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文字型材料解析题解题技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8
/ 2


高中历史文字型材料解析题解题技巧

谷笑宁

河南省清丰县第一高级中学

做好文字型材料解析题,首先是要熟透教材,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并能进行知识迁移。同时,也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一般来说,解答文字型材料解析题要遵循如下四个步骤:审题,读题,联系,作答。

1.审题

审题,就是审读设问,明确问题要求,这是做好材料题的前提。很多同学在答卷时,一看是材料解析题,便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读材料。有的题即使有四、五则材料,也一气读完,然后再看问题。因为是先读材料,后看问题,所以读材料时几乎是无目的地读,盲目地读,因此看问题后,有个别能得出答案,但多数则不能。无奈又得回头再读材料,这样第一遍读材料收效甚微,几乎就是浪费时间。科学的解题步骤是,先看问题,以设问为指向,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去读材料,这样就能做到有的放矢,省时省力,事半功倍。

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材料型”,即“根据(或结合)材料回答”。这种问法的答案应该要通过解读材料,从材料中直接或间接获得,“论从史出”,切忌置材料于不顾而生搬课本知识,导致文不对题。二是“课本型”,即“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这种设问方式材料只提供切入情境,要通过联系、回想所学知识才能获得问题的答案。三是“结合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这是近年来高考和平时模拟试题中普遍采用的提问方式,这类问题的答案不能全从材料中得出,部分答案必须要结合所学相关知识来回答。不同的设问方式,决定了思考问题的方向和答案的来源,务必要注意。

在审题的时候,还要认真分析问题中的限制性条件,包括时间、空间、领域(如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如背景、目的、性质、结果、影响、意义等)等的限制。通过分析这些限制性条件,以明确设问的考查要求,并确定要具体回答的内容。

2.读题

读题,就是研读材料,并从材料中采集提炼有效信息。所谓“有效信息”,是指蕴涵在材料中的、对题后设问具有针对性、对解答问题具有实用性的信息。通过研读材料,准确而完整地获取信息是做好材料题的基础,而读懂读透材料又是准确、完整获取信息的前提。一般情况下材料应读三遍。第一遍粗读,即通晓全文,大致了解材料所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内容。第二遍细读,理清头绪,划分层次,理解各层的含义和各层之间的联系,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基本观点等,初步建立起材料与设问之间的联系。第三遍重点读,即结合设问对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再进行重点阅读和理解,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提取出能最终导向答题目标和契合题问要求的有效信息。

在阅读材料的时候要注意不能只读材料正文,而不读出处、题头、提示语或注解。其实,这些地方往往就蕴含着一些很有价值的信息,能给我们以某种有效的暗示和引导,有时还能起到“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效果。

另外,巧用标点符号有助于我们解读材料。比如可巧用省略号。历史学科命题在材料的引用方法上,有直引、串引、转述、模拟四种形式,就忠实原文而言,最好是直引。可由于考试时间的限制,大段直引原文会增加考生的阅读量,所以往往对原文有所删略。而保留下来的文字自然是与命题者的考查方向紧密相关,尤其是对于要求概括材料内容的题目来说,每一个省略号的前后可能就都有不同的内容角度,可能隐含着重要的解题信息。

3.联系

联系,就是链接教材,建立材料与教材及相关知识之间的关系。“课本型”的材料题自不待言,必须要联系所学知识。这里注意的就是要能准确联系相关知识,或能在教材相关的专题或某一历史阶段中通过辨别取舍择其要端,拣取紧要的知识点来组织答案。

答案需来自材料的“材料型”题是否还需要联系教材呢?也需要!尽管材料题都具有“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特点,但不管材料有多“新”,它必定仍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貌离神合”于教材内容。在解答“材料型”题时,如能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中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定材料与教材的哪专题、哪节、哪一历史阶段、哪一知识点相关联,就可以把材料置于这一专题、这一节、这一历史阶段或这一知识点的背景下来考察,如此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材料,挖掘深层次信息,并可诱发联想、启发答题思维,有时还可据此确定起答题的大方向,甚至直接从教材中寻找答案。即使已经充分提炼出了材料中的各种有效信息,如能进一步联系教材和所学知识来对其进行印证,也一定程度上能起到纠偏、加工和润饰的作用,从而增强最终的答案的科学性。

4.作答

作答,就是要根据设问的要求,利用所提取的材料信息或所联系的有关知识来组织答案,形成最后的答题语言。这是解答材料题的落脚点,是你之前所有工作效果的集中体现。没有这一步,或这一步没做好,之前的工作做得再漂亮也没用。

作答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注意理清思路。落笔前先思量答题的思路和角度,力求条理分明、层次清晰、答案全面。

②注意语言的组织与表达。答题语言要经过认真斟酌、精心构思,不滥用文学语言,不“白话”连篇,不拖沓冗繁,要尽量用历史学科术语答题,形成答题要点,努力做到准确规范、言简意赅、一语中的。

③不要照抄材料原文词句来答题,除非题目明确要求摘引材料原文作答,或这些语句本身已经较为明确的反映了材料内容、又符合设问要求。

④答好第一问。材料题一般有多个设问,设问之间常常互相联系,第一问的回答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下一问题的回答。

⑤注意分值。要根据各问的分值,看分作答,详略有据。一般情况下,分值大的要详尽回答,反之,则相对简要回答。

⑥书写规范工整。

书写答案时要做到“三化”,即段落化、序号化、标题化。

段落化:一个问题有多个小问或需要分若干层次来组织答案时,每个小问或层次一个自然段。

序号化:一个问题有多个要点时,每一个要点前标一个番号,如(1)、(2)、(3)或A、B、C。

标题化:就是在每一个问题的答案前面根据其要求加上一个小标题,如“原因”、“性质”、“意义”、“认识”等。一个问题有多个小问时尤其如此。这样做等于告诉阅卷老师:“某个问题是答在这儿。”

掌握了以上解题技巧,并不是就万事大吉了。所有的技巧都是建立在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否则就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所以,仍然需要给学生强调熟透教材,夯实基础。一孔之见,期与各位同仁商榷并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