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8
/ 2

新形势下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张彩弟

(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金装镇中心小学,广东 肇庆 526532)


摘要: 农村小学教育中德育是教育工作的重点,为了使农村小学德育教育有效开展,应从当前农村小学德育现状分析,将学校、家庭、社会联合起来,使学生在三方德育教育引导下,养成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培养高尚的道德品格等,从而使农村小学生在积极有效的德育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与进步。

关键词:农村小学;德育工作;方法和途径


新形势下,若要推进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工作顺利开展,我们应该从农村小学阶段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特点出发,积极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力量,积极探寻德育教育科学有效的方法,使学生既能够掌握德育理论知识,还能将德育精神根植于内心,并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形成积极的影响[1]。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常引导学生进行德育反思,使学生以德育教育的内容为标杆,突破传统的农村小学德育教育方式的桎梏,从而达到农村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更有效性。

一、当前我国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现状问题

(一)德育教育缺乏有效方法的支撑,教育目标不够明确和具体

在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中,教师缺乏具体的德育教育方法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感知能力已经上升到一定层次,对于知识的学习亦追求个性化发展,一方面需要教师从学生理解与接受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兴趣引导下积极探索,达到对知识的更有效学习。实际上,传统的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中,教师的教学常常停留在德育知识教育的表面。如讲述小学生需要遵循的道德规范,将其中的条框向学生讲解,或要求学生对规章制度进行背诵。虽然背诵这些准则内容对于小学生而言不是难题,但德育教育的重心仅仅是背诵知识,学生没有理解其深层次的意义,不知晓提升自身德育素养对学习、生活及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由于教师缺乏有效的德育教学方法的支持,使得农村小学德育教育效果不理想。

(二)学校和教师对农村小学德育教育重视程度不足,教育理论缺乏实际联系

从学校教育层面分析,农村小学德育教育面临的问题是学校和教师对农村小学生德育教育重视程度不足。除了缺乏科学有效教学方法的支撑外,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仅停留在理论认知表面。如教育缺乏有效的考察方法等来验证学生是否掌握了德育知识内容,对教师的德育教育教学效果亦没有一定的考核办法。众所周知,学生接受德育教育应该以德育知识内容为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准则和努力方向,并以此为标准付诸实践应用。但由于学校对学生德育教育不够重视,没有明确有效的德育教育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性,使得我国农村小学生德育学习缺乏理论联系实践。

(三) 农村家庭在孩子德育教育中没有发挥积极的作用,家庭德育教育缺失

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问题体现在农村家庭教育方面,很多农村小学家长迫于生活压力,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关注度不高,对孩子德育教育也不够重视。从而农村家庭环境因素致使农村孩子德育教育缺失,农村小学生德育意识淡薄。家庭对孩子德育教育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果家长在学生德育教育方面没有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引导与督促,学生便难以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如与他人沟通交流存在问题,或在重要场合下礼仪意识缺失,面对困难抗挫折能力差等。家庭教育中家长充分重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孩子不但能够在学科知识学习上不断进步,通过家庭有效的德育教育监督和引导,能够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新形势下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策略

(一)充分发挥小学学科教学优势,更全面、深入地向学生传递德育知识

在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中,若要实现德育教育的有效性首先要有强大的知识理论支持。那么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明确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小学各学科的教育优势,积极培养学生德育意识、提高德育素养,给予学生最直接有效的德育教育。如小学语文学科中,许多文章都富有德育教育的意义。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将相和》为例,课文内容为:在秦、赵两国矛盾背景下,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进行故事展开。将蔺相如的人物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讲述人物之间发生的故事“完璧归赵”、“绳池之会”、“负荆请罪”,学生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通过故事情节便可以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内容。如人物着眼大局,为国为民,培养学生爱国精神,树立为人民服务意识;生活中意识到错误要积极改正,学习反思自身行为。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蔺相如的精神品质,再从廉颇前后态度变化中学习其以国为重,及时反思自己并做出改变,向对方诚恳道歉的精神品质。语文学科中,文章多富有德育教育的内容。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中,教师可以发挥学科教育的优势,补充德育教育的不足,从而发挥德育教育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注重引导学生德育知识学习理论联系实践,在实践中强化学生德育认知

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中,分析现状发现学生的德育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其德育理论知识亦很少联系实践。如学生不具备利用所掌握的德育知识反思现实问题的重要能力,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也没有做到以德育内容为标杆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师应教育引导学生通过德育所学,对周围发生的事件等进行客观、正确的判断,以德育所学形成分析能力。基于此,农村小学教师在实际的德育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德育知识学习理论联系实践。针对进入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其思想意识发展逐渐成熟,表现为对自我理想实现等重要规划初具形态。教师德育教育顺应农村小学生发展的实际,在德育教育中,注重引导学生德育学习联系生活。教师打造新型德育教育课堂,针对德育内容和教育目标,活跃德育教育课堂氛围。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内容为例,教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等角度出发,结合德育内容进行教育实践。烟酒充斥于生活中,毒品让许多家庭支离破碎。教师结合本课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问答比赛,明确烟酒毒品之于我们的危害,坚持远离烟酒,毒品坚决不碰的原则底线。教师鼓励学生向村民传播吸烟危害、让他人远离二手烟等主题宣传,通过自身德育内容所学联系实践积极影响他人。树立学生德育学习信心,形成内化动力。

(三)做好农村学校与家庭的德育教育合作,双方共同促进学生德育素养提升

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中,为了提高德育教育的更有效性,应该注重农村学校与家庭的德育教育合作。学校可定期组织家长学习德育教育内容,教授家长具体的教育引导方法,学校也能够从家长这里更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及思想发展状况,从而做到更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如学习“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的内容,未成年人受法律保护,进入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在国家法律的保护中。因此学校可对农村家长进行相应的法律法规教育,使家长明确自己的孩子是受法律保护的,家长应该尊重孩子、教育培养与关爱呵护自己的孩子,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发挥德育教育优势,提升孩子德育认知。通过家校合作提高农村家长的德育教育意识,使其用科学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使孩子在充满爱和德育氛围的家庭环境中提升德育认知,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

结语:针对小学五、六年级学生的德育教育,应积极调动学校、教师、家庭三方面的力量,注重学科教育,提升家庭关注等,对学生展开更有效的德育教育,使学生的德育知识学习联系实践,强化德育认知,实现小学德育教育的更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景国. 新形势下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9, 013(0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