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8
/ 2

探讨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徐中华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马头镇人民政府


摘要:当前,抗旱造林技术在林业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广大地区的重视,尤其是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抗旱造林的实际效益需要进一步提高。本论文以抗旱造林技术在林业工程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其面临的重要问题和难点,然后着重分析其相关应用误区,以期对我国林业工程有所借鉴,绿化成为各个领域的热点。城市绿化不仅要在城市建设中实施,而且要从我国整体发展格局上加以完善,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引言:作为我国经济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工程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效益方面也有其优势。尤其是抗旱技术的引进和林业生产的发展。为此,本文以林业工程中的抗旱造林技术为例,重点分析了抗旱造林的误区,旨在帮助相关人员对抗旱造林技术有进一步的需求,提高林业建设水平。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快,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突出。


1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概述

蓄水保湿技术、高效集水技术、蓄水保墒技术等是林业工程抗旱造林工作中提高水分含量的关键技术,其保墒技术可分为土壤保墒和地表覆盖保墒。前一种方法是指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持水能力。常在松软的土地上,在树洞里施绿肥,有机肥和土壤改良剂。在土壤含水率较高的植树区,为了保护土壤水分,建议覆盖土壤表层,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土壤水分随着蒸发的损失。具体实施方法为将幼树育苗后,修剪成近漏斗状,将塑料薄膜铺铺到地下,将聚丙烯酸等化学试剂喷覆膜区域,可提高土壤水分含量。高效率集水技术是在抗旱林的上游建造蓄水池。按降雨、径流系数确定建设用地需求;此外,应采取严格的防渗措施,以减少不必要的水量。在此基础上,林业工程作为一项相对有益的行动,也应该得到重视,尤其是在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上,必然需要各个环节的相互牵制,整体优化,才能使抗旱造林的效益更强。

在半干旱和干旱地区,可采用集水和整地技术,以保证在树的根区内能获得降水量。森林植被恢复期间,先规划好集水区坡面和集水区坡面,再进行平整、压实、防渗处理,可提高降雨利用率,减少地表蒸发引起的水分扩散,能在短时间内吸收纯水百到千倍。吸走的水分不会被正常的身体素质挤出,但会被树的根系吸收,不会出现倒流的迹象。采用保水剂提高树根吸水能力,平时可在每棵树苗上涂抹保水剂,是目前广泛采用的抗旱造林技术。首先将回填土与保水剂按比例混合均匀,填平后压实浇灌全部,或将保水剂浸入种植区的土壤中,浸泡保水剂后,便可简单栽植。可提高幼苗成活率,并可大幅度减少补植次数。


2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的实际措施

2.1规模种植前期的管理

树木的选择是抗旱造林前期的一项重要工作,简单来说就是是否能将自己的成果发扬光大。为此,应根据当地农艺性状的分布情况,以抗旱性较强的林种为目标进行树种选择。对根系发达、根系深、蒸腾速率低的小型树种应进行筛选。对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如阳坡干、土层薄的地区,应先改善灌木林的生态环境,再以乔木或其它树种为主。必须指出的是,在种植抗旱林前,必须保证苗木优良。可通过容器育苗的方法提高育苗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种植前要深挖整地,松土,确保土壤肥力。与此同时,保持充足的日光照射环境倾向,可消除土壤中的害虫。

2.2种植培育期间管理

密度和布局也是种前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栽植密度是林分合理空间分布的基础,也是决定幼苗个体能够接受养分和水分空间的重要因素。所以,抗旱林宜选择疏植,或对不同需水量的树种进行混种,既可调节株距,又可保证混交林的充足光照。栽种时,要根据不同的栽种季节,注意栽种时间。如春天播种时,先栽阳坡,然后阴坡,然后小苗,再大苗;在夏季雨季播种时,要注意天气预报。一般而言,在阴天、雨前、雨后的细雨天可以种植;秋季种植应走在落叶后的冻土上,当温度和蒸发量降低时,有利于幼苗吸水生根,早春萌发迅速。生根粉适合于耐旱、不易生根的树种。即在育苗插秧,增强抗逆性。为降低植株发育过程中的水份和营养消耗量,可对其进行修剪。如刺槐、杜仲、紫穗槐、石榴、侧柏等,根据侧柏的发育特点,可在幼龄初期将树冠剪半;经济树种,如桃、苹果等,可根据树冠的大小,修剪固定干高;阔叶林品种,如刺槐和枣树,可将树冠稍剪。

2.3养护后期管理措施

第一次植树造林结束后,要重点做好幼树的养护和保护,对经济林和优质用材林要进行详细的修剪。播种种子后,通常需要一个长时间的生长过程,就是让幼苗在地下扎根,加快地上边的森林的发育。这一时期,要进行松土除草、修剪林带、幼林定时管理等人工重点养护。在三年的造林过程中,虽然保证了除草频率,但也避免了大量的杂草和水分消耗,避免了幼树发育不良。与此同时,在第二年春季造林时,调查幼树的生长成活情况,实时开展补植工作。适于选择的树种。还需要选择更合适的树种来提高树种的依赖程度,才能更好地提高树木的成活率。在树种的选择上,应从注重其抗旱功能入手,仍应选择部分具有较强抗旱能力的树种,使其在严酷条件下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另外,还应重视树后开发。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找出不同的地形条件和土壤条件,以吸收树种所产生的影响和胁迫。如果需要,应在该地区进行有益的试验,以确保准确地选择树种。一般而言,树香椿、刺葵等都能起到很强的抗旱作用。应用容器育苗技术。为进一步推广抗旱造林技术在林业工程中的应用,必须提高容器苗的利用率。使用容器苗能提高树木成活率,促进其在干旱地区、甚至山区更好的发展,有效完成回避和应对不利外部条件的前提,针对我国干旱荒漠化严重的抗旱造林现状,这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结语:总而言之,在我国现有的林业工程建设体系中,抗旱造林能有效克服千年干旱,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是实现林业项目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的一项集约方案。增加抗旱造林任务区,提高丛林覆盖率,往往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容易造成大量造林苗木死亡。为此,必须严格控制各工艺、技术环节,以保证抗旱造林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汤忠平, 李晓华, 叶丽芬,等.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浅析[J]. 花卉, 2020, 000(024):259.

  2. 陈大勇.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分析[J]. 生态环境与保护, 2020, 3(8):123-124.

  3. 张新彬. 林业工程抗旱造林技术措施[J].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8, 000(002):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