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谭嗣同的思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1
/ 2

浅析谭嗣同的思想

王俊杰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一八六团中学


【摘要】谭嗣同在中国近代史上不能算是一位了不起的思想家,但却有特殊的历史意义。他的一生总共只有三十三年,而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也不过三四年的时间,然而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他却留下了感人的身世,光彩的事迹和深远的影响。本人是希望通过他的一生行迹和他的作品,勾画出他的思想发展与思想轨迹。本人希望就谭嗣同的书信及作品《仁学》中去踏寻一下谭嗣同信仰佛教的一些原因和特点,并对谭嗣同做一定的评价。


【关键词】谭嗣同 佛学思想 《仁学》



【正文】谭嗣同的个性十分鲜明,有人说他“才气纵横,不可一世”,有人说他“如怒马惊涛”,也有人说他“高视阔步,世家子弟中之桀骜者也”①。在其18岁所做的《观海潮·自题小影》中有这样的句子:“拔剑欲高歌,有几根侠骨,禁带揉搓?”②。可见谭嗣同具有一种为当时封建世俗社会所不容的傲气,他敢于“嗤伦常,笑贤哲”③,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叛逆者。而他这种叛逆的性格基本上是从他青少年时期开始形成的,这也使他由一个封建地主阶级中的一员转化成一位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言人。为了比较准确的探讨谭嗣同思想的形成原因,就必须了解他青少年时独特的家庭生活与社会交往。

  1. 谭嗣同的青少年时代

  1. 家庭

谭嗣同生于1885年3月10日,字复生,号壮飞,又号保相众生、通眉生、东海寰冥氏、寥天一阁主等,湖南浏阳人。“少倜傥有大志,能文章,好任侠,善剑术”④。其父谭继洵官任湖北巡抚,可以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个大员,所以封建的等级关系和纲常伦理在其家中反映就更加强烈。谭继洵是家庭中的最高统治者,为了享受荣华富贵,在他刚开始就讨了一个小妾,百般宠爱,言听计从。这样就疏远了原配夫人,谭嗣同也随之受到了轻视。后来谭嗣同的母亲又不幸病故,从此谭嗣同就在谭继洵及其小妾的白眼下过日子。谭嗣同这时完全失去了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慈爱,然而谭嗣同的家庭生活又使他看到了封建的纲常伦理道德的罪恶,从而在少年时期就逐步与封建的纲常伦理发生了对立。谭嗣同在《仁学》中就说到“吾自少至壮,遍遭纲伦之厄……由是益轻其生命,以为块然躯壳,除利人之外,复何足惜。”⑤可见在他的幼小的心灵中早已埋下了一颗仇恨封建纲常的种子,即使牺牲生命也要坚决反抗,它是谭嗣同叛逆性格形成的一种不可忽略的客观因素。

  1. 师承

1869年,谭嗣同及其二哥谭嗣襄一块拜毕莼斋为启蒙老师,后又与大哥、二哥一起拜韩荪农为师,而此时谭嗣同仍年幼,对这些枯燥无味的封建教条并不感兴趣,好动厌静,不喜书。1874年谭继洵又请欧阳中鹄为谭嗣同及其二哥的老师。欧阳中鹄也是浏阳人,而且他对王夫之的学说有较深的研究,从此谭嗣同开始接触王夫之的学说。王夫之是我国十七世纪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爱国思想家,他的思想具有为封建专制理论所不容的民主思想。谭嗣同接触到以后,不仅开了眼界而且为他后来形成的政治和哲学观点提供了重要的来源。除此之外,他还拜徐启先为师,主要学习金石古文,而且在徐的影响下,比较重视今文经学和考据学。

谭嗣同不仅在文学学习上“不拘一格,贵在求用”⑥,而且世传他还经常找大刀王五、通臂猿胡七练习武艺,也因此得以接触社会下层,了解当时社会下层的各种动向,而且也形成了一种崇尚“任侠”——通过自己的努力,除暴安良,锄强扶弱,经国济民——的思想。

