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种常用中药材的性状鉴别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8
/ 3

8种常用中药材的性状鉴别

黄成禄 1刘兰 2

1成都市青白江区中医医院药剂科,四川,成都 610300 2成都市青白江区龙王镇卫生院药剂科,四川,成都 610300

摘要:近年来,国家多部门鼓励中医药发展,人民保健意识的增强,中药材的需求不断增加,中药材的采收,生产加工,购销市场十分活跃,基本上保障了临床用药的需要,但由于中药材的品种来源复杂,采收、生产加工不规范,在市场购销中,客观存在以假乱真、以劣充忧、鱼目混珠的现象。加上有关部门管理不得力,一些经营者经营道德观念及业务素质较差,为了牟取暴利,故意使部分伪劣药品在市场上流通交易,这不仅损害了那些药材的使用单位,也给人民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针对中药材真伪问题,只要掌握了中药材真伪品的性状区别要点就能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有效,让中医中药事业发挥的更好,更有特长。

关键词:中药材;性状;鉴别


中药材作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中药瑰宝,属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材通过炮制、净制、切制等方法加工处理后制成了中药饮片。故中药材的质量关乎着临床疗效及安全。中药材的用量快速增长,质量也出现了诸多问题,掺假伪劣药物过多,损坏中医药事业的声誉及给广大消费者带来经济及健康上的危害。本文从六种常见中药材伪品的来源、性状、颜色、质地、气味及鉴别要点等进行阐述,以此供大家参考。


1.木瓜与伪品的性状鉴别

(1)木瓜为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的干燥近成熟果实。性状本品长圆形,多纵剖成两半,长4~9cm,宽2~5cm,厚1~2.5cm。外表面紫红色或红棕色,有不规则的深皱纹;剖面边缘向内卷曲,果肉红棕色,中心部分凹陷,棕黄色;种子扁长三角形,多脱落。质坚硬。气微清香,味酸。[1]

(2)伪品光皮木瓜为蔷薇科木瓜属干燥近成熟果实,果实长椭圆形,长10-15厘米表面红棕色,暗黄色,光滑无皱或稍粗糙。剖面饱满,果肉粗糙,显颗粒性。木质,味芳香微酸,果梗短。[2]

鉴别要点:正品呈长圆形,药材多被纵剖成两半。外表面紫红色或红棕色,有不规则的深皱纹。剖面边缘向内卷曲、味酸。伪品“光皮木瓜”表面红棕色,光滑无皱或稍粗糙。剖面饱满,果肉粗糙,显颗粒性、味微酸。

2. 西红花与伪品的性状鉴别

(1)西红花为鸢尾科番红花属植物番红花的干燥柱头。本品呈线形,三分枝,长约3cm。暗红色,上部较宽而略扁平,顶端边缘显不整齐的齿状,内侧有一短裂隙,下端有时残留一小段黄色花柱。体轻,质松软,无油润光泽,干燥后质脆易断。气特异,微有剌激性,味微苦。[3]

(2)伪品为红花、菊花、舌状花、纸浆、玉米须等。红花为菊科植物红花的干燥花。本品为不带子房的管状花,长1~2cm。表面红黄色或红色。花冠筒细长,先端5裂,裂片呈狭条形,长5~8mm。雄蕊5,花药聚合成筒状,黄白色;柱头长圆柱形,顶端微分叉。质柔软。气微香,味微苦。

鉴别要点:正品西红花,用热水浸泡后,水被染成黄色,柱头呈喇叭状,顶端边缘显不整齐的齿状。伪品浸泡后有红色颜色脱落,柱头无喇叭状,顶端边缘平整无齿状。伪品玉米须,长短不一,有的极长。

