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文学教育的反思与创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25
/ 2

初中语文学文学教育的反思与创新

王洪威

吉林省辽源市东辽县 东辽县建安镇中学校 吉林东辽 136608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工具性和文学性的统一,广大语文教师逐渐认识到文学教育在学生素质发展当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文学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学生的文学情操是至关重要的教学任务。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学教育;教学反思;创新策略;探究分析。

引言: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文学教育是一项重要且艰巨的任务, 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教育是在语文知识传授以及语文基本能力形成的过程当中逐步实施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文学教育,目的在于激发中学生形成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形成鉴赏文学作品的基本能力,从而促进中学生道德和思维品质健康、和谐的发展。但是经过实际的教学实践调查可知,当前初中阶段的文学教育还仅仅局限于教材和教参,而真正的文学教育离初中语文课堂却越来越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似乎很少听到教师们讨论文学教育的方法,而大多讨论怎么教学文学作品,这使得文学教育逐渐演化成“教文学作品”,“教”与“教育”之间仅仅一字之差就使得原本能够对学生进行心灵滋润的文学教育,赫然变成了摘自逐句的解剖式教学。因此,文学教育应当以何种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应当成为广大初中语文教师深入反思和探讨的课题。

  1. 开展文学教育,实现文学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文学教育,现代化技术就是不可或缺的教学辅助技术之一,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媒体带领学生进行文学阅读,激发学生的文学意识,夯实学生的文学功底。比如,视像有着快速、直接反应现实生活的特点,这也是纸质媒介文化比不上的,人们更多是通过图像来获取信息。就如“张小盒”上班族漫画一事来说,这个漫画在初中生范围中也掀起了轩然大波,有很多学生都认为自己是张小盒,每天都被关在盒子式的校园当中,不停的上课和做作业,没有休闲和娱乐时刻。但实质来看,张小盒漫画就是对现代人类生存状态的一种很好的反应,学生通过看漫画也能够释放某种压抑的心情。针对这个现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状态以漫画的形式呈现出来,然后一组漫画为一个主题的形式写成文字,这也是给予了学生一次表现自我的机会。通过组织这种形式,学生们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但是他们会发现自己的文学功底不能够支撑写出自己内心最深处、最真切的感受,此时这种感受的形成也应当成为教师所期待的,教师可以借此让学生阅读卡夫卡的《变形记》和契科夫的《变色龙》,然后组织学生以“环境对人的影响” 为话题展开交流与讨论。

结合学生的阅读情况可知,相对于《变形计》,《变色龙》更能够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通过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读图经验,加深了自身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学生虽然对“人的异化”这个问题有了初步的理解,但是他们也从满足于对张小盒式的调侃式语言欣赏逐渐转变为对文学语言的欣赏。学生们通过读图奠定了基石,这也为学生登上文学大雅之堂奠定了基础,焉此立足于文本的生活经验是唤醒文学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旦引发学生的经验,那么学生会十分准确的对文本进行解读,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文学教育效果。

二、开展文学教育,塑造审美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塑造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是开展文学教育的重要价值之一。审美能力不仅是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功底的综合体现,同时也是帮助学生品读和欣赏文学艺术作品的重要基础。但是审美能力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日积月累的学习和巩固。在日常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丰富学生的视野,同时还要给予学生点拨和指导,以下才中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为素材,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通过开展文学教育,塑造学生的审美能力。

比如,在教学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初中语文《无题》(李商隐)的内容时,这是一首以男女离别为题材的爱情诗词,其中“别”字为通篇文眼,展现了一对情人在离别之后的痛苦以及对对方的思念之情,同时也体现了无比真挚的相思,离别之情。但是仔细阅读可以发现,诗词中也流露出诗人在政治上的失意以及精神上的苦闷,描绘了一副浓郁的伤感色彩,同时借助神话传说表现了对心中所爱之人的深切思念之感,融入了诗人切身的感受。分析整首诗可知,全诗内容围绕第一句中的“别亦难”三个字所展开,第三句和第四句是情人双方忠贞不渝的写照,而第五季和第六句则是描述了两个人因为不能相见而倍感凄凉的情状,而唯一可以期盼的则是第七句和第八句当中的设想。由此可见,这首诗词当中体现着很高水平的文学造诣,这首诗词不仅具有凝练和生动的文字,同时更在于诗词中所营造出的真切意境,以及字里行间当中所体现出的浓厚感情。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层层剖析诗词,带领学生整体感悟诗词作品传达出的情感和意境,感受审美的体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开展文学教育,提升人文素养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文学教育的重要作用在于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过程当中,人文素养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不仅仅体现了学生所具备的文化知识,同时也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毋庸置疑的是,人文素养的形成也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有意识的向学生们渗透有关文学教育的内容,让学生直接接触更多有价值、有造诣的文学作品,时间一长,学生们才会逐渐积累和丰富自身的才识,自身的人文素养也会逐渐得到形成与深化。

在初中语文教材当中,收入了很多经典的古诗词作品,而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恰好能够帮助学生积累文化常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在教学《钱塘湖春行》一诗时,教师可以以设问的形式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深入解读本诗,通过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比如“你们觉得诗人描绘的景物逼真吗?你能看出是人是怎样准确和生动地描绘出这些景物特点的吗?” 同学们经过交流与讨论,找出了“之初、脚、几处、暖”等修饰词语,随后,教师可以组织换词的形式与本诗进行比较,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感受诗人在描写初春风光上用词的美妙和丰富。这时学生们不仅能够真切的感受到诗人描写的初春西湖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同时还能够感受到汉语言文化的含蓄之美,通过深入分析解读《钱塘湖春行》,带领学生循序渐进地感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更加深入地挖掘了诗文的人文内涵,走进了世人的内心深处,欣赏到整首诗所体现的情感内涵,这应当也是学生能够领悟到并且不断追求的人人情怀。在这种模式之下,学生的人文素养也逐渐得到了提升。

总之,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特点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增强其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加厚人文底蕴,实现文学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梁志成. 新课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J]. 教学研究,2013,(03):24-25.

[2] 段增勇. 初中语文文学教育思考[J]. 新时代教育,2017,(12):35-36.

[3] 王永红.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J]. 教法探究,2014,(05):46-47.

[4] 崔永超.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分析[J].语言文学,2017,(04):165-166.

[5] 高晓琳.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感悟[J].教学随笔,2016,(09):35-36.

[6] 张海云.浅谈文学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导学,2014,(12):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