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故事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8
/ 2

浅谈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故事教学

姜皓

重庆市正安街道中心小学 重庆 开州区 274015

摘要:目前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主要是在数学课本中,以学习数学课本知识为主,但是教材中对于数学史和数学故事的讲述较少,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教师需要以教材内容为基本,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让学生在数学故事中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升数学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故事教学

引言

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提出个各个阶段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强调学生的个人能力和个人品质的全面发展。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数学故事多以自主阅读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并没有重视数学史和数学故事的背后的意义和价值的探究,本文将探讨数学故事在小学数学中实际运用。

1数学故事在教学过程中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故事编排有着其特有的作用,旨在帮助学生形成有兴趣引发对于数学学习的思考探究,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利用好这一部分的故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到知识的“生长点”,先让学生对于抽象的数学知识产生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例如,在讲解“牛吃草”问题、追及问题等内容时,数学故事能够为学生提供场景,让学生具体感知到具体问题,促进学生解决问题。

故事性的教学还能够帮助学生追本溯源,从数学史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由来,把握发展规律从整体角度理解数学知识,这种理解是高于单纯的知识点讲解。同时还能够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的严谨性,每个知识点的形成都是经过不断的演变和实践才形成真理,体现数学知识的和谐统一。

数学故事还可以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中西方传统文化。数学从古至今都是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是密不可分耳朵,各个国家的数学家也为数学教育的发展留下了璀璨的光辉,数学教学中不仅需要关注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还需要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学有所用,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将实际生活和所学知识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魅力,使得知识和文化都得以传承。

2数学故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2.1数学故事在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知识和数学史是不能够割裂开来学习的,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只是强调学生理解数学概念,通过图形、符号、文字等内容的表述,但是没有数学发展历史的支撑,学生不能够感受到数学的演变进程,不能够对现有的知识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只有数学知识和数学史的结合才能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的概念是抽象的,需要教师将抽象的概念和知识转变成丰富有趣的形式辅助学生理解,那么故事教学法就是有效方式之一。

例如在讲解自然数时,教师可以首先提出一个疑问:假如我们现在生活在原始时代,今天我们一起出去打猎,可是打来的猎物太多,用什么办法可以记录打来的猎物具体有多少呢?并规定不能使用数字,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自然数的概念。在这个讨论过程中,学生就会开动脑筋积极想各种办法来进行计数,其实这个过程就是模仿自然数形成的前期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数学的来源本身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最后讲解在我国古代还有哪些计数方式,增加学生的数学历史知识,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再如在我国古代涉及到小数和分数内容的书目有《孙子算经》《九章算术》等内容,在讲解过程中也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建筑、古诗词、戏曲等,还体现在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再如在讲解黄金比时,除了讲解黄金比的来源,还可以给学生展示符合黄金比的艺术作品,如《蒙娜丽莎》的脸部构图,《最后的晚餐》画面的比例部分都是符合黄金比的审美的,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而让学生感受到学科之间的融合贯通。提升学生的数学探究兴趣。

2.2数学故事在数学命题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学习中,很多法则、定理、性质、公式等内容都是在概念的基础上推理出来的,教师在课上讲解数学故事或者数学史,有助于学生对于命题验证的正确推理,更容易理解命题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性。小学数学教材中采用的命题是欧几里得算法、运算律、运算法则等内容,在数学发展史上主要的两个公理体系——欧几里得几何体系和皮亚诺算术体系,其中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中的几何体系一直沿用到今天,他提出的5个一般概念和5个公设,例如:等量加上等量之后仍然相等;与同一个量相等的量也彼此相等;等量减去等量之后仍然相等;任何两点之间可以画一条直线等等。通过这样的逻辑关系的解读,学生对于随后这些概念的运用会更加灵活,这些也是数学学习中的基础。而皮亚诺算术体系中确定了0是自然数;0不是任何自然数的后继数;每一个确定的自然数,又有一个确定的后继数,这个数也是自然数,例如1的后继就是1+1,是2,2的后继是2+1,是3,以此类推,这样的课堂形式能够受到学生的欢迎,让学生了解数学史,了解数学发展的过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对数学的探究兴趣。

2.3数学故事在数学结构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知识结构现在也被大多数人成为知识树,或者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概念等内容根据各自之间的关系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更好地了解各个知识之间的关系,这一教学要求对于教师自身水平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但是以目前的教学情况而言,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最难的就是需要教师明确清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并采用合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梳理简单的知识体系,用数学家的小故事或者是数学发展史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反思总结的能力,这一能力是素质教育下对于中小学生的要求,是随后学习探究更深入知识的基本技能,进而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思维能力。

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素养,不是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点的掌握和试卷上的分数,更应该体现在学生对于数学发展史、数学家生平贡献、数学精神等内容的掌握,这些才是新课标改革中对于学生学习的核心素养要求,数学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需要众多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的共同创新和努力。

参考文献

[1] 赵丽.故事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发挥的作用 [J]. 课程教育研究. 2020(15)

[2] 林桂娟.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故事的应用之我见 [J]. 好家长. 2019(54)

[3] 谢丽君.数学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文理导航(下旬). 2019(04)

[4] 陆森.故事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J]. 中华少年. 2019(10)

作者简介:

姜皓(1968年11月),男,汉族,重庆市开州区人,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