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26
/ 2


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

王玲

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 314100

摘要: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各25例:一组采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联合组),一组采用单药阿司匹林治疗(单药组),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生活质量评分、观察两组的不良反应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的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示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比较示联合组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单药组、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单药组(P<0.05)。治疗前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示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比较示联合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单药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示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采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临床效果较优,不良反应较少,值得推广。

关键词:丁苯酞软胶囊;阿司匹林;急性脑梗死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急性脑梗死发病率也呈明显上升趋势。目前临床对于急性脑梗死仍以药物治疗为主,因此用药方案的合理选择对预后意义重大。本文为观察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现选取我院2019年1-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详情报道见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1-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纳入标准为:①经头颅CT检查确诊;②首次发病;③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晰,无沟通障碍;④知情同意本研究且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为:①合并其他脑血管疾病者;②肝肾功能不全者;③合并恶性肿瘤、全身感染者;随机分为2组,各25例:联合组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46-75(62.24±5.56)岁;单药组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45-77(61.82±5.81)岁;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示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纠正电解质紊乱、降压、降糖、调血脂、促进脑代谢等基础治疗,同时联合组采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单药组采用单药阿司匹林治疗。阿司匹林用法: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国药准字H37023270),100mg/次,1次/d。丁苯酞软胶囊用法:口服丁苯酞软胶囊(国药准字H20050299),200mg/次,3次/d。两组均连续用药1个月。

1.3 观察指标

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生活质量评分、观察两组的不良反应并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分别用率、x±s表示计数、计量资料,采取X2、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

治疗前两组的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示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比较示联合组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单药组、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单药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的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对比表(分,x±s)

组别

NIHSS评分

Barthel指数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联合组(n=25)

16.83±3.36

6.42±1.38

42.45±3.52

73.87±11.43

单药组(n=25)

16.77±3.71

9.18±2.01

42.68±3.86

56.42±10.65

t

0.151

20.422

0.108

12.684

P

>0.05

<0.05

>0.05

<0.05

2.2 生活质量评分

治疗前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示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比较示联合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单药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表(分,x±s)

组别

社会功能

物质生活

躯体功能

心理功能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联合组(n=25)

55.36±5.35

74.18±7.47

58.15±6.14

75.29±8.11

57.58±5.65

74.44±6.50

57.45±6.43

75.91±7.15

单药组(n=25)

56.51±5.44

61.28±6.36

59.38±6.72

64.61±7.22

58.04±6.73

62.24±7.57

56.88±6.29

63.48±7.53

t

0.073

6.492

0.115

7.362

0.141

7.127

0.253

8.218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不良反应

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示无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的不良反应对比表[n(%)]

组别

发热

呕吐

皮疹

合计

联合组(n=25)

0(0.00)

1(4.00)

1(4.00)

2(8.00)

单药组(n=25)

1(4.00)

1(4.00)

1(4.00)

3(12.00)

x2




0.312

P




>0.05

3 讨论

现阶段,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主要药物是阿司匹林,该药主要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分散血小板的作用,可改善脑部血液凝聚状况,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1]。但实践表明单纯应用阿司匹林的疗效有限,往往需在其基础上联用其他药物。

丁苯酞软胶囊是一种新型药, 主要作用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保护缺血性脑损伤。该药作用机制是通过增加缺血区开放毛细管数量而促进局部脑血流量增多、微循环改善及能量代谢,以减少脑梗死面积和缓解神经功能缺损[2]。实践表明,选择丁苯酞软胶囊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进行治疗,可达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综上所述,可得出结论:对急性脑梗死采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临床效果较优,不良反应较少,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蒙迪,黄微,谭峰.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其机制研究[J].中国医药,2021,16(01):63-66.

[2]岳晨艳.阿司匹林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9,38(11):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