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体育俱乐部体教融合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8
/ 2

业余体育俱乐部体教融合研究

吴建伟

江苏无锡市 沙洲职业工学院 215600

摘要: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要求下,注重解决儿童青少年的体育发展问题。本研究从儿童青少年个人、业余体育俱乐部、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四个方面编制了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发展现状的学生问卷、家长问卷和教师问卷,并在31个省份进行了调查,旨在全面审视儿童青少年体育发展的现实困境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体育俱乐部;体教融合;方法研究

引言

2020年4月,习近平秘书长主持了深化和深化改革中央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身体融合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20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发布了《意见》,这标志着我国体育俱乐部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该意见旨在促进青年文化学习和体育运动的和谐发展,通过加强行业体育俱乐部的体育活动改善青年体育活动体系,帮助学生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及时提高他们的体质和个性该意见遵循了中国教育发展和人才增长的规律,凝聚了产业体育俱乐部体育改革的新思路,给体育一体化带来了新的内涵,对促进新时期体育一体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1体教融合政策溯源、目标导向与重大意义

1.1体教融合政策溯源

体教融合政策的出台主要针对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体教分离现实困境,谈体教融合就绕不开体教结合的历史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学习借鉴苏联“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20世纪60年代,我国初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制度,形成了“三级训练网”的强制性制度安排和路径依赖,催生了沉疴难起的“体教分离”现实状况。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转型,“体教分离”的弊端日益凸显。为了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提升运动员文化素养,解决运动员退役安置等现实问题,1979年原国家教委与原国家体委共同颁布了《少年儿童业余体育业余体育俱乐部章程》,同时提出了优秀运动队向院校化转型的改革举措,以1987年原国家教委发布的《关于普通高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为标志,体教结合发展模式应运而生。从早期以业余体校为载体的学习训练一体化教育,到中期进行的“校队专业化”(教育系统)和“专业队院校化”(体育系统)的借读式教育探索,再到多元性的社会化教育,见证了30多年来体教结合的实践探索历程。

1.2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体教融合的新目标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奥林匹克大家庭以来,为了在国家和国际重大体育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在国家、省市各级建立了三级培训体系,并建立了三级培训网络,主要包括 并在各省市建立了运动员注重生活、注重培训、注重学习的三级管理模式。 这种国家制度和训练模式大大有助于中国实现奥林匹克竞赛目标,但也直接有助于将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与竞技体育培训分开,对体育制度的文化教育产生了严重影响,并造成了以下方面的严重缺陷。

2我国青少年业余体育俱乐部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2.1教师质量参差不齐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不同地区的发展不均衡,在经济发展较好的东部地区,财政在教育领域的拨款较多,用于青少年业余体育俱乐部的专门经费相对来说也较多,使得青少年业余体育俱乐部有经济能力聘请专业从事青少年业余体育俱乐部研究的人才,多方联合,学生可以在业余体育俱乐部里学到更过专业的体育知识。但经济欠发达的部分中西部地区,由于经费有限,部分青少年业余体育俱乐部只能聘请从事非青少年业余体育俱乐部专业研究的人员进行体育教育教学活动,有的业余体育俱乐部甚至存在其他科目的老师兼任体育课程教师的现象。这些都说明导致我国整体上的青少年业余体育俱乐部在体育教育方面的教师质量参差不齐,无法满足青少年学生群体的需求。

2.2体育课程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大多数的青少年业余体育俱乐部在体育课程教学上采用的教学方法依然是灌输式教学或照本宣科,没有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情况进行特殊教学,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难以调动学生运动的积极性,且由于学生残障情况不一样,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同时,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且使用教学模式更适合普通学生,部分残障学生群体跟不上体育课程的教学进度,加剧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厌烦感,导致体育教学的整体效果不理想,不利于提升特殊学生群体的运动技能和运动能力。

2.3社会力量服务不足

社会组织是今后支持青少年体育发展的重要力量。仅仅依靠业余体育俱乐部现有行政力量、教育资源和体育师资队伍很难将体教融合的各项部署落实到位,这就需要广泛吸收社会力量提供服务。业余体育俱乐部体育师资主要面临两个问题,第一是体育教师严重缺编,第二是体育教师竞技训练能力总体偏弱。《意见》着重强调竞赛在业余体育俱乐部体育中的作用,一是体育课要形成“学”“练”“赛”的总体教学设计,二是业余体育俱乐部内外要有相应的赛事衔接。

3对体教融合研究的未来展望

3.1深挖体教融合相关理论

体教融合并不是我国全面深化业余体育俱乐部体育改革发展和体育强国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独有问题,世界各体育强国同样面临“学训矛盾”这一棘手问题,这是由高水平竞技体育的内在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世界各体育强国在体教融合方面的成功经验,从运动员长期发展理论(LongTermAthleteDevelopment,LTAD)、社会学相关理论、教育学相关理论、系统科学相关理论透视并深挖体教融合的支撑基础,对于促进我国体教融合理论建构与实践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2凝练体教融合的发展模式

应充分研判世界各体育强国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青少年健康发展领域中所采用的模式,如美国的“业余体育俱乐部模式”,日本的“业余体育俱乐部+企业模式”,德国的“俱乐部模式”,以及欧盟其他成员国普遍采用的“体教融合(DualCareer)模式”等。

3.3建立体教融合“一体化”推进的保障体系

虽然新时期身体和教育的融合可以扎根,但关键是要构建一个政策、评价、监督和纠正的有力保障体系。一体化的目标是多层面的、长期的和复杂的,涉及国家的许多部门,如教育、体育、民政管理和市场监督。建立保障制度,促进体育运动一体化,是新时期体育俱乐部体育活动的重要劳动力。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建明强调:“优秀运动员的考核培训制度不科学完善,阻碍了众多学科培养后备体育人才的积极性。"可以看出,科学系统的评价制度与实现人的融合和教育的目标有关,也是检验青年体育发展有效性的试金石。

3.4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是当今世界特殊体育教师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6],在特殊教育业余体育俱乐部制定体育课程教学方案时必须针对身心存在不同障碍的学生来决定其所学习的体育课程的内容。在面对智力、视力、听力方面存有缺陷的学生时,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学生的教学方案,如对智力有障碍的学生,学生的兴趣低、注意力分散、上课容易到处乱跑,教师可以制定游戏性质更强的教学方案,在游戏中植入教学内容,在游戏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结束语

总之,在深挖相关理论、凝练发展模式、梳理地方案例的基础上,如果能解决好业余体育俱乐部体育“教会、勤练、常赛”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等关键问题,“体教融合”的发展必将符合新时代的要求,使我国在全面建成“体育强国”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大步。

参考文献

[1]梁凤波.体教融合的价值取向与“融点”探索[J].体育学刊,2020,27(05):87-89.

[2].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N].中国体育报,2020-09-22(007).

[3]蔡玉燕.体教融合背景下体育运动业余体育俱乐部转型发展路径[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0(18):77-78+80.

[4]黎正成.论“体教融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8,37(06):478-480+477.

[5]吕俊伟.“体教结合”走向“体教融合”发展模式的探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1):220+222.

[6]王晓红.融合: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之殊途同归[J].搏击(体育论坛),2015,7(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