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关于将灵感量化的教学思路改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3
/ 3

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关于将灵感量化的教学思路改进

李睿璟

成都工业学院 611730


摘要: 本文是笔者立足于成都工业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切实情况,思考并探索在创意类课程中教师对灵感的引导方式改进的阶段性实践成果。文中指出目前在艺术创意类的课堂中普遍存在将灵感、火花一类的现象解读为“感觉”的问题,笔者认为这是由于没有将灵感与灵感产生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而导致的问题。作为创意类的行课教师应该科学合理地分解灵感的本质与质变基础,并将研究结果对学生在课堂中进行量化式输出,使学生客观地认识到灵感的本质与生成要素,从而为学生自身的创意思维建立稳固框架。本文将针对以上问题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关键字:教学改革 创意量化 思维培育


一 创意类专业课程对灵感的培养存在的问题

艺术创作的本身是感性的,这是我们认识它的前提。我们面对艺术作品的时候时常为那种意外的视觉效果与呈现方式而感到惊讶,甚至在当你不能完全理解艺术家的表达意图的时刻也无法停止对某件艺术作品的喜爱,这说明艺术本身具备调动人类感性素质的功能。也因如此,我们所见诸多艺术家都是性情中人,许多艺术类专业的教师同时也是艺术家(特指创作者),因此这一部份老师自然具备艺术家的感性特质与发散思维,在创作中忠于流动的情感变化,不习惯去总结与量化灵感成因与感性因素,其原因在于:对创作者而言,对感性的捕捉是非常渴望且敏感的,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们也乐于享受这种感性的过程,以至于会担心一旦将自身艺术感受具体化、数列化了以后这种连绵的感受便难以持续。这种心理活动是创作者进行创作活动时候的特色,单就艺术创作来说十分可贵。

但是,作为老师如果以“感受”“味道”“感觉”等一系列感性式的意向作为养成灵感的唯一方式输出给学生,在教与学的本体过程中便会产生诸多的问题,特别是在向低年级学生输出的过程中问题表现得尤为严重。低年级的大学生尚处在入门阶段,对于造型与审美的基础框架尚未建立完成,对于感觉与感受的认识缺乏理性客观的理论基础,对于老师所说的感性类词语的理解云里雾里,在自己的学习实践中难以找到有价值的参考坐标,从结果来看很难达到提高审美素质与造美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

因此作为艺术设计类的老师需要潜下心来对灵感做出科学的分解,将灵感的产生与获得做出量化式的教学输出,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创意思维之中。为此,笔者有以下思考与实践总结。

二 创意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灵感的改进措施

  1. 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掌握新技能的过程规律

美国心理学专家威廉·詹姆斯总结过这样一个概念:播种行动,你收获的是习惯;以习惯播种,收获的是性格;以性格播种,收获的是命运。换言之,我们现在的思想状态,很大程度上是自身习惯的外化。培养一个好的有益于创意的思维习惯,需要打破我们固定且对创意无意义的模式,这往往需要耗费我们自身很大的能量。我们应该在创意思维的课堂中向学生详细地介绍这一点,任何的意识型态都有物质基础作为载体,虽然我们现在对大脑的了解比起大脑本身的运行机制少之又少,但是从框架上我们的医学专业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大脑是一个拥有几乎上千亿神经元的网络系统,它的运行特性是喜欢用最少的能量消耗去完成事情。当我们去执行一个熟悉的习惯,意味着我们大脑中的某些神经元已经连接在一起,对所需信息进行了一系列的加工,而对于一个陌生的思维习惯的建立,我们的大脑还没有激活相应的神经元结点,为了让这些神经结点激活并连接起来变成我们脑海中熟知的事物,这就需要去学习新的内容、去积累新的视觉经验、去思考其他艺术家的创作逻辑、去锻炼自己手脑合一的能力,在陌生到熟悉这个激活大脑神经元的过程中,只要我们能够克服当中的困难并且坚持一个习惯在21天以上,习惯养成的基本要素就已经具备,随之而来的就是获得新的技能并愈发轻松地去“运行”它们。


(二)引导学生建立正反馈循环创作机制


每一个行为的背后有两个支点,爱或恐惧,非此即彼。实际生活中无论在人际交往、专业学习或是创意思维中,我们的每一项活动每一个环节背后的推动力都是这两个支点。恐惧的支点包含:自卑、自责、焦虑等,爱的支点包含:肯定、和解、鼓励以及赞美。作为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老师需充分地认识到这种逻辑支撑,应该结合医学与心理学作的原理共同建立对学生的创意引导。