3.苍耳子与伪品的性状鉴别

(1)苍耳子为菊科植物苍耳的干燥成熟带总苞的果实。本品呈纺锤形或卵圆形,长1~1.5cm,直径0.4~0.7cm。表面黄棕色或黄绿色,全体有钩刺,顶端有2枚较粗的刺,分离或相连,基部有果梗痕。质硬而韧,横切面中央有纵隔膜,2室,各有1枚瘦果。瘦果略呈纺锤形,一面较平坦,顶端具1突起的花柱基,果皮薄,灰黑色,具纵纹。种皮膜质,浅灰色,子叶2,有油性。气微,味微苦。

(2)东北苍耳子:为菊科植物东北苍耳的干燥总苞的果实。呈椭圆形,长1.8~2cm,直径0.7~1.2cm。总苞表面黄棕色、棕色或黑棕色,着生多数钩刺,长0.3~0.55cm,基部增粗;一端具2枚粗的喙状刺,长0.3~0.6cm。总苞质坚硬而韧,中间有一隔膜分为2腔。每腔有一瘦果,瘦果长椭圆形,果皮灰褐色。种子外面具浅灰色膜质种皮,子叶2枚,胚根位于一端。气微,味微苦。

 鉴别要点:苍耳子纺锤形,长1-1.5cm(相对较小)刺长0.2cm以下,基部不增粗,顶端有2枚较粗的刺近平行排列。伪品呈长椭圆形,长1.8-2cm(相对较大) ,刺长0.3cm以上,基部增粗,顶端有2枚较粗的刺,形似“八”字型

4.蜈蚣与伪品的性状鉴别

(1)蜈蚣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的干燥体。呈扁平长条形,长9~15cm,宽0.5~1cm。由头部和躯干部组成,全体共22个环节。头部暗红色或红褐色,略有光泽,有头板覆盖,头板近圆形,前端稍突出,两侧贴有颚肢一对,前端两侧有触角一对。躯干部第一背板与头板同色,其余20个背板为棕绿色或墨绿色,具光泽,自第四背板至第二十背板上常有两条纵沟线;腹部淡黄色或棕黄色,皱缩;自第二节起,每节两侧有步足一对;步足黄色或红褐色,偶有黄白色,呈弯钩形,最末一对步足尾状,故又称尾足,易脱落。质脆,断面有裂隙。气微腥,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微咸。

(2)多棘蜈蚣为蜈蚣科动物多棘蜈蚣的全体。身长14-20cm,头部板及第一背板呈红褐色, 其余背板呈棕褐色。步足为棕红色。第2~20背板具完整平行纵缝线;大部分背板无棱缘,第14(15或16)~20背板具不完整侧棱缘。第2~19腹板具不完整的平行纵缝线,基侧板突起末端具3小棘,无背棘和侧棘。第20、21对步足无跗刺。最末步足前股节腹面外侧2小棘,内侧2小棘,背面内侧2小棘,隅棘末端具3小棘。稍有腥气,并有特殊刺鼻臭气,味辛微咸。

鉴别要点:蜈蚣头部暗红色或红褐色,背板为棕绿色或墨绿色,步足黄色或红褐色,最末一对步足尾状,故又称尾足,易脱落。伪品虫体比真品大,头部板及第一背板呈红褐色, 其余背板呈棕褐色。步足为棕红色,两侧的棘数比真品多。

5.薏苡仁与伪品的性状鉴别

(1)薏苡仁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干燥成熟种仁。本品呈宽卵形或长椭圆形,长4~8mm,宽3~6mm。表面乳白色,光滑,偶有残存的黄褐色种皮。一端钝圆,另端较宽而微凹,有1淡棕色点状种脐。背面圆凸,腹面有1条较宽而深的纵沟。质坚实,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微甜。

(2)草珠子为薏苡属植物野生薏苡干燥成熟种仁,呈宽卵形,长4-5mm,宽4-6mm,表面乳白色,光滑,一端钝圆,另端较宽而平,有1淡棕色点状种脐,背面圆凸,腹面有1条较宽而深的纵沟。质坚实,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微甜。[4]

