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地区史前中心聚落----孟庄遗址的考古发现与认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20
/ 2

新乡地区史前中心聚落 ---- 孟庄遗址的考古发现与认识

郭强

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一、史前时期的新乡

新乡地区在史前时期地处黄河中下游,南临黄河,北倚太行,坐落在太行山脉大折背南麓的平原之上。当代的新乡地区,其自然地势基本是以卫河为中心,将新乡分隔成南北两部分。北部(今新乡市区及新乡县、辉县市、卫辉市和获嘉县)接壤太行山余脉,在山区石灰岩地质长期受外力风化和剥蚀以山洪不断冲积的作用下,于太行山南麓形成山前平原,自然地层较为复杂;南部(今原阳、盐津、封丘、长垣四县)处于黄河中下游淤积地北缘,受黄河冲积之影响形成了中部平原,自然地层以历代黄河泛滥冲积与沉积地层为主。

新乡地区已经发现了数十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些遗址多为复合型遗址,即同一遗址内存在多个时期遗存。新石器时代从年代上看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都有代表性的文化。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代表是距今8000年-7000年的裴李岗文化,属于此期的典型遗址有辉县孟庄遗址和新乡市骆驼湾遗址。在这两处遗址都发现有属于裴李岗文化时期的陶片。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代表是距今7000年-5000年的仰韶文化,属于此期的代表性遗址有新乡县李大召遗址、新乡市刘庄营遗址和丁固城遗址、络丝潭遗址等10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代表是距今5000年-4000年的龙山文化,如辉县孟庄遗址、新乡市鲁堡遗址、洛丝潭遗址、新乡县李大召遗址、获嘉县同盟山遗址等共计38处。



二、孟庄遗址的考古发现

孟庄遗址位于辉县市东南孟庄镇东,遗址平面呈椭圆形,南北长约600米,东西宽约500米,面积约30万平方米。1992-1995年经过六次发掘。这是一处复合型遗址,前后时间跨度历经新石器时代至商代。其中新石器时代又可分为裴李岗时代、仰韶时代和龙山时代三个阶段;受地域文化因素影响,夏代对应的是先商文化;商代则可分为早商(二里岗)和晚商(殷墟)两个时期。
裴李岗文化遗存位于遗址西南部。考古发现古代人类生活遗留下的灰坑7处,出土石斧、骨锥、陶纺轮、陶罐、三足钵等生产生活用具近30件。但由于该遗存多被晚期地层、遗迹破坏,很难恢复其原貌,本期遗址范围等情况不详,但是从目前发现的遗迹以及出土的遗物,结合周边地区发现的裴李岗遗址来看,本时期应处于“大体平等的农耕社会"。遗址中石磨盘、石铲等农业生产工具的普遍发现表明农业可能已经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产业部门。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形成的小型聚落,不但面积较小,而且彼此之间的规模差别也不大。各遗址文化遗迹、遗物发现的都比较少,表明当时社会应处于经济和文化发展都比较落后的状态,遗址间的距离大都也较远。这些现象显示出,当时各聚落之间可能基本处于一种平等相处且彼此交往联系较少的状态。

仰韶文化遗存在整个遗址中分布范围较大,但多被晚期文化遗存破坏,唯有遗址西南部龙山时代城墙墙基下的部分保持较好。考古发现的遗迹主要有房基、窑穴、儿童瓮棺葬、灰坑等50余处,出土石器、蚌器、骨器、陶器等60余件。其中房基共发现了12座,平面形状以方形为主,再垫上一层黄土,于黄土之上再垫红烧土块(有的经过夯打),然后筑墙。筑墙时,有的在房基周围立密集的小木桩作为骨干,再用草拌泥垒成;有的则直接用土坯垒砌成墙,再在墙壁上涂抹白灰或红色颜料。筑好墙后再盖屋顶,最后做居住面。房中一般都留有一凹形坑做灶。

本时期随着人口的增多以及社会生产的发展,聚落遗址数量逐渐增多。目前新乡地区发现本段遗址共10处,辉县孟庄遗址在规模上、规格上、均高于其他遗址。由此分析本段应正处于“由平等社会向分层社会过渡的阶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层和分化也开始加剧。聚落与聚落之间也产生了分化,已不再是原来的平等相处的关系。早期城址的出现与大型聚落中心的兴起也是这一时期社会结构形态变化的反映。