具体到创意状态上,当人在恐惧的支点支配下的时候,自我定位与自我判断会降低,更加难以肯定自己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潜在的创造力会受到极大的抑制,甚至出现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心态,对于创造力的激发是极为有阻碍的。相反,如果当一个人是在被爱的支点支配的时候,首先会感受到被关爱被肯定,自己的自信心也会逐步提升,在柔和与正向的状态下潜在的创造力更容易被激活,从而敢于表现自己的想法与感觉,由此步入创造力的轨道。

在现代医学中,神经科学家称其为“奖励系统”,当进入自我奖励的思维之后,奖励系统得到刺激,脑内会释放出一种叫做“多巴胺”的神经递质,多巴胺存在于人体内的多处位置,当某件事物引发了一个人的自我兴奋和愉快感受的时候,多巴胺就会开始发出信号,刺激大脑,在生活中人们在运动、恋爱、享受音乐与绘画作品的时候,人体会分泌大量的多巴胺以此来肯定自己的行为。这种递质能够使人感受到开心和兴奋,导致人会逐渐依赖上这种感觉并出现上瘾的状况,在艺术创作中这种长期上瘾的状况对创造力的挖掘与落实是有效的,这便是在创作中正反馈循环机制的体现。

当人在焦虑与自卑的时候,创意的桥梁难以搭建,奇思妙想与我们会在我们自身的焦虑与不安中渐行渐远。反而,如果自己有一点进步就自我肯定或者被老师肯定(客观适当的肯定),那么会激励学生主动地探索下一个阶段的挑战,正反馈“创意土壤”便建立完成。因此,在艺术创意类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向学生普及这种正反馈循环机制的模型,从心理运作的角度带领学生理解自身,从而使学生从主观活动的角度去理解激发创造力的心理环境。

  1.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思维的类别与思维的特点

理解信息的是大脑,而不是眼睛。思维是一种肉眼看不见的程序,但是是我们认识世界、创造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内在程序,它无时不刻地指导着我们的判断、心态与行为,是人类一切具体活动的根源。但是,由于塑造思维、激发思维的环境不同条件不同,每个人的成长背景也不同,人与人的思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并且一个人的思维在不同时间段又有不同的倾向。在艺术设计中常见的思维类别有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性思维与逆向思维四大类。

(1)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我们通过感知形象、类比形象、联想形象从而获取对外界的信息捕获,例如对外界色彩、形状、声音、结构、质感等现象进行分析、分解、提取,并整合其内涵属性关系。形象思维具有具体性、细节性、直观性、可感性等显性特点。在设计艺术的学习中作为一种思维技巧广为应用。如已故建筑大师扎哈·哈迪得的建筑物作品(如图6-1)利用软件模型将生活当中鸟类展翅飞翔的动态感受,通过提纯概括的手法,提取其形态的“力象”,用设计语言概括为几何形象,轮廓的线感、面的起伏、体的光影交织形成了建筑物展翅腾飞的艺术形象,给人以视觉的联想。

(2)直觉思维。直觉思维就是以直觉为依据,认识、判断事物和创造结果的一种思维方式。直觉思维又称灵感思维,无须经过理性的分析(或不必分析),凭借直觉而突然领悟的思维活动。直觉思维并非是空穴来风或感性游离的结果,而是在丰富的经验、敏锐的观察力、高度的概括力基础上及逻辑思维的积累之后,凭人类的直觉用猜测、跳跃、压缩而进行的快速思维方式,它属于潜意识性思维。因此,直觉思维也称之为灵感思维或顿悟思维。

(3)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或多向思维,从思维活动的指向上进行的多角度、反方向的、多维立体的思维过程。发散思维特征是尽可能向多个方向扩展,求得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结果。它是一种不受常规束缚、寻求变异、寻找多种解题途径的思维方式。具备发散思维的人往往不会满足于现成的模式或是既得的答案,它用“以变应万变”的设计策略来处理不同的问题,并且重视偶发的痕迹。与传统的思想、观念理论寻找相反的方向进行思维,其实质在于冲破传统的束缚。利用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法,得出不同寻常的解决方案。