鉴别要点:薏苡仁的果仁高大于宽,一端钝圆,另一端较宽而微凹,有1淡棕色点状种脐,味微甜,有粘度,尝后有点黏牙。草珠子的果仁宽大于高,一端钝圆,另端较宽而平,有1淡棕色点状种脐,腹面有1条较宽而深的纵沟,宽度较薏苡仁宽,尝后不黏牙。

6.白头翁与伪品的性状鉴别

(1)白头翁为毛茛科植物白头翁的干燥根,呈类圆柱形或圆锥形,稍扭曲,长6~20cm,直径0.5~2cm。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具不规则纵皱纹或纵沟,皮部易脱落,露出黄色的木部,有的有网状裂纹或裂隙,近根头处常有朽状凹洞。根头部稍膨大,有白色绒毛,有的可见鞘状叶柄残基。质硬而脆,断面皮部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木部淡黄色。气微,味微苦涩.

(2)野棉花根为毛茛科植物大火草的根,呈类圆柱形,略弯曲,长6~16cm,直径0.15~3cm,表面棕褐色,粗糙,有纵沟纹,外皮易剥落,根头部有叶基残留,且密生白色绒毛。质硬,不易折断,断面皮部窄,木部淡黄色,呈车轮状裂片状,中心多呈棕褐色枯朽状。气微,味微苦。[5]

鉴别要点:白头翁断面断面较平坦,有放射状射线和朱珠网状纹理,而伪品断面不整齐,有放射状射线但无珠网状纹理。

7.半夏与伪品的性状鉴别

(1)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呈类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径1~1.5cm。表面白色或浅黄色,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麻点状根痕;下面钝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洁白,富粉性。无臭,味辛辣、麻舌而剌喉

(2)水半夏为为天南星科植物鞭辗犁头尖的块茎。略呈椭圆形、圆锥形或半圆形,直径0.5~1.5cm,高0.3~3cm。表面类白色或淡黄色,不平滑,遍体也可见点状根痕;上端类圆形,常用有偏斜而凸起的叶痕芽痕,黄棕色,下端有的略尖。

鉴别要点:半夏类球形或稍偏斜,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底部钝圆,而伪品水半夏呈椭圆形、圆锥形,上端类圆形,有突起的芽痕,而无凹陷的茎痕,底部略尖或剪去。

8. 覆盆子与伪品的鉴别

(1)覆盆子为蔷薇科植物华东覆盆子的干燥成熟果实。聚合果,圆锥形或扁圆柱形,顶端钝圆,基部中心凹入,残存花萼。表面黄绿色或淡棕色,小果背面密被灰白色绒毛,两侧有明显网纹,腹部有突起的棱线,体轻,质硬。

(2)软覆盆子为蔷薇科植物桉叶悬钩子或菰帽悬钩子的干燥成熟果实。顶端钝圆,基部平截,中央有一圆形凹窝,表面灰绿色或灰褐色,密被灰白色绒毛,体轻,质软。

鉴别要点:覆盆子顶端钝圆,基部中心凹入,质坚硬,而软覆盆子顶端钝圆,基部平截,质软,易碎。

鉴于中药材的来源品种多,国家《药典》标准与地方标准的收载差异较大,基层单位中药管理人员专业能力有限,缺乏准确的中药鉴别能力造成临床病准,方对,药不灵的现象发生。为了把安全准确有效的中药用于临床,掌握好中药的品种真伪,尤其是中药材的性状鉴别要点更为重要。本文将六种常用中药材鉴别要点总结出来提供给广大从事中药管理人员参考,以确保中药安全有效,让患者放心用药。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2015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61)

[2]黄成禄.9种常用中药材的性状真伪鉴别[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7,4(11)

[3]张凯.西红花的真伪鉴别[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17.10

[4]项凤莲 杜晓娟. 薏苡仁与伪品草珠子的快速鉴别方法[J].甘肃医药.2015.12

[5] 裴慧荣 赵建英 . 白头翁及其常见伪品的鉴别比较[J] . 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4,5,1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