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心悸效果如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8
/ 1

中医治疗心悸效果如何

杜金秀

成都市第三社会福利院 ,四川 成都 611330


心血管疾病患病率逐渐上升,心悸疾病的出现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及身体健康,这类病症主要表现为心慌不安、心神不宁、痰饮瘀血阻碍、阴阳亏损等,产生此类疾病的大多是由于心情波动较大或疲劳过度引起的。面对这类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多加注意,并且还未患病的人群也要稍加注意、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预防。

1 产生心悸疾病的原因

心悸主要是参照《中医内科学》的主症、听诊、脉象、心电等标准进行诊断。心悸疾病主症分为两类,一类为虚,如气虚、阴虚、血虚等;另一类为实,如痰饮、瘀血阻滞等。大多患者表现出发作性,大多是由于日常生活中情绪波动大或过于操劳,导致胸闷、失眠、健忘、耳鸣等症状。中医在诊断心悸也会通过听诊、脉象等,测心搏的快慢,是否伴有心音不齐等,看数脉、结脉等是否有变化,当然也会通过心电图的改变进行诊断,主要是看T波是够倒置或低平,是否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等心率失常现象。其中心悸疾病根据病情轻重分为惊悸和怔忡,惊悸患者未发作时与正常人无差异,但受到惊恐、劳累后会发作;怔忡主要是由内向外的发作,每日都提心吊胆,稍微劳累就会发作,并且体质较差。

2 心悸疾病的治疗方法

心悸疾病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分型论治处理,如果是因为虚导致的心悸可以通过调理、补气血等方法;因为实引起的心悸则需要活血祛瘀、化痰等。中医的治疗分为药物治疗、针灸法、耳穴压豆法及食疗法。

2.1 中药疗法主要是内服为主,根据心悸患者的症状配置相应的中药,分为煎剂和中成药,当然煎剂的效果是最好的,这是根据医生对患者进行了望闻问切之后有针对性的配置的中药。

2.1.1 具有心烦、口干、便秘、体质瘦弱、舌苔偏白或少苔等症状气阴两虚的患者可以益气养阴,可用炙甘草汤进行调理,取五味子、生地、当归、枣仁等药物。气虚的患者可以多用黄芪、白术,少用肉桂;对于阴虚并且热象较重患者来说,可在前基础上加入清火宁神的药物,如山栀、淡竹叶等。

2.1.2 具有失眠多梦、浑身泛力、气短等心血不足的患者需要益气安神,补血养心,可采用归脾汤进行调理,取黄芪、白术、熟地黄、当归、人参、志远、木香等入药,对于阳虚并且四肢寒冷的患者在前基础上加入煅牡蛎、桂枝、煅龙骨等;如是血虚患者可以加入阿绞、白芍等补血药材。

2.1.3 心血瘀阻的患者需要通过活血化瘀、桃红四物汤进行治疗,取丹参、当归、红花、桃仁、甘松等药物进行熬制,当然根据患者的差异,如因为虚弱导致的瘀阻可以加入山药、党参等,另有气滞血瘀的患者则需要加上木香、柴胡等药物。当然如果在诊断过程中没有明显的血瘀现象,也可以适当的加入丹参、当归等活血通络的药物,这可以对于药效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2.2 当然对于心悸患者来说也可以采取针灸的治疗方法,将内关、巨阙穴、阙阴俞作为主穴进行艾条灸,让患者调理心气,宁神益气。艾灸法每天两次,一次15分钟,每个疗程10次。

2.3 除中药外,还可采用耳穴压豆等方法。耳穴压豆主要是用酒精棉球消毒耳廓部分,再用探棒寻找穴位的敏感处,将王不留籽用5毫米宽的胶布贴在敏感处,嘱咐病人每天按压3次,每次按压时间为3到5分钟,最好患者能感受到胀痛、发热,两耳轮流使用,每3天换一次,当然还要叮嘱病人保持愉快的心态,及时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

2.4 心悸患者及家属在日常过程中需要多加关注身体,进行适当的运动,及时补充水分等。当然也可以采用一些辅助的食疗法,帮助患者更好的恢复。

3 中医治疗心悸的效果

心悸疾病对于患者来说用平常心对待就好,过度紧张或放松警惕都是不可取的。只有遵从医嘱,有针对的进行治疗、用药就可以有效的减轻患者的症状,让病情得到控制、恢复。

心悸病主要采用中药、针刺和耳穴压豆三种联合治疗的中医综合性治疗,相对于西医来说,中药是从总体出发,将人的五脏六腑气血相结合,采用标本兼治、调阴阳等多种方法,控制疾病的发展,一方面能整体调节心血管系统生理功能,使病人的生存质量得以提高,另一方面又可使病人的疾病发展缓慢。当然,在治疗心悸病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患者情绪,尤其是功能性心悸病这类疾患,大多由于内分泌不正常、精神压力太大等原因造成,因此在临床时需要以静心安神为主,加以心里疏导、言语沟通,方可见疗效。除此之外,患者还需要加强自身的免疫力,在生活中增强扩胸运动之类的体育锻炼,让身体的机能得到恢复。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懂得调整并控制自己的情绪,面对工作中的压力要学会释放,让自己时刻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当然,需要心脏的承受能力,注意日常的饮食,以清淡为主,学会合理营养搭配,让身体能够更好的吸收,从而达到健康的饮食习惯,有条件的可以采用一些辅助的食疗,让身体能够更好的恢复。

4 总结

相对西医来说,中医在临床上会根据每个人的病情进行用药的变化,更加的灵活变通。并且中药主要是采用内服外用的三法联合有针对性的进行心悸疾病的治疗,治疗副作用更小,还能调理身体,在一定情况下降低该疾病的发作率,并且患者及家属更容易接受中医的治疗过程。