二、时代的强音——《仁学》

谭嗣同说《仁学》:“书凡五十篇,分为二卷,首界说二十七条。华相众生自叙于虫虫虫天之微大弘孤精舍。(主要是以“仁”为主)……凡为仁学者,于佛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宗之书;于中国书当通《易》、《春秋公羊传》、《论语》、《礼记》、《孟子》、《庄子》、《墨子》、《史记》,及陶渊明、周茂叔、张横渠、陆子静、王船山、黄黎洲之书”⑦可见,其内容是十分庞大的,包括:佛教哲学,西方资本主义自然科学,中国哲学,从先秦到明清的各种学说。

而在这本书里他又以佛学为主要的思想来源,并感觉在佛教中找到了奋发图强的力量所在“‘三教其犹行星之轨道乎?’佛生最先,孔次之,耶又次之……故尝谓西学皆源于佛学,亦惟西学而佛学复明于世……佛教纯者极纯,广者极广,不可为典要。惟教所造……无不异量而兼容,殊条而共贯”⑧

除此,他的男女平等的思想也是用佛学思想的阐述的:“若夫《华严》、《维摩诘》谙大经,女身自女身,无取乎转,自绝无重男轻女之意也。”⑨

其次《仁学》强调的通“仁以通为第一义……多取其义于佛经,以‘无人相,无我相’故也”⑩谭嗣同还对纲常名教进行了无情的痛斥,并提出了康梁所不敢的反对封建君主制的主张。他把君主看作是号召“独夫民贼”,号召大家要“初当冲决利禄之网罗,次冲决俗学若考据词章之网罗,次冲决全球群学之网罗,次冲决君主之网罗,次冲决伦常之网罗,次冲决天之网罗,次冲决全球群教之网罗,终将冲决佛法之网罗”⑩。

由于谭嗣同的《仁学》内容十分广泛,故本人对《仁学》也只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而不能尽知其意。但《仁学》应该说是一部有创见但尚欠精密之作。其中集中了谭嗣同能够接触到的中外思想资料,结合中国当时的客观现实,全面表达了他的宇宙观、历史观以及对改革现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风俗等方面的见解,有很多独到之处。但由于思想资料来源的复杂性,决定了《仁学》的丰富驳杂;写作仓促,决定了《仁学》的简明欠深;谭嗣同思想的激进性,决定了《仁学》的锋芒逼人。《仁学》虽汲取了《易》中的某些原理,但与佛之“灵魂”,道家之“道”更为相近。它是以墨家、西学及庄子观点来激烈抨击三纲五伦的;社会理想的实现途径也打上了佛家、庄子的烙印。所以,此书的伦理观念已离开儒学轨道,而至溶佛、墨、道及西学于一炉。不过从《仁学》的总体思想来说,它是开启新思想的杰作。《仁学》的内容,就是用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和民主来冲决封建主义,冲决封建伦常的三纲五常,用科学来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俗学,而且它既言启蒙又言救国,人权思想中包含着争取民族生存权利的新内容。

四、结论

谭嗣同的思想有其特殊性,也有其代表性。因为有其特殊性,我们无法以晚清知识分子的主要论战(如今古文之争和革命与改革之争)去界定他的思想;我们也不能以当时的一些重要思想潮流(如民族主义与中西体用的学说)去了解他的心态。因为有其代表性,我们可以透过他的思想看到中国早期知识分子为史家所忽视了的一些思想层面。

谭嗣同作为中国资产阶级的代表,其对于中国革命事业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在他的身上,既有近代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又有传统知识分子的人生关怀。他的思想是在西学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激烈冲突的时代形成的,其政治思想也经历了由缓进到激进的转变。而其思想的形成则是当时时代环境所造就。

注释:

①②③ 《谭嗣同评传》 P9、P21

④ 《谭嗣同传》 P132

⑤⑧⑨ 《仁学》谭嗣同著 《谭嗣同全集》下册 P289-P291

⑥ 《近代儒佛关系史述略》

⑦ 《上欧阳中鹄书》 《谭嗣同全集》 P79

⑩ 《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谭嗣同思想的分析》


参考文献:

  1. 李喜所. 谭嗣同评传[M]. 河南教育出版社, 1986.

  2. 陈旭麓. 近代史思辨录[M].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