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策略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9
/ 2

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策略探析

陈茁

上海艾肯联合建筑规划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上海 201100


摘要:乡村旅游是以村庄野外为空间,具备人文无干扰和游居野行特色的旅游形式,被视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突破口,同时也是贫困地区扶贫攻坚的主要渠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是一时代背景下,为充分发挥旅游资源条件优势,扶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本文对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进行探讨,提出具体的基础理论与规划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策略

一、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理论

1、需求供给理论

乡村旅游市场的发展本质在于对需求与供给关系的调整,二者相互依存,通过综合采取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策略,从环境、价格、 资源等多维度来刺激旅游需求,使得游客具备为旅游活动进行开支的意愿,在规定时间范围内支付一定价格来获取乡村旅游产品与服务。与此同时,旅游供给具备客观发展规律,随着资源环境、旅游价格等因素的变化,所推出乡村旅游产品及服务的供需关系将随之改变。

2、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指导思想,主要体现在环境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两方面。首先,在满足游客旅游需求的前提下,做到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如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和挖掘乡村生态休闲价值,将生态无破坏作为乡村旅游的特色,减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其次,通过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来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城乡交流机会,尽可量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优化完善产业结构来增加就业岗位。最终,实现改善当地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统一发展的目的。

3、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基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得知,乡村旅游地的发展演化将依次经历探索、早期、发展、稳定、衰退和复苏六个阶段,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自然资源与传统乡土文化的变化,乡村旅游地的吸引力持续降低,难以长久生存。因此,在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时,工作人员应通过创新产品、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宣传、完善设施设备等方式,尽可量延长旅游地的实际寿命,延缓衰退阶段的到来,赋予乡村旅游项目全新的发展活力。

二、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策略

1、灵活应用自然景观

在乡村旅游业发展期间,需要保护原汁原味的乡村本色,在自然资源基础上营造自然景观,重点突出乡村的天然、清新、绿色的环境氛围,为游客提供闲情野趣。具体来讲,则是同时兼顾旅游地空间中的自然属性和乡土文化内涵,使得区域环境和生态景观二者完美融合。例如,在湖北十堰云龙谷旅游度假区项目中,严格遵循因地制宜和因势利导原则,立足于度假区内各的资源条件与开发条件,尊重地形地貌等先决条件,利用规划区内本地资源,科学布局,发挥本土文化,在其基础上融入文化资源进行创新型再利用,禁止对自然资源进行肆意改造。

2、开发人文社会资源

与其他旅游形式相比,乡村旅游的核心优势在于,向游客提供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以游居野行为特色的村野旅游产品,游客前往乡村了解当地的礼仪风俗、乡村民情,为其构筑“田园乡村梦”。因此,在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时,必须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特色优势,积极开发当地的人文社会资源,在自然资源与农业产业结构基础上营造休闲度假景区,将田园农耕、地质科考、民族风情等元素进行有效整合,以此来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艺术格调和旅游价值。

例如,在十堰市茅箭区茅塔乡坪子片区漫谷公社项目中,整体定位为文旅康养特色小镇与新型田园综合体,将形象定位为田园生活慢谷与康养旅居福地,致力于打造轻资产、软开发、强体验、多业态的山野旅居生活度假地,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空间的互动体验式融合。与此同时,在乡村旅游地的平面规划设计方案中,将乡村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结合为整体规划思路,采取“三区一带”的架构形式,将旅游地划分为文化养生区、田园休闲区、生态教育区三个区域,通过水系生态带与服务节点加以连接。

3、开发探索旅游项目

与其他旅游形式相比,乡村旅游本质上属于资源型旅游,将自然资源与人文社会资源作为乡村旅游的核心结构,为游客提供观光采摘、农家乐、观赏经济植物种植、蔬菜瓜果消费等产品,简单来讲,则是将乡村的生产生活资源与自然资源经过改造后转换为具备观光体验与休闲价值的旅游产品,这样的开发建设虽然在项目初期取得了显著的资源吸引效果。但随着时间推移,游客的吸引力会持续下滑,致使乡村旅游项目迈入停滞与衰落阶段,这也是乡村旅游项目的发展局限。为解决这一问题,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工作人员应通过科学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持续为乡村旅游项目注入全新的发展活力,使乡村旅游资源具有成长性特征,持续探索全新的旅游项目,覆盖传统的旅游资源内容,保持项目良好的旅游资源吸引效果,藉此实现乡村旅游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例如,随着体育产业的完善,在乡村旅游地中开发山地自行车、摩托车与越野车等娱乐型赛事,修建专业的山地赛道,实现静态旅游景观和运动景观的系统性结合。

4、继承与发展传统乡土文化

乡土特色是乡村旅游项目的主要优势,如果乡村旅游项目呈现出城市化倾向,将无法突出与保持自身的特色,难免有舍本逐末之感。因此,在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时,无论是开发探索全新的旅游项目,还是创新旅游产品与提高服务质量,都需要将传统乡土文化作为内核,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着重突出乡村的天然、绿色、纯朴的环境氛围,深入挖掘乡土文化与特色景观,充分发展乡村旅游魅力。此外,我国多数乡村旅游地存在产品内容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完全参考国内外成功项目案例,根据现有经验直接将乡村的生产生活资源与自然资源转换为旅游产品,忽视了对旅游产品设计深度的挖掘,使得所开发旅游产品并不具备自身特色,也无法将旅游产品有效转换为对游客的吸引影响效果。而在十堰市茅箭区茅塔乡坪子片区漫谷公社项目中,结合中国古老的山水情结和现代的生活方式,追求自然而非人工自然的设计,实现产业多元化多层次融合共享,打造低碳社区计划,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空间的互动体验式融合,充分体现了自身特色。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配套设施是乡村旅游产业与所提供产品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基础设施配置不完善不合理,将对乡村旅游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例如,在部分乡村旅游项目中,并未规划停车区域,车辆随意停靠在路边,造成路面拥挤交通阻塞,同时,会以此为诱因滋生收取高额停车费与计费标准不明确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在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方案中,需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方面,为延缓乡村旅游地的停滞与衰落阶段的到来,需要不断推陈出新,通过配置全新设施来进一步开发自然资源与人文社会资源,以此来增强旅游地的吸引力,如增设大数据平台、新能源充电桩、乡村马场、运动竞技馆,开发集疗养、运动建设、娱乐等产品为一体的乡村度假区等。另一方面,对乡村旅游地现有设施设备进行完善,如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改进乡村旅游厕所、生活垃圾及污水的治理。强化乡村综合服务能力;更新智能标识系统,构建远程监控系统,为游客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结语:综上所述,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将乡村旅游业作为新农村的重要产业。因此,在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方案时,应积极落实上述发展规划策略,坚持走特色化、品牌化与规范化的一体化发展道路,实现对区域旅游资源的高效开发与深层次挖掘。

参考文献:

[1]余晨阳,张玥,陈瑞琳.试论农家乐旅游特色化发展[J].改革与战略,2012(8):106-110.

[2]赵承华.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2012(1):13-15.

[3]李霰菲.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探析——以福建省宁德市为例[J].北方经济,2012(19):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