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荨麻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8
/ 2

中西医结合治疗荨麻疹

吴兴高

重庆市垫江县鹤游中心卫生院 重庆 重庆 408300

一、资料

  1. 概念  

荨麻疹老百姓俗称风疹块、鬼饭疙瘩,是皮肤科非常常见的过敏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苍白色或鲜红色风团。风团是一种局限性的隆起于皮肤、黏膜表面的中心性水肿性团块,由于肥大细胞活化导致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引起的。周围多伴有反应性红晕,通常在24小时内消失,但皮疹可反复发作。血管性水肿表现为突发的红色或肤色真皮深层,皮下及黏膜的肿胀,疼痛而非常搔痒,较风团消退慢,除极少数并发呼吸道或其他系统症状外,绝大多数预后良好。

2、病因

2.1食物以及食品的添加剂,如动物(鱼、虾、蟹、贝壳、蛋类),植物或水果类(如柠檬、芒果、葱蒜等),食品添加剂(水杨酸盐、甲苯酸盐、亚硫酸盐等)。

2.2花粉、空气中的粉尘引起的过敏。

2.3各种细菌、病毒感染引起的过敏。

2.4部分中药(如苍茸子、蒿类)和西药(如感冒药、止泻药、解热镇痛药)引起的过敏。

2.5伴有严重内科疾病,比如说糖尿病、慢性肾衰竭、肝硬化腹水、高血压等引起过敏。

2.6日光紫外线照射引起过敏。

2.7昆虫叮咬,甚至精神因素、内分泌改变、遗传等都也引起过敏。

3、临床表现

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表现为突然出现的红色风团,风团大小、多少不一,皮疹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鲜红色或苍白色风团,边界清楚,瘙痒剧烈,搔抓后可融合成大片。皮疹常突然发生,数分钟至数小时后又迅即消退,以后又不断成批发生,时瘾时现,发无定处,往往可自行消退且不留痕迹,但风团每天发一批或几批,长达数周、数月甚至数年,反复发作,症状严重者可伴胸闷、腹痛、腹泻,甚至过敏性休克,少数荨麻疹表现为血管性水肿(双唇弥漫性肿胀),皮肤划痕征(用钝器在前臂屈侧皮肤上划动,被划皮肤出现条状水肿性风团称皮肤划痕征阳性)。

4、中医辨证

本病中医称为“瘾疹”、“风疹”,认为因禀赋不耐,卫外不固,风邪乘虚侵袭所致,如《诸病源侯论》曰:“人皮肤虚,为风邪所折,则起隐疹”,然风为百病之长,其他病邪常依附风邪而致病,或表虚不固,风寒、风热之邪外袭,客于肌表,致使营卫失调而发,或饮食比节,过食辛辣肥厚,或肠道寄生虫,使肠胃积热,复感风邪,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肌肤而发。本病辨证重在根据风团的色泽、风团发生的部位、病程的长短以及合并症,结合色脉等进行辨症。以急性起病,风团色红者多为风热犯表证;以急性起病,风团色白者多为风寒束表证;以汗出恶风而诱发,风团出现时伴恶风自汗多为卫外不固证;病程较长,风团午后或夜间加剧,伴心烦易怒,口干、手足心热,多为血虚风燥证。

二、治疗

1、辅检。通过敏源检测,查到过敏源后,切断过敏源,对症治疗,效果佳,但有约3/4的患者找不到原因。

2、西医治疗

2.1抗组胺药:苯海拉明、扑尔敏、赛庚啶等。

2.2激素:强的松、地塞米松,可肌肉注射,也可静脉滴注。

2.3钙剂:10%葡萄糖酸钙20-60ml,加入10%葡萄糖液250ml静脉滴注。

3、中医治疗

3.1风热证,消风散加减

方药:荆芥15克,防风18克,蝉蜕10克,牛蒡子15克,木通15克,苍术15克,苦参15克,石膏20克,知母15克,生地20克,当归15克,胡麻仁12克,白藓皮12克,地肤子15克。

3.2风寒证,辛温活瘀汤加减

方药:桂枝18克,白芍15克,甘草8克,生姜15克白芷15克,防风18克, 荆芥15克,苏叶15克,白疾藜12克,皂荚刺12克。

3.3卫外不固,玉屏风散加减

方药:黄芪30克,防风15克,白术15克,甘草8克,当归12克。

3.4气血两虚,八珍汤加减

方药:熟地20克,白芍15克,当归15克,川芎12克,党参20克,茯苓10克,白术15克,黄芪20克,白蒺藜15克,赤芍12克,生地15克,牛蒡子15克,白藓皮15克。

三、注意事项

1、防刺激:注意气温过冷、过热、紫外线过强,避免直接接角刺激皮肤的各类化学用品。

2、保湿:多喝水、劳逸结合,保持足够睡眠,保持皮肤湿润。

3、饮食禁忌:保持饮食清淡,多食新鲜疏菜水果、避免食用水产品等发物,以及辣椒、生姜等刺激性食物,禁烟酒。

4、慎用药物:对药物有过敏反应者,一定要禁用导致过敏反应的药物。

四、讨论

荨麻疹是皮肤科常见的过敏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风团或血管性水肿,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表现为突然出现的红色风团,风团大小、多少不一,搔抓后可融合成大片,伴剧烈瘙痒,皮疹往往可自行消退且不留痕迹,但风团反复发作,若治疗不当,易形成慢性荨麻疹,严重影响工作和休息,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和精神压力,所以在治疗荨麻疹时用一些抗组胺的药物,配合中药治疗,控制病情后就可以逐渐减少西药的用量,然后用中药来维持一段时间,能够比较好的控制症状的发生,这样既可以避免服用抗组胺药带来的嗜睡、疲劳、乏力、眩晕、口干舌燥等副作用,又有助于治疗疾病的根本,预防复发。

作者简介:吴兴高(1970-02),男,汉,重庆垫江。主治中医师,本科,重庆市垫江县鹤游中心卫生院,研究方向:中医内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