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派主要刊物梳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9
/ 2

京派主要刊物梳理

李敏

黑龙江大学   150000

摘要;京派刊物的发展见证了京派作家群的发展,同时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进步。京派虽然不是固定的概念,京派的作家也没有确定的名单,但是在京派的刊物上保持了一些共同点。最重要的是保持了京派始终贯之的“纯文学”概念。京派的散文重视文学超脱实际的人生功用,追求散文表现的超脱实际人生的自足境地,重视散文的审美内核,这种独特性让三十年代的散文大放异彩,同时也为后世散文的形式和内容上提供了更多可塑性和可能性。

摘要:京派;纯文学;新文学

一、《骆驼草》周刊:京派生发的前期土壤

《骆驼草》1930年5月至1930年11月,共出刊26期,发刊作品126篇。《骆驼草》由周作人主编,以周作人为精神领袖。《骆驼草》作为北京当时唯一一份综合性文艺期刊,主要撰稿人有周作人、俞平伯废名、冯至、徐玉诺、程鹤西等,是《语丝》的继续,淡化了《语丝》时期的凌厉,归隐书斋,减退了战斗锋芒而趋于冲淡和闲适。专注于草木虫鱼式的趣味闲谈,不仅实践了他们的“自我性灵的自由书写”,还对国民大众进行了常识启蒙。这个刊物的办刊思想十分闲散,有很浓的闲适味道,发刊词表明态度宗旨:“文艺方面、思想方面,或而至于讲闲话,玩古董都是料不到的,笑骂由你笑骂,好文章我自为之,不好亦知其丑,如斯而已。”

二、《大公报·文艺副刊》:历时最长的京派文学阵地

《大公报》是 解放前我国著名的民办报纸,创办于1902年,直到1966年停刊,其《文学副刊》先有国学大师吴宓主持,1933年9月杨振声沈从文接替吴宓的主编之职,给它重新命名,改为《文艺副刊》,从此面目一新。他们的设想:第一,这个副刊要区别于《文学副刊》,要办成纯粹的新文学刊物;第二,要以文学创作为主,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全面发展,鼓励老少作家提笔写作;第三,要设立书评,把文坛的优秀新作及时推荐给读者,使它成为文坛和读者之间的桥梁;第四,很重要的一点,要把它办成北京文坛的文学园地,把北京的作家组织起来,打出北京文人的风格、气质和个性;第五,振兴北京文坛并非要闭关自锁,而要在立足北京的基础上,打破门户之见,只认作品不认人,不管派别和主义,不管北方还是南方,不管左还是右,只看作品本身本身如何,这种立场和《大公报》一向主张自由,活泼的原则不谋而合。《文艺副刊》创刊时没有发刊词,也就是没有对副刊内容、风格、立场的明文宣言。但是在第一期的杨振声的《乞雨》这一篇文章却起着发刊词的作用,表明了《文艺副刊》的文学立场和办刊原则,杨振声把当时的文坛比作干旱的田野,认为需要思想、血泪的灌溉,以及具有实干精神的园丁。

1935年9月始由沈从文、萧乾主编。1936年《大公报》亦在上海出刊,由萧乾一人负主编之职。但即使是在上海,在上面发表文章亦多为北方作家。常供稿的有朱自清俞平伯周作人废名凌叔华何其芳李广田、俪尼、陆蠡蹇先艾靳以冰心老舍张天翼沈从文杨振声萧乾、芦焚、陈梦家、林庚、冯至卞之琳朱光潜李健吾等。1938年8月停刊。

