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东部新城生态走廊的海绵城市建设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8
/ 2


宁波东部新城生态走廊的海绵城市建设探索

朱霞青

宁波市风景园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宁波 浙江 315000

摘要:东部新城在2003年启动规划之初,将生态走廊定位为拥有自然净化功能的都市绿肺,非常契合“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通过重塑河道与滨水岸区、新建雨水花园与河沟、使用生态材料等低影响开发的具体措施,实现对生态走廊海绵城市技术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生态走廊;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东部新城

前言: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东部新城生态走廊作为其中包含“渗、滞、净、排”[1]功能的重要节点,针对场地内水系结构被破坏、水生态功能退化等严重问题,在规划设计中尝试了各种低影响开发的生态技术设施。
1项目概况

宁波市东部新城生态走廊一期(会展路-惊驾东路)位于核心区东侧,基地四周环绕城市规划道路,北侧以会展路为界,南侧以惊驾东路为界,西侧为福庆路,东为规划道路,总占地面积为20公顷。宁波生态走廊创造性地综合了原场地地形、水文和植被等特点,将不适宜居住的棕地变成3.3千米长的“活体过滤器”,构成了一个能自我更新的,可持续的生态基质。[2]

根据东部新城总体规划生态走廊的场地将成为区域重要的都市绿肺,通过此次建设将重新恢复其自然生态功能,重建开放空间,以低影响开发的技术手段还原生态过程,提供居民亲近自然与户外活动的场所,并且向大众科普生态持续发展的理念。
2场地现状问题

现状场地内流经的主要水系为杨木碶河支流,南北两侧原均为工业与农业用地,长期以来承担着防洪、灌溉和运输等多重功能,却缺乏系统性地规划,河流出水口较少流动性不强。并且随着两岸工厂的大兴土木,水系缺乏有效分区和对污染的控制,受污染的土壤被非法任意倾倒,未经处理的工厂污水随着雨水径流排入运河,各种有害物质滞留并堆积在场地运河内,导致水质严重恶化。
3海绵城市的具体措施

3.1重新规划河道系统

场地原有河道因为缺少出水口而流动性不足,静止的河水更容易堆积沉淀污染,新规划基本还原了低地河漫滩的原始状态,包括各种流动形态水系,自由蜿蜒的小河溪、池塘以及浅滩沼泽,水系的重塑辅助重建了原生生态环境。河岸是生物最富集的场所,规划后的河道尽量增加水体与土壤的接触面,延伸水岸长度,常水位标高1.300,高水位标高1.570,低水位标高0.870,河底标高-0.870。同时通过创新的生物修复技术模拟本土生态过程,新建成的水系改善运河水质,现状运河中的水质属于最差的第V类,仅适于工业用水和农田灌溉,净化后可达到适宜生态修复和人们休闲娱乐使用的第Ⅲ类。

3.2塑造地形

609606d92c394_html_4d36f33801763ec9.gif 整体场地的地形塑造与水系规划密不可分,利用重新开挖河流的多余土方,堆积形成天然的山丘与山谷,建成起伏的景观地形引导水流途径(图1)。模拟天然地势顺山谷而下的水系流动性强,有利于沉积、曝气与生物过程净化污染,并在不同水速的流经过程中,自然地形成了多样的水体形态,为游客提供丰富的观景体验,也增加了生态环境的多样性。生态走廊内的土方基本场地内持平需要精心的设计与计算,整个场地内园路及入口广场标高约3.00左右,地形标高最高处9.00,最低处4.00。

3.3新建雨水花园

规划构建完整的生态海绵网络需要将场地内的所有水系串联,互相连通,提升单个水系的生态承载力。区域内的雨水花园共设有6处,均在地势低洼处,通过替换人工土与种植可净化植物,消减小面积汇流的初期雨水,是一种经济美观的生态滞留渗滤设施。

雨水花园一般由蓄水层、种植层、过滤层、排水层构成。[3]过滤层总厚度在50~80cm为宜,可削减径流20%~40%,削减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等污染物的量约为45%~70%。雨水花园的植物选择要满足有水和无水两种生长环境,常水位以下选择矮生苦草、黑藻等沉水型植物,常水位以上选择德国鸢尾、矮生美人蕉、蒲苇等挺水型植物;水面上适当点缀睡莲等浮水型植物。

3.4滨水岸区

609606d92c394_html_325e5dbfe1557bbc.jpg609606d92c394_html_447687b25a538113.jpg609606d92c394_html_73afb321f1fbb250.gif

图 3滨水岸区

图 2雨水花园

整个滨水岸线蜿蜒曲折,可充分增加水体与土壤的接触面,以常水位线为分界线。设计利用柳树群落、水杉池杉群落、水湿生植物群落等植物群落改善水体,同时设计水生圆丘浅滩区、生物栖息枯木区和鸟类栖木艺术区(图3)恢复湿地系统,营造出具有多种生态服务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植物配置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沉水植物主要位于水位线以下,以矮生苦草、黑藻为主,是净化水体最主要的植物[4]。沿着常水位岸线布置湿生植物和挺水植物,主要包括水杉、池杉、中山杉、垂柳等乔木,美人蕉、鸢尾、蒲苇、芦苇、芦竹、再力花、水葱、旱伞草、梭鱼草等湿生植物。浮水植物主要包括睡莲、茨菇等。

3.5绿色材料及透水铺装
建筑设计使用太阳能电池板提供遮阴及发电,与景观地形相结合,设置绿色屋顶和恒温装置。开放式休闲及景观平台与广场相结合,收集雨水再利用。在硬质铺装上均采用透水砖的促渗原理消减地表径流,透水铺装径流削减能力为40%~90%,比无收集措施时提高约10%,洪峰削减能力在20%~80%。

[5]
4讨论与总结

因地制宜是建设海绵城市的核心[6],宁波市已于2016年4月入选第二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为解决城区内涝、河道径流污染等水环境问题,政府集合科研、规划、市场等多方力量协同[7],多点多手段实践海绵城市技术设施的适应性。生态走廊的低影响开发内容还包含了棕地性质的改造,更需要突出“净”在其中的重要性,才能提升场地的生态品质。

参考文献

[1] 仇保兴. 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 建设科技. 2015(01): 11-18.

[2] 孔铎. 海绵城市理论在滨河绿道景观工程中的应用——以宁波生态廊道为例[J]. 天津建设科技. 2019, 29(05): 61-64.

[3] 车生泉,谢长坤,陈丹,等. 海绵城市理论与技术发展沿革及构建途径[J]. 中国园林. 2015, 31(06): 11-15.

[4] 张志维. 宁波生态走廊深度观察:不断演替的植物群落[J]. 景观设计学. 2016(001): 54-67.

[5] 赵飞,张书函,陈建刚,等. 透水铺装雨水入渗收集与径流削减技术研究[J]. 给水排水. 2011, 47(S1): 254-258.

[6] 吴丹洁,詹圣泽,李友华,等. 中国特色海绵城市的新兴趋势与实践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16(01): 79-97.

[7] 李兰,李锋. “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科学问题与思考[J]. 生态学报. 2018, 38(07): 2599-2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