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位置切口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治疗白内障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7
/ 2

不同位置切口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治疗白内障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李晓琳

大庆眼科医院 (黑龙江 大庆) 163000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位置切口手术治疗用于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治疗中的效果。方法:从2019年8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白内障患者中随机选足额66例研究,依据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分别33例。对照组于颞上方角巩膜做手术切口,实验组则于角巩膜缘上做手术切口,对比效果结果:结果显示,对照组临床治疗效果要比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稍差,P<0.05。实验组治疗前的视力为(0.22±0.02)D,对照组治疗前的视力为(0.21±0.03)D,对比无差异,P>0.05。实验组治疗后的视力为(0.78±0.01)D,对照组治疗后的视力为(0.41±0.05)D,对比存在差异,P<0.05。结论:对白内障患者于角巩膜缘上做手术切口,其临床治疗效果更好,且患者的视力恢复情况良好,患者的治疗效果较高。

关键词:不同位置切口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临床治疗


白内障作为临床中比较常见的眼科病变,该病是导致机体致盲的关键因素。并且,该病与辐射、外伤、代谢异常以及免疫异常等因素相关[1]。此外,患者存在的局部营养障碍、老化等因素,也会诱发晶体功能发生代谢紊乱的情况,进而导致晶状体蛋白质发生浑浊变性的情况[2]。白内障患者早期会表现为视物模糊,随着病情发展,患者的视力显著降低,极易出现视力丧失的情况,是临床致盲的关键因素[3]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9年8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白内障患者中随机选足额66例研究,依据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分别33例。验组研究人员的年龄范围主要集中在45-92周岁,平均年龄范围则大约为(73.84±2.69)周岁。对照组研究人员的年龄范围主要集中在45-92周岁,平均年龄范围则大约为(73.92±3.23)周岁。对两组研究人员的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后,发现P>0.05,两组研究人员具有可比性。本次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1.2纳入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1)患者符合临床白内障的诊断标准。(2)符合手术治疗适应证。(3知晓实验,且同意。

1.2.2排除标准

(1)存在恶性肿瘤疾病的患者。(2)存在严重全身性疾病,或存在对患者预后具有影响的相关疾病。(3)存在眼部外伤史或继发性青光眼等疾病。

1.3方法

对照组于颞上方角巩膜做手术切口,将其剪开后止血、手术。

实验组则于角巩膜缘上做手术切口,并辅助做一个一字形隧道切口,在患者的前房内注射黏弹剂,随后对患者撕囊镊做一个连续环形撕囊,并扩大实际的切口,保证内外切口的长度,并将侧切口位于主切口左侧90°透明角膜的位置。

1.4观察指标及效果评价标准

对手术治疗后的患者进行随访3个月,3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的视力恢复情况,恢复光感且视力在0.5-0.4的为显效,恢复光感且视力在0.3-0.4内的为有效,患者的视力低于0.3并未恢复光感则为无效,最终对比实际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人数/总人数*100%。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视力情况。

1.5统计和分析

数据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3.0分析,计算型指标则以例(n/%)表示,并使用x2值检验,计量型指标则选用均数±标准差(`x±s)描述、同时采用t检验。P<0.05,则代表本次实验的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临床治疗效果

实验组研究人员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人员的临床治疗效果,且P<0.05,详细见表1。

1 治疗效果{n/%n=33}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实验组

33

7

20

6

27(81.82%)

对照组

33

5

14

14

19(57.57%)

x2

-

-

-

-

10.8820

P值

-

-

-

-

P<0.05

2.2视力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的视力并无显著差异,P>0.05。经过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视力存在显著差异,P<0.05。详细见表2。

2 视力`x±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视力(D)

治疗后视力(D)

实验组

33

0.22±0.02

0.78±0.01

对照组

33

0.21±0.03

0.41±0.05

t

-

1.5932

41.6842

P

-

P>0.05

P<0.05

3 讨论

白内障主要是指人体由于各种原因,致使患者晶状体出现代谢紊乱,最终患者晶状体出现蛋白质变性并且发生混浊的情况均成为白内障,由于晶状体变得混浊,光线无法正常投射到视网膜上,致使患者出现视物模糊的现象[4]。当前临床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且当前主要为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植入手术等为主,但仍存在部分治疗局限性。临床研究显示,不同切口位置的手术可气道不同的治疗效果。

结果为:实验组研究人员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人员的临床治疗效果,且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的视力并无显著差异,P>0.05。经过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视力存在显著差异,P<0.05。

综上所述,将角巩膜缘上做手术切口作为白内障摘除术患者的手术位置,可以改善患者的视力情况,其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姚辉,徐兆宏,孙文涛,朱萍. 不同位置切口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治疗白内障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 医学综述,2019,25(18):3715-3719.

[2]何碧华. 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中不同位置切口治疗白内障的临床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2019,26(14):173-175.

[3]许俊艳. 不同位置切口对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与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J]. 河南医学研究,2017,26(21):3960-3961.

[4]郑军. 对比不同手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老年白内障患者的治疗效果[J]. 中外医疗,2017,36(14):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