龙山时代的孟庄遗址出现了一座目前河南省内已发现的仅次于新密新砦龙山城址的大型城址。该城址位于遗址西北七部,平面略成梯形,面积约12万平方米。东城墙保存较好,长375米;北城墙保存较差,残长260米,复原长度340米;西墙长约330米;南墙现不可见。城门为长方形,位于东城墙中部,长185米,宽2.1米,残高0.2~1米。城址内发现有房基、路、灰坑、水井等古代人类生活遗迹,出土大量石器、骨器、陶器等生产生活用具。但受发掘条件限制,缺乏居民结构的资料,尚不能够说明其社会结构。

新乡地区目前发现龙山时期遗址共38处,从孟庄城址规模及与其他聚落分布情况分析,孟庄龙山城址已非一般性聚落,应是一处区域中心聚落,城址的出现以及由此造成的城市生活,大大改变了以农业为主的单的经济模式,手工业专门化程度提高,并最终与农业分离开。随着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化进一步加剧而进入“早期国家阶段"。

孟庄龙山城址到夏代继续沿用只是考古学文化面貌上表现为先商文化,是商族早期的聚居地之一。属于这一时期的遗迹有房基、水井、灰坑、灰沟、墓葬等,还发现了数量种类都很丰富的生产、生活工具。可见,夏代的孟庄城址,仍是一处较为重要等级高于周边聚落的遗址。这里是商族南下进取中原重要的战略堡垒。

至商代,孟庄城址迎来了其发展历程上的极盛时期。早商时期的二里岗文化遗存,在孟庄遗址中分布范围最广,文化堆积最为丰富。发现大量遗迹,有广场、灰坑、沟、房基、陶窑、水井、墓葬等。其中广场位于遗址西部,南北长40米,东西已发掘的宽约15米,面积约600平方米,广场地面经过夯筑加工,纯净而坚硬。房基共发现8座,有半地穴式、地面式两种,建筑工艺较为复杂。陶窑6座,水井12眼,墓葬29座。出土石器、蚌器、骨器、陶器、铜器近300件,其中出土的陶鬲、陶盆、铜爵等具有典型的商代早期特点。

晚商时期,孟庄城址的规模发展至约30万平方米,平面呈梯形,城墙夯层较厚,夯筑痕迹明显。遗迹主要分布于城墙内,发现了灰坑232座,灰沟1条,房基1座,水井2眼,墓葬13座,出土了器形及数量都很丰富的遗物。

整个商代,孟庄城址的规模等级都高于本地区周边聚落。显示了其在这一时期的繁盛。但其规模又明显低于郑州商城与殷墟两座商代都城。总观整个中原地区乃至更大范围内商代址(群)的关系,表明此时“都、邑、聚”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已经趋于完备。社会已经进入“成熟国家”阶段。

孟庄城址在龙山时代晚期开始兴起,历经夏商两代,一度在本地区盛极一时。这也许并不是一个偶然,而是与其早期的积累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周围大量中小型遗址的拱卫也使得孟庄城址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状态。直到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商王朝的灭亡打破了这一稳定态势,孟庄城址也随着商族的衰落与迁徙而走向衰亡。

孟庄遗址是当时新乡地区的中心聚落,有学者研究其裴李岗文化时期的遗存受到北部磁山文化和南边裴李岗文化双重影响。其仰韶文化遗存与郑州大河村四期,不管在遗迹,还是遗物上都具有极大相似性,与大河村同类器之间存在明显演变关系,这充分说明大河村四期是其主要来源,另外,庙底沟二期文化也是其来源之一。孟庄遗址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存,其自身特征突出,渊源明确,与同时期遗址相比面积最大,又有该区域最大面积的城址,且出土遗迹、遗物丰富,较能代表本地区龙山文化遗存的面貌,可命名为后岗二期文化的“孟庄类型”。孟庄类型其族属应该和在辉县活动的共工氏族有关。先商文化时期孟庄的城址则是商部族早期的聚居地之一和南下的堡垒。而到了二里岗下层二期则作为城邑被二里岗文化的精英使用,在二里岗上层一期、二期持续使用,直到殷墟时期才失去其城邑的功能和地位。孟庄遗址龙山文化时期、先商文化和商代“三叠城”的发现,为研究新乡地区古代文明进程演进提供了动态的研究资料。




(作者为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