功能和耐力的患者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当前主要针对呼吸、心血管、神经系统疾病及一些术后的患者开展的临床研究,这些疾病的患者运动量下降、膈肌主动活动减少,长时间处于被动躺卧的姿势引起吸气肌尤其时膈肌的肌容量下降,从而使机体运动耐力下降、呼吸功能下降及其它并发症。所以,综合应用呼吸训练在这类些疾病中更显得非常必要。

2数据和方法

2.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9年1-12月收治的4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诊断符合《中国脑血管病分类2015》诊断标准,年龄18-70岁,均经头颅CT或脑MRI检查确诊为首发,病程不超过6个月;患者无认知功能障碍和感觉性失语,可配合检查和治疗。排除标准:双侧肢体功能障碍;严重言语或认知功能障碍,不能配合相关检查及康复治疗;严重肺部感染、心肺功能衰竭、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非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原发性肺功能障碍或呼吸功能障碍。严重的上肢肌张力障碍和关节挛缩。严重的感觉功能障碍。其中男性患者有19例,女21例,年龄分布为22~70岁,平均年龄为(58.40±12.90)岁。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患者有55例,高中35例,大专及以上30例。所有调查对象都能在明确的意识或护士指导下完成问卷调查。随机将上述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

2.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具体训练内容如下:①膈肌呼吸训练:患者处于舒适放松的坐姿或半卧位,治疗师坐在患者左侧,右手放在患者前肋骨下的腹直肌上,即上腹,指导患者通过鼻子缓慢深吸气,保持肩膀和上胸放松,腹胀时感觉下胸和上胸,吸气结束时屏气1-2秒,然后自然呼气。同时,治疗师的手稍微增加腹部压力,促进横膈膜向上。以5次膈肌呼吸训练为一组。训练结束后,要求各组患者呼吸5-8次,每次10分钟。② 呼吸肌训练:吸气肌阻力训练:采用LR医用简易K5动力呼吸深阻力吸气肌训练仪进行治疗。③ 呼吸节律训练:深吸膈肌呼吸训练后,屏住呼吸1-2秒,然后以缩唇、呼气的方式慢慢呼气,呼吸比控制在1:1.5-2。

2.3治疗标准

① 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评分:总分为66分,得分越高,上肢运动功能越好。②Wolf运动功能测试:该量表主要用于评价被试上肢工作能力。它由15个项目组成。第一到第六项是简单的关节运动,第七到第十五项是功能性任务。得分越高,上肢运动功能越好。③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评价患者上肢ADL能力,得分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好。④Sheikh躯干控制量表:有四种轴向运动:从仰卧位到患侧,从仰卧位到健侧,从仰卧位坐起来,双脚离地30秒。得分越高,躯干控制能力越好。⑤肺功能评价:采用便携式肺功能测定仪测定肺功能。病人被要求采取舒适的坐姿。夹鼻夹后,通过测试装置吸入室内空气。测量并记录用力肺活量、1s用力肺活量、呼气峰流速和FEVl/FVC比值。

3结果

治疗8周后,观察组FVC、FEVl、PEF及FEVl/FVC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提高(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治疗后,2组患者TCT、FMA、WMFT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

1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检查结果比较

组别

时间

FVC(L)

FEVI(L/S)

PEF(L/S)

FEVI/FVC(%)

对照组

治疗前

2.45±0.54

2.14±0.43

4.33±0.87

75.61±6.51

治疗后

2.55±0.52

2.15±0.45

4.39±0.71

77.64±6.08

观察组

治疗前

2.51±0.53

2.21±0.44

4.37±0.77

74.51±6.61

治疗后

4.21±0.46

3.84±0.47

6.31±0.84

81.74±6.18


2 两组治疗前后TCTFMAWMFTMBI评分比较

组别

TCT

FMA

WMFT

MBI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31.61±15.64

57.64±16.51

19.48±8.14

29.64±6.89

37.51±4.68

48.58±4.54

27.64±13.87

46.88±15.67

观察组

32.94±14.28

71.48±15.57

18.54±7.68

38.55±8.15

36.58±4.87

57.54±4.84

26.97±12.98

63.84±15.88


4讨论

本研究以4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呼吸功能训练。治疗8周后,观察组FEVI、FVC、PEF、FEVI/FVC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说明呼吸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呼吸功能有增强作用,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两组TCT较治疗前均有改善,治疗后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对改善患者躯干控制有积极疗效,呼吸训练对躯干控制的影响更为明显,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一致。两组FMA、WMFT、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治疗后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两种方法对上肢运动功能均有积极作用,而呼吸训练对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的影响更为明显,这与前人的结论是一致的。其原因可能是:一方面呼吸训练能增强心肺功能,降低膈肌耗血量,增加肢体血供,增强肢体运动耐力;另一方面能增加腹压,加强核心力量和姿势控制,增强躯干稳定性和调节能力,从而提高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因此,常规康复治疗结合呼吸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参考文献

[1]李淑娅,龚新靖,许文静,张风林.脑卒中后肺功能康复研究进展[J].中国疗养医学,2020,29(07):687-691.

[2]韩亮,李惠琳,欧贻斌,陈晶晶,陈颖.呼吸肌训练对脑卒中后躯干控制和平衡功能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25(07):538-542.

[3]田野,胡可慧,杨欢,梁瑞歌,王维,刘翠,张逸.呼吸肌训练联合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及吸入性肺炎的影响[J].康复学报,2018,28(01):41-44.

[4]马艳,熊键,孙瑞,乔娜,李进华,郑洋,周芳.呼吸肌训练联合音乐疗法对脑卒中后疲劳患者生活质量及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6,38(12):924-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