三、《文学季刊》、《水星》文学月刊:为京派开辟新的天地

《文学季刊》1934年1月至1935年12月在北平出版8期后停刊。主编郑振铎章靳以冰心朱自清沉樱、吴晗、李长之林庚等人参编。办刊宗旨可概括为:整理旧的,创作新的,评析国内创作,译介世界文学,"以忠实恳挚的态度为新文学的建设而努力"。《文学季刊》把新文学的建设作为自己的宗旨,把推动新文学的发展作为努力的方向,这种文学宗旨与京派的文学观在精神内核上有交融之处。该刊是30年代中期最有影响的大型文学刊物之一,与上海的《文学》、《现代》齐名,该刊作者阵营庞大,创作、理论、译介都极为宏富。在该刊发表小说的有吴组湘、老舍、巴金张天翼、叶紫、靳以、冰心、蹇先艾凌叔华、芦焚、杜衡、万迪鹤、王任叔鲁彦、荒煤、欧阳山蒋牧良陈白尘艾芜吴奚如、周文、萧军、姚雪垠等;发表散文的有何其芳丽尼李广田丰子恺沈从文等;发表新诗的有卞之琳孙毓棠臧克家废名林庚,此外还有曹禺的剧作,李健吾朱自清、王淑明的书评,朱光潜的美学译介,李长之的古典文学批评,郑振铎吴晗的旧文学整理等。

《水星》诞生于1934年10月,至1935年6月终刊。《水星》它实际上是《文学季刊》的一个副刊,是纯文学刊物,因为有“同一个菜源,只需一副炉灶,一副人手”,但比《文学季刊》更为偏重京派作家。《水星》汇集了京派的散文高手,撰稿人主要有周作人李健吾废名蹇先艾沈从文巴金郑振铎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萧乾、芦焚等,风格淡泊致远。

四、《文学评论》:昙花一现的命运

1934年8月创刊,只出二期,由杨丙辰李长之主编。主要撰稿人有郑振铎、李长之、杨丙辰、季羡林、孙荃等。杂志目标是:“从文艺创作之根本原理原则,建设文艺美学,以文艺美学的应用,而致力于

文艺批评,又以文艺批评的应用,贡献于文艺教育。杂志的立场是:第一我们愿意是健康的,儿嬉是我们所不屑,胡闹是我们所不肯,消闲是我们所不忍。所以第二,我们愿意是严肃的;尽管有的刊物是为的党,为的派,为的帮,但我们认为文学是人类的,所以,第三,我们愿意是公正的。”

五、《文学杂志》月刊;京派最后的“精神后花园”

1937年5月创刊,同年8月停刊,1947年6月复刊,至1948年终刊。该刊停而复刊显示了三十年代政局动荡,自由主义作家越来越严重的时候需要争取更多的发言权。《文学杂志》由出道不久的朱光潜主编,旨在"振作京派"。八人编委中还有杨振声沈从文周作人俞平伯朱自清、林徽因等,胡适常风也出力甚多刊物前期的主要撰稿者有卞之琳、沈从文、老舍、李健吾、林徽因、周作人、废名梁宗岱萧乾何其芳朱自清林庚、曹葆华、冯至蹇先艾俞平伯孙毓棠凌叔华等。

朱光潜在创刊号上所发的《我对于本刊的希望》,是《文学杂志》的创刊词,在这篇发刊词中,他首先批评了文艺的政治化倾向:“拿文艺的做工具去宣传某一种道德的、宗教的或者政治的信条”,都是在走“文以载道”的窄路。那些认为文艺的功用“应该是宣传,一种文艺宣传什么,对于人生就会失去它的价值”的观点是极端的。但在另一方面,他也指出,我们要追求“纯正的文艺”并不是说要为艺术而艺术;纳那些认为“文艺作者可以自封在象牙塔里面,对于他的时代可以是超然的、漠不关心的,用不着理会什么文艺思想”的想法,也是错的,是走上了另一个极端。他提出《文学杂志》的使命就是建设成“一种宽大自由而严肃的文艺刊物”,它应该一方面“认清时代的弊端和需要,进一部分纠正和导向的责任”;另一方面,要做“新风气的传播者,在读者群众中,养成爱好纯正文艺的兴趣和热诚,在“陈腐枯燥的经院习气之中,辟一清新而严肃的境界。”同时,和《文艺副刊》一样,他也强调了态度要严肃,只认作品不认人,避免无谓的文艺纷争。

不难看出,他和《文艺副刊》在性质、色彩、风格上都是一样的。撰稿人基本上也是一致的。

参考文献:

[1]杨义:京派文学与海派文学[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7.10

[2]杜素娟:沈从文与《大公报》[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5

[3]吴福辉:京派小说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1

[4]宫月:《骆驼草》散文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0.6.

[5]郝秀霞.:“京派”刊物在“京派”发展史上的意义[D].厦门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