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毛虫的蜕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2
/ 2

小毛虫的蜕变

韩桂霞

吉林省 抚松县外国语学校 吉林省白山市 134500


我们必须明白,在儿童“悟性差,记性好”的年龄段,片面强化语文知识和方法教学,并因此放松甚至放弃语言积累,会对儿童一生的语言发展潜能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而这种损失在今后任何时候,采用任何方法都可能难以弥补。

——吴忠豪


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第七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小毛虫》。

本单元以“童话故事”为主题,共安排《大象的耳朵》《蜘蛛开店》《青蛙卖泥塘》和《小毛虫》四篇课文。单元重点是“借助提示讲故事”,于是“复述”成了我每节课上不可或缺的一个教学环节。

“复述”这个词对于我们班的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在他们眼里,“复述”就是“讲故事”的代名词。上学期《小蝌蚪找妈妈》《玲玲的画》《纸船和风筝》等几篇课文我都是采用这种方式让他们进行语言实践的。在进行单元备课时,《蜘蛛开店》和《小毛虫》我设计让学生借助课后示意图进行复述;《大象的耳朵》借助对话的反复梳理思路,进行复述;《青蛙卖泥塘》则是借助“演一演”为复述打好基础。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上我首先让学生充分读。字音读准,句子读顺,短句读好语气,长句读准节奏。《大象的耳朵》中借助小兔子的“咦,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耷拉下来了?”和小羊的“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耷拉着?”两句,让学生感受对话的反复;《蜘蛛开店》中借助“有一只蜘蛛,每天/蹲在网上/等着小飞虫/落在上面”和“原来/那位顾客/竟是/一条四十二只脚的/蜈蚣!”让孩子们感受长句子句中停顿的必要;《青蛙卖泥塘》借助青蛙四次吆喝:“卖泥塘喽,卖泥塘!”让学生在感悟中读出“为什么卖泥塘”,读懂“为什么又不卖泥塘了”;《小毛虫》让学生在读中积累“生机勃勃”、“九牛二虎之力”、“笨拙”、“尽心竭力”、“笨手笨脚”、“色彩斑斓”、“与世隔绝”等新鲜词,借助语境理解词语的同时也为复述做好铺垫。

识记生字时我对个别字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集中识记时除了常用的几种方法,也有意强化了放入“语境”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这种形式。《大象的耳朵》中的“烦”字,借助“大象的耳朵眼儿里,经常有小虫子飞进去,还在里面跳舞,吵得他又头痛,又心烦。”这句话让孩子们明白大象心烦的原因是他把耳朵竖起来,没有坚持做真正的自己;《蜘蛛开店》中的“寂寞”二字,借助“每天蹲在网上等着小虫子落在上面,好寂寞,好无聊啊。”这句,让孩子们明白蜘蛛开店的原因是日复一日蹲在网上的日子太没意思;《青蛙卖泥塘》中的“集、播、撒”三个字,借助“青蛙想,要是在泥塘周围种些草,就能卖出去了,于是他就去采集草籽,播撒在泥塘周围的地上。”这句话,让孩子们感受到青蛙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正让烂泥塘逐渐变的美好;《小毛虫》中的“规律”二字,则联系“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这句,让孩子们明白小毛虫要学会静心等待,时辰到了,就会完成破茧成蝶的蜕变。

读得充分,识得扎实,理解感悟自然水到渠成,我以为,最后的“复述”也不会有多大问题,但事实却不尽如人意。四课训练下来,孩子们有了“借助提示”进行复述的意识,但仍存在“情节遗漏”和“言语苍白”的现象。他们都能借助示意图或板书的提示复述出大致情节,但生动程度远远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是我要求过高?不是!根据孩子平时的表达和写作,他们有这个能力。书本上丰富的语言学生为何用上的寥寥无几?刚学过印象应该比较深刻才是?……一个个问号让我眼前迷茫一片。这些问题我早发现了,而且每节课都试图去突破那么一点点,每一次复述之前所有的环节都做得更为扎实,从读文到识字,从品读到感悟,但似乎还有什么我一定没有关注到……

直到今天上午第一节上完《小毛虫》,第二节写教后小记时我还在思考这个问题。一周、两周,绞尽脑汁也无法拨云见日,真是有些郁闷。打开手机正好看到马云副校长在语文群中分享的吴忠豪教授在2019年全国小语“十大青年名师”颁奖典礼上的讲话稿,吴教授在提到小学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主动积累新鲜感的词语”时就是以《小毛虫》为例。我的眼前一亮,马上细细地读了起来。一边细读一边也在思考:积累“新鲜词”的意识我一直都有,但“复述”时引领孩子进行语言建构我做得还远远不够。

吴教授说,词语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让学生会运用。朗读是语言输入,语言吸收;说话是语言输出,要说出小毛虫的故事,需要学生主动建构语言,运用文中的词语,重新组织成连贯的句子进行说话。学生能够用了,说明他理解了,会用才是硬道理,这是词语教学应追求的最终目标。而我在教学这四篇课文时,对“语言输入”尤为重视,充分朗读。但在建构语言方面,只是给了新鲜词,抓了关键字,提供了示意图,这样的“支架”远远不够,不足以让学生对语言进行主动建构。我的课堂上也是板书了“毛毛虫趴着,然后再是做茧,最后变成蝴蝶”这三幅示意图,但在“复述”时只关注到提醒学生“情节无遗漏”,缺少了一个“词语支架”和一个“引导梯度”。正如吴教授所说,如果这堂课就是让学生说这三幅图,那么提醒学生用上课文中的词语来介绍效果会更好。复述的时候我也关注到了让一个孩子只复述一部分,降低难度,但少了一个有“梯度”的提醒:这个同学用了3个词,谁还能多用几个?这个同学用了5个词,应该表扬!这个同学把8个词都用进去了,真了不起!但“词语支架”若给的过多,学生就有可能就照着原文说,怎么办?吴教授给我们支招:教师稍微改变一下,另起一个开头:“小毛虫看到到处生机勃勃——”,然后用课文中的词语介绍小毛虫,这样就创设了一个新的语境,逼着学生重新建构话语。

学生主动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就会产生语言同化现象。课文中的词语、句子大量地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他的语言就会发生变化。经常做这样的练习,学生的语言会越来越丰富,表达质量自然就越来越高。

都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们虽然有时没有“听”的机会,但只要心心念念,念着教学实践中的那些迷茫,努力尝试着去突破的时候,像今天这样的一篇文、一段话都会令我们有所感悟,豁然开朗的感觉真得无比欣喜!

其实,我们何尝不是今天文中的小毛虫呢?虽然每挪动一步,想突破自己都无比艰难,但那又如何,什么也阻挡不了我们对成长蜕变的渴望。



609b726b16433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