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机会引领学生主动学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8
/ 2

创造机会引领学生主动学习

蒋红英

江苏省 张家港市梁丰小学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全身心地经历学习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去表述,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 创造学的氛围,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创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前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由的氛围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依据教材的编排意图,把握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结点,善于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创设认知情景,将学生置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心理状态,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使产生探究的欲望。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创设“阿姨分饼”的情境:幼儿园阿姨要分饼给小朋友,请学生用掌声表示每个小朋友分到饼的个数:8个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学生鼓掌4次。) 4个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学生鼓掌2次。)2个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学生鼓掌1次。)1个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这时,许多学生都愣住了。教师问:“为什么不用掌声表示呢?”学生回答说:“因为每个小朋友只能分到半个饼,不能用掌声来表示了。”教师追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对一种新的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学生产生了急于解疑的迫切心情,探究兴趣也由此而生,学生的思维也开始活跃起来,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新知的学习。

  1. 创造想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地思考。

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的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加以构建。”可见,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规律的发现,均应在他们充分思维之后。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动脑思考,才能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应把现成的结论过早地告诉学生,而应给学生提供与新知识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借助这些材料,通过分析思考,去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掌握新知识,从而打破原有的认知结构,构建新的认知体系。

例如,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以让学生用三张同样的纸条分别折出1/2、2/4、3/6,涂上颜色并让学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一位学生是这样想的:把第一张纸条平均折成两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这张纸条的1/2;把第二张纸条平均折成四份,取其中的两份,就是这张纸条的2/4,这时分数的分子和分母虽然都扩大了两倍,但涂色部分的长度没有变;再把第三张纸条平均折成六份,取其中的三份,就是这张纸条的3/6,这时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扩大了三倍,但涂色部分的长度还是没有变,因而,1/2=2/4=3/6。还有学生是这样想的:只用一张纸就能表示出1/2、2/4、3/6。第一次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这张纸条的1/2;第二次把第一次分的每一份再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两份,这样分的份数和取的份数都扩大了两倍;第三次把第一次分的每一份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3份,这样分的份数和取的份数都扩大了3倍,但3个分数所表示的纸条的长度相等,由此可见,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反之,学生很快会联想到: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大小不变。整个学习过程自始自终都是学生自觉的思维过程,学生在这一思维过程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才干。

三、创造做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脑更加明知,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她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思维往往是以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实践操作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使学习变成学生的精神追求。学具操作是一种外部的物质化活动,其特殊性在于操作活动能引起和促进学生借助于手的活动记录和反映内部的思维活动。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学生已学过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应该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学习新知。课前,可以为学生准备了一个装有各种形状的三角形的学具包,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自己去发现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纷纷汇报了各自的发现。生1:我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图1),这样,就能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生2:我把一个直角三角形剪开(图2),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底×高÷2;生3:我把一个等腰三角形沿底边上的高剪开,再拼成一个长方形(图3),我发现:三角形的面积=底÷2×高=底×高÷2;生4:我能把一个三角形折叠成两个完全重合的长方形(图4),这样能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2×(高÷2)×2=底×高÷2……真是不能小看学生,他们分别用拼、折、移、剪等方法发现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的不仅仅是一个面积的计算公式,更重要的是


自选图形 36直线 37直线 38矩形 41直线 42直线 43直线 45直线 46直线 48直线 49

矩形 39矩形 40直线 51直线 52

直线 44直线 47直线 50

图1 图2 图3 图4

“像数学家一样进行研究创造”。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手段、不同的方法,达到了同一个目的,发现并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与学习的乐趣,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四、创造说的机会,让学生勇敢地表述。

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智力的发展和形成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去说,就能促进学生积极、自觉地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发展智力。同时,说能反馈信息,使教师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说的训练,使学生思维外化,既理清了自己的思路,又训练了表达能力,更透彻地理解了知识。

例如,在学习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后,可设计这样一道题:希望小学有男生120人,女生100人。 ?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通过交流、探讨,可以提出了以下问题:①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②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③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几分之几?④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几分之几?⑤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⑥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然后,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口述各题的解题思路,使学生对求“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有较深的理解,从而加深对这类应用题的认识,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学生是潜在的主动学习者。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学习质量的提高,都要求我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经历学习过程,学生潜在的主动就会转化成现实的主动,只有这样,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才会不断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