(4)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顺向思维的反面,又称为反向思维、逆反思维或目的性思维方式,是指从反面(对立面)或目的面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思维过程,特点是具备非常规性,往往另辟蹊径突破定势,获得独到的见地。总所周知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正好体现了逆向思维的思维过程。大部分人的想法是怎样让人离开水,而司马光思考如何让水离开人。

逆向思维是获取创造力不可获缺的思考方式,例如索尼公司曾经出过反向视野电视这款产品。他的诞生过程是反向思维的产物:某日,索尼董事长井琛大去理发,面对梳妆镜他看到镜中的电视呈现的形象是反的,于是他开始思考制造一部从镜子中看到是正面视野的电视机。这种电视面市后受到理发店的欢迎,更为有趣的是羽毛球和乒乓球运动员十分喜爱,他们可以从这种电视上分解出左手握拍的运动员的旋球技巧以及发力技巧,有助于成绩的提高。这便是逆向思维带来的设计价值。

以上这六种常见思维方式能够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思维特点,并从自身的思维特点中挖掘可以开发的思维空间。

(四)引导学生打造具备个人特色的工作空间

例如,在中国仰韶文化中精彩的仰韶彩陶艺术,我们可以看到器物表面有丰富的纹饰,以鱼纹、蛙纹、蝉虫与水波纹为代表。为什么会以这类的纹样呈现为主呢?因为当时的社会生产以农耕为主,人类逐水而居,在水边劳作与生活,能够长时期(连续的)静态地观看水域生态,这点非常关键,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轻松地接触不到水域景观与水生动植物,那么这些内容自然不可能成为人的关注点。相反,雪山景观、高原生长动物则完全没有出现在仰韶陶器之中就是这个原因。

面对今天的学生,教师应该客观地认识到他们所处的时代与空间对于他们的审美风格、表达内容起到强大的塑造作用,具备个人特色的工作空间对于灵感的培育、思维的梳理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学生喜欢玩游戏,那么他的审美偏好可能是次元时代一类的风格,如果他对流行文化比较关注,那么他的审美偏好可能是街头涂鸦或潮流纹饰一类的风格,如果他比较喜欢动漫作品,那么他的审美偏好可能是带有天真浪漫、Q化变形一类的风格,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持续地关注自己的兴趣点,多去收集自己喜欢的那一类具体的艺术作品,并且在自己居住与工作的空间中时常出现这一类的物件形象。当一个人处在充满自己喜欢的元素的工作空间中的时候,他的感受是最松弛的,自身的文化自信度也是最高的,自然想象力也是最容易被激发的。

我们把目光再投放在西方,例如知名艺术家、欧洲的色彩大师莫奈。他是法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也是印象派的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者。莫奈最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最明确的风格特征是改变了阴影的色彩调和,并取消了之前在绘画中对于轮廓线的关注,在艺术家的画作中我们找不到非常明确的阴影,也看不到突显或平涂式的轮廓,而是强调光线对于色彩塑造,莫奈在许多相同主题的画作中不断地尝试色彩与光线的互促关系,善于描绘自然植物与庭院的光色变幻。艺术家之所以对这一类题材十分有兴趣,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艺术家自身的家居空间与工作空间便是以园林的方式来布置,在他的工作室中随处可见艺术家本人喜爱的景观植物或摆件,如东方瓷器、艺术摆件、睡莲等植被,自然它们便成为了艺术家时常关注的内容,这种“易于获得”在客观上成为了艺术家画布上时常出现的描绘之物,从而又在正向激励的循环中助推了他的作品延展。因此,引导并鼓励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时常与喜爱之物获得链接是助力创造力的一个具体且有效的技巧。


结语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于教学方式、教学技巧的阶段性总结,在创意类课堂中将灵感具体化、量化,使学生理解创作的规律,最终以科学的认知打造具备创意能力的个体素质,实现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中对于创意培养的相关要求。


参考文献:

[l]蔡伟,关于普通高校美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职业与教育,2006(33)

[2]唐尧,未来艺术势能七种,四川美术出版社,2019年1月第1版

[3]石静,新形势下美术教师角色的更新,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2)

[4]姜丹丹,探讨面向社会的创新美术教育,现代装饰(理论),2015(3)


作者简介:李睿璟,女,1989年10月,四川成都人,硕士学位,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

工作单位:成都工业学院,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