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跨文化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9
/ 2

高校跨文化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程万智

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110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更为频繁,艺术管理人才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主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艺术管理人才已经成为了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资源,但由于我国艺术管理人才的供给不足,致使中国文化的在外传播受到了诸多阻碍。因此,笔者就高校跨文化艺术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跨文化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旨在为我国文化走向全世界做出一定贡献。


关键词:高校;跨文化;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校跨文化艺术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艺术管理人才滞后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发展

文化“走出去”战略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经济“走出去”战略的延伸,传统的文化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学生在离开学校并进入职场后,业界对知识结构与技能的需求与学生的掌握情况有着一定的差距,学生需要通过职场中的不断实践以提升自己。刚毕业的高校学生在专业素养及文化底蕴方面距离国际化人才仍存在一定的距离。中国艺术管理国际化人才滞后不仅仅表现在质量方面,也表现在数量方面,我国高校每年所培养的能向外输出的学生数量有限,对于跨文化交流来说杯水车薪。因此,我国在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的规模及质量方面均是相对滞后的。

(二)中国艺术管理人才“规模化”扩充受限

艺术管理人才涵括的专业较广,包括:戏剧专业、国际关系文化专业等,许多文化产业方面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跨文化交流的素质,但并未接受过艺术管理训练,如何将这些潜在的学生转化为艺术管理人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对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和转化机制主要包括院校培养、工作培养以及人才引进,但我国在这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国家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视程度大大提升,为响应国家的政策,许多高校开始应急地培养文化软体,但由于缺乏课程建设经验,只是单纯的将管理类课程及艺术类课程进行拼凑,缺乏科学的教学体系。同时,由于高校教师招聘对学术基础要求较高,许多具备丰富艺术管理却缺乏学术基础的人员无法任教,进而导致艺术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与实际需求相脱节。在人才引进方面,在工作中缺乏相关政策支持,缺乏针对于艺术管理行业的引才机制,导致跨行人力资源转换不足。

(三)中国艺术管理人才素质“国际化提升”受限

对于艺术管理专业学生来说,必须具备一定的国际化素质,而国际化素质的提升不仅仅要依赖于高校的培养,更需要借助于不断地实践。通过不断地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融合,从而推动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与学习,国际化素质在“理论—实践—理论”这一模式下得到提升。大多数在校学生缺乏实践的机会,即便得到实践机会,也无法接触到更为核心的工作,无法有效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在就业过程中,也常常因为缺乏实践经验而被拒绝。我国艺术管理专业与行业的联动机制并不成熟,学生的自身素养及实践能力较差,毕业后无法找到令人满意的工作。同时,各高校对教师国际化能力的培养也十分重要,大多数高校无法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在课程设置、教材编撰、师资建设等基础性问题方面基础较差,限制了艺术管理专业学生国际化素质的提升。


二、高校跨文化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一)实行“双导师”制,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实行“双导师”制要求一位导师负责理论教学活动,另一位导师负责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更为有效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艺术管理人才培养顺应跨文化交流的重要举措。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较为常见的问题包括: 翻译不畅、海外渠道资源稀缺、信息不对称。中华文化若想成功“走出去”,必须做好文化艺术管理人才建设,依赖于中间商、海外华人当翻译的效果大打折扣。“双导师”制是一种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教学方式,在不断的实操中锻炼学生的行动能力,国际化素质在“理论—实践—理论”这一模式下得到提升。

(二)在互联网环境下拓展新型授课形式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为各个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会与可能性,基于互联网开展新型授课方式,可以有效的扩大授课面,增加授课时间,使高校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了解跨文化交流的相关信息,对传统的教学课程起到补充作用。

(三)建立与完善业界与院校的实践联动机制

文化艺术管理应届生在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后,常会受到知识落差、技能落差的影响,这反映出高校课程设计与业界需求间存在一定差距,高校学生在校内未经过实践,无法合理的运用所学知识,并成为了就业的障碍。因此,建立与完善业界与院校的实践联动机制是必要的。一方面,各高校应积极推行校企联合,为学生增加实践的机会,企业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实现理论知识的提升。另一方面,各高校应当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项目,挑选学生负责基础性工作,帮助其了解国际艺术组织的形式、工作流程等。

(四)整合资源,多地联手打造合作与教育平台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交通与通讯方式更为多样化,信息与资源的流动速度大大加快,通过多地联手打造合作与教育平台,可以实现对文化艺术资源的有效整合,让分散的艺术管理教育及实践资源聚集,从而提升高校的艺术管理人才培养能力,帮助艺术管理专业学生完善自身素质。

(五)根据实际情况划分人才种群,提高课程设置专业性

为了满足艺术管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各高校可以基于实际情况划分人才种群,举例来说:耶鲁大学戏剧学院下设十二个专业,将与戏剧表演人才群落划分为十二个人才种群,包括:表演人才种群、舞台设计人才种群、戏剧批评人才种群、剧院管理人才种群等,针对不同的人才种群采取差异化的培养方案,可以避免课程设计的冗余与杂乱无章。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与国之间文化作用和影响愈发明显。通过推进高校跨文化艺术管理人才培养,可以有效解决文化传播过程中因信息编码与译码差异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打造国际化、专业化的艺术管理人才队伍,不仅仅可以将文化作品带到国外,更能引起他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欣赏与认同,使中国文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走出去”。


参考文献

[1] 骆慧敏. 中外合作办学下高校跨文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山西青年, 2020(15).

[2] 刘筱筠. 浅谈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模式[J]. 东西南北, 2019(15).

[3] 方立, 宗杰. 跨文化背景下的地方高校本土化口译人才培养策略探究[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9(6).

[4] 吴静, 陆敏.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贵州省高校跨文化人才培养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0, 019(004):185-186.

作者简介:程万智(1980-07),女,汉族,籍贯:重庆